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正負數的計算,最早見于《九章算術》的方程章第三題中,這里面只舉出正負數的加減而沒有提到乘除。《九章算術》所載的“正負術”,只有三十七個字,不大容易看得懂。現在先把它照抄下來,再逐句加以解釋。

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

細考術文的意義,前面一半顯然是正負數的減法。“同名相除”就是“求同號二數的差,應該把絕對值相減”,所得結果的號遇順減時仍取原號,逆減時就反號,這在原文里沒有明白指出。“異名相益”就是“求異號二數的差,應該把絕對值相加”,所得結果的號和被減數相同,這在劉微注里有說明。“正無入負之”就是“被減數是0,減數是正,那么差是負”。“負無入正之”就是“被減數是0,減數是負,那么差是正”。

術文的后半段是正負數的加法。“異名相除”的意義是“求異號二數的和,把絕對值相減”,用絕對值大者的號。“同名相益”是“求同號二數的和,把絕對值相加”,仍用原號。“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是“被加數為0,加數為正時和也是正,加數為負時和也是負”。

從上面的解釋看來,古時正負數的計算,和現今代數里的方法沒有什么兩樣。

東漢末年,劉洪在《干象歷》(178年)的計算中也應用了正負數。劉洪雖較劉徽略早,但是已在《九章算術》成書之后,他的算法可能是以《九章算術》為根據的。劉洪所用的正負數計算法則是:

強正弱負,強弱相并,同名相從,異名相消;其相減也,同名相消,異名相從,無對互之。

這里所謂“強”應該是指“多一些”的數,就是正數;“弱”是指“欠一些”的數,就是負數。又“相從”就是相加,“相消”就是相減,“無對互之”就是“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可見劉洪的法則只是先提加法,后提減法,其余和《九章算術》一樣。

在元代朱世杰的《算學啟蒙》(1299年)開首的“總括”中,載“明正負術”八句,和《九章算術》的術文相仿,只是把“益”字改成“加”字,“除”字改成“減”字,更容易明白一些。《算學啟蒙》總括的“明乘除段”中,又有“同名相乘為正,異名相乘為負”二句,這是古書中正負數乘算法則的最早記錄。關于正負數除法,朱世杰書中仍然沒有把法則明白寫出,但是在計算中會經用到。例如在該書最后一門“開方釋鎖”的第十二題中有(+3)÷(+4)=+0.75;第十六題中有(-8)÷(+8)=-1。由于正負數的計算是因解方程上的需要而產生的,而解方程時很少用到除法(遇到以某數除方程的一邊時,常換作以這數乘方程的另一邊,這和現今的去分母法類似),并且除法原是乘法的還原,計算的法則和乘法一樣,古書里沒有把這個法則明白記載,大概就是由于這個緣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宣县| 通江县| 芜湖市| 滁州市| 克东县| 昌邑市| 麻城市| 吉安市| 冕宁县| 曲水县| 达日县| 平顶山市| 巴马| 宝应县| 长治县| 克拉玛依市| 富顺县| 五家渠市| 元朗区| 化德县| 元阳县| 财经| 永吉县| 五常市| 牟定县| 神池县| 云梦县| 澜沧| 济源市| 碌曲县| 梁平县| 新竹市| 新昌县| 新丰县| 辽宁省| 定安县| 岚皋县| 望都县| 松溪县| 瓮安县| 中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