智慧的人以無私成就自私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別人總是能夠在各種各樣的慈善場合見到他們,他們付出自己的金錢和財富去幫助別人,但從沒要求過任何回報。這種行為讓人很感動。
然而,面對這種非常舍得付出卻不求回報的人,也有的人會說他們傻,還有人說他們是在作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的本性就是只要付出了就應該得到回報,并且自己的付出和回報應該成正比。
然而那些做慈善的人,對于別人的議論并不在意,他們依然我行我素地做著那些別人覺得不能理解的事情。那么,他們是怎么想的呢?為什么他們明知道付出之后得不到回報,卻仍然還是樂此不疲地付出呢?
對于這些問題,美國心理學家史塔勒也非常感興趣,因此他就投入到研究這種現象的事業中來。他研究的對象非常有名氣,是在全世界都很著名的影視演員奧黛麗·赫本。
史塔勒曾經翻閱過很多20世紀50年代的報紙,在其中發現了很多關于奧黛麗·赫本的報道。在這些報道中,史塔勒發現了赫本與其他的影星身上最顯著的區別:第一點是赫本曾經經歷過8年的息影生活,這一點,其他的明星都不曾有過。第二點是赫本非常熱衷于去做那些沒有任何報酬的慈善工作,比如她曾經做過67次的聯合國親善大使,在1956年到1963年這幾年間,更是每個月都會去碼頭、監獄和黑人社區做義工;她還曾經拒絕過某個公司每小時5萬元的演出邀請,反而去醫院給一個小男孩做護理服務。這些都證明奧黛麗·赫本是一個熱衷于慈善且不求回報的人。
史塔勒在了解到赫本做的這些事情之后,開始是非常不理解的,因為他認為赫本做的事情似乎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但是,在他的心里卻又覺得赫本這樣的人物并不會無緣無故去做這樣的事情,更不可能為了做這些事情而放棄自己的演藝事業。他猜測這里面一定包含著人性的另一層次,所以他決定繼續調查下去。
為此,史塔勒又對其他一些熱衷于慈善事業的人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這些人和奧黛麗·赫本一樣,心理非常健康。他們都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基本上都沒有看過心理醫生,在生活中也沒有任何怪癖和不良行為的記錄,總是特別樂觀,給別人的感覺就是非常幸福。
根據研究的結果,史塔勒提出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史塔勒公理”,即熱衷于慈善事業的人,在付出了自己的金錢、物質和勞動之后,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沒有任何回報,反而是獲得了巨大的回報,只不過這種回報并不是表現在金錢和物質上,而是表現在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簡單點說,它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加快樂,并且得到更多的心理上的滿足。也就是說,不求回報的奉獻會讓人更快樂。這樣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那些做慈善的人明明在我們看來什么都沒得到,卻總是一副很快樂的樣子。
當史塔勒公理被提出之后,雖然大多數人都半信半疑,但是仍然在好萊塢掀起了一陣做聯合國親善大使的熱潮,畢竟也不需要付出什么。但是,當那些人爭著搶著做了那些慈善的事情之后,果真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悅和心理上的滿足。這其實就是對史塔勒公理最好的證明。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恰爾迪尼,曾經提出過一種說法,叫作“給予者的快樂”,這個觀點就是對史塔勒公理的最好詮釋。史塔勒公理告訴我們,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會有那么多人總是感覺到不快樂,主要是因為過于追求金錢和物質。只要人們能夠放下這一點,熱衷于慈善,熱衷于奉獻,就一定能夠得到快樂,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