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我能看見你之未見——視角轉換法

人們的觀點可以偏執和狹隘到何等地步,在一些時事評論節目中便能體驗到:在節目開始,嘉賓及其觀點會被簡短介紹,這時其實我們就可以關掉電視了,因為在接下來的談話中不會產生任何新見解或新認識,他們談論的多是與很多人相關的問題!他們本應在對話中共同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舌燦蓮花、盡可能美化、雄辯地向對方砸去不可調和的觀點。真正“對話”的前提是傾聽,理解并認真對待對方的論點。顯然,在當今社會,我們離此相去甚遠。

這一切與物理學有什么關系呢?因為物理學試圖幫助我們找到盡可能客觀反映事實真相的細節描述,并將其組合成具有代表性的、有用的“全貌圖、全景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學習這種方法。

請看圖1中的物體。該物體左側和下方的投影均為矩形,右側投影為圓形。所以,關于“事物本質”的爭論自然難以避免:其中,兩方都信誓旦旦地說,這是一個矩形物體;第三方則堅如磐石地認定,這是一個圓形物體。

即使對此進行民主表決,客觀認知也不會產生:“矩形派”雖然是三分之二的多數,但一個重要的觀測角度依然需要考慮。

所以,為了獲得對事物整體的客觀認識,人們首先必須公正、毫無成見地交流彼此的見解,設身處地地領會對方的觀點,并且在不存在錯誤的時候接受它們。如果我們想全面地評判某一狀況,可能必須改變自己的視角,但這不會總像我們以為的那么容易,而且不僅在政治環境中是如此。

“走到另一邊”并從那里觀察,只是第一步(當然,“走過去”不僅指空間上的移動)。在整合看似互不相容的事實時,也許我們不得不轉向全新的、不同尋常的思考方法。在圖1中,就是從二維至三維的轉變。

對于生活在二維世界中的生物,他們最初只能在抽象空間中想象第三個維度。但人類被賦予了這種能力,可以進入這樣的抽象空間——首先在思想中,有時也在現實中。當然這必須以良好的意愿為前提,剛愎自用、固執己見在此于事無補。

古代航海家遨游大海時,通過眼前的表象會認為自己處在一個平面上移動,這個平面會在某處終結或最終進入難以想象的未知之地(經驗告訴他們,一切都有終點)。事實上,這個平面只是在我們有限的視野中以天際線為邊界,在地球的球形表面,實際上我們找不到盡頭。因此,只有當我們能夠在思想上或現實中“從外部”觀察地球后,對它的認知才能得以完善。

當視角轉換很激進時,我們通常需要在舊思想體系中引進尚無意義的新概念。在圖1所示的范例中,“圓形”與“矩形”擁護派處于不可調和的對立面,只有引進三維的“圓柱體”概念,問題才能解決。而這種滾筒形狀的結構,在二維平面上是不存在的。最終,對立雙方將不得不接受它的存在,并理解他們的認識只是片面的“投影”,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并統一他們互不相容的觀點。

在物理學界,“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爭論了幾個世紀。各方都有自己可驗證的論據,然而各方論點又都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之處,只有在不可調和的觀點得以統一、融合后,才有了定論:光既有可定位的硬粒子的特性,也有可延伸的軟波的性質。雖然由此新發現的所謂的“量子”對于日常經驗是陌生的,也“不直觀”,最終還是不得不被人們接受。因為,新觀點或看待問題的新方式的成功最終取決于它所帶來的裨益:新的量子物理學被證實是極為成功的學說。如果人們沒有超脫自己有限的直觀視角,沒有發展起新的、抽象的量子假設,那么今天就不會有電腦、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的誕生。

通常情況下,一種全新的、更高級的視角傾向于將事物普遍化、概念化,甚至是將其變得更簡單,因為新視角解決了矛盾,這就是一種新觀點將獲得成功的跡象。

再舉一個例子:文藝復興時期以前,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理解天體運動并不困難。他們將最直觀的現象作為理論假設:地球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圍繞地球運動。然而,這種假設并不能合理和令人信服地解釋復雜的行星運動。直到尼古拉·哥白尼(2)激進地更換視角,事情才變得容易。他必須首先在想象中離開地球,方能意識到位于行星系統中心的是太陽。

物理學家(3)將這樣的視角轉變統稱為“轉換”。當立足點轉變時,我們的參照體系與價值體系也可能會隨之改變。而被評估的事物自然是保持不變的——它只是在特定情況下看起來不同。只要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在邏輯上可以相互轉換或統一,便不存在“正確”或“錯誤”的觀點——兩者在各自的方式上都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從一種參照系向另一種參照系的“轉換”沒有奏效,便意味著人們在理解上仍有某些基本的錯誤。這時就必須檢驗,錯誤是存在于觀察過程中,還是在所推導的結論中。

當然,“轉換”不僅可以應用在數學、物理學,轉變視角、換位思考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也有裨益:假如我是你……一些之前被忽略的情形便明朗可見了。在解決較深層次的沖突時,有時還需要一個第三方,他從外部觀察內部關系(即全新的觀察視角),可以看到直接當事人未曾發覺的事物與問題。

嘗試從不同的立場去看待與評判事物!盡管最初事物看起來會更復雜——因為需要處理的信息增多了,但之前隱匿的關系卻往往會清晰地展現,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會隨之變得簡明扼要,因為表象之下事物的成因與結構已可以辨認。在本書中我們將多次實踐這種方法。

我們不僅在尋找事物間的關聯時應踐行視角轉換,在展示、講解復雜事物時也應當使用。有時對方難以理解我們所講述的事物,那就應嘗試使用另外的方法去描述、解釋——即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使用其他的言辭或比喻。這并不總是容易的,需要我們非常有創造力,因為只有通過改變觀察/解釋角度和思考方法,才能克服思維僵局、促進相互理解。

不是每個人都擅長或喜歡獲得全新的、不尋常的、概念化的觀點。人們通常喜歡具體、直觀、明確、熟悉、感性。但現實已變得太復雜,僅用二選一的思維方式,比如:左派—右派、進步—保守、感性—理性、文科—理科已不能充分認知事實。

很多人不能舍棄自己的寶貴經驗,甚至拒絕陌生事物。已獲驗證的觀點太舒適,保留意見太根深蒂固,“眼罩”太緊貼——確實,它們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要改變人們固有的想法何其艱難!對此,我們必須練習以下思考方式:能夠辨認并公開坦誠地指出不可行的思維簡化;能夠處理、應對復雜事物。這將是我們未來生存必須具備的技能!

練習

練習4:嘗試在已極為熟悉的事物中發現未曾注意的、隱蔽的新特質,從盡可能多的角度——既在思想上,也在實踐中觀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环江| 奉化市| 农安县| 黔东| 鄂伦春自治旗| 灌阳县| 高密市| 桓台县| 加查县| 民和| 本溪市| 思南县| 元氏县| 隆安县| 疏附县| 宝坻区| 德昌县| 中西区| 普兰县| 平舆县| 杂多县| 镇江市| 碌曲县| 江都市| 台江县| 赞皇县| 南郑县| 临潭县| 铁岭市| 岫岩| 东平县| 象山县| 绥化市| 堆龙德庆县| 文化| 金门县| 永仁县| 晋州市| 阿合奇县| 中卫市| 泊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