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曾經的夢想未來的路(1)

“一個人沒有夢想,跟咸魚有什么分別?”年輕人們念叨著這句經典臺詞,在現實中撞得頭破血流,倉皇收縮夢想的陣地。別拿“為了面包”當做拋棄夢想的借口,想法子化夢想為生產力才是正道。

吳曉波

大學教育妥協的抗爭

大學成了一個粗制濫造的機器,像極了無數假冒偽劣的“中國制造”,大學教育真的能把我們培養成人才嗎?身處其中的我們該怎么辦?

吳曉波先生:

您好!

我是來自上海市外國語大學的顧江帆同學,很高興有機會參與這次由黑蘋果青年和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舉辦的活動。我的主要問題來自大學教育帶給我的困惑。

我并不想用傳統的一刀切的思維去批判我們現在的大學教育,只是我對于大學教育的意義產生了懷疑,有一些困惑。我感覺學校越來越傾向于培養應用型人才,課程中增加了更多的技能培訓內容,卻缺乏對人的靈魂的塑造,缺乏對人格的修葺,這使得我們無法純粹地追求知識。

我學習的專業是工商管理,可能我也是現在中國為數不多的、對自己專業十分感興趣的學生。但是總體來講,我對于學校的考試方式和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反感,似乎這些教育沒能啟迪我們的心智,反而限制了我們的思維,無法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求。

周圍總是出現這樣的一些現象,同學們傾向于掌握實用的技能,每到空余時間,他們總會抓緊時間參加各種語言類、技術類的培訓。學校也增設了很多類似課程,老師催促我們更多地參與實踐,幾乎每個暑假都建議我們去社會實習,掌握各種工作技能。

這樣的現實導致大學生活十分壓抑,總是被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所束縛。平時我們討論的話題也主要集中在了解職場生活、分享工作經歷,不像過去,我們關注時政、歷史、文學等話題,迸發思想的火花,那種交流的滿足感逐漸遠離了我們,這是我所擔心的,也是不希望看到的。

盡管如此,也還是存在一些觀點給了我很多希望和鼓勵。我的一位老師認為,大學應該是高于社會的地方,我們大學生應該多讀一點書,敢于想象,敢于創造,敢于挖掘那些目前被隱藏了的價值,做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而不是過多地糾纏于就業、未來的職業競爭力的培養。誠然,實用的職場技能的確能幫助我們在競爭中迅速獲得優勢,但是真正有所作為的人必定是依靠自身的深厚積累,厚積薄發,真正有涵養的人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脫穎而出。她鼓勵我們多讀書,即使放棄暑假的社會實踐也要多讀書,改造自己的靈魂,用一種學習做人的心態來對待大學的學業。

所以,我想請教您,針對這一現象,基于這些觀點,您是否能給我們作一些解讀,也希望您能給我們提些建議。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可能更為普遍——如今的考試似乎變了味道。我們大學里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高中時,我們很努力學習,對知識掌握得很好,但是即便如此,對于考試依舊心里沒底;可是到了大學,即使整個學期沒有好好學習,只要考前突擊看書,依舊可以獲得很好的成績。這個現實讓我們感到既幸運又無奈。畢竟,我們是來接受高等教育的,如果本該用一個學期消化吸收的知識在一周內自學就可以學會,那么,大學的教育似乎就失去其意義,或者說不配被稱為高等教育。對于這樣一種尷尬,我們每個人都應反思。同時,面對這種尷尬,需要反思的不僅是我們,還應該包括老師,他們總是跟我們說,其實大學學習的很多內容到了社會上是沒用的,甚至你以后一生可能都用不到,比如微積分、經濟學等等。我們所要學習的,并不是知識本身,而是一種思維,學習處理問題的方式,這些才是讓一個人受益終生的財富。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覺得我們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如今我已經大二,可是對于當初所學的很多東西早已忘記,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思路仿佛也被限制,失去了很多創新能力,失去了敢于思考、無畏的精神。基于這樣一個情況,我們又將何去何從呢?

最后一個不得不談的問題則是我們的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媒體總是評論我們這一代相比國外同齡人缺乏創新精神,并且把這樣的弊病歸結于教育。我部分同意這樣的觀點,從實踐的角度來講,我們這代人似乎缺乏解決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的能力,我們總是刻意地追求最優的結果,被一種標準答案所束縛,找不出解決問題的另外途徑。因而很多事情都只有一個類似的結果,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我不想說這是大學教育的問題,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比自我教育更好的大學了。我們有必要為自己擬定一份創新課程,培養自己加深對很多問題的認知,更好地解決問題。當然也有人說,創新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天分,并不是靠后天努力就可以掌握的,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希望自身具備這樣的一種創新精神,相信這會對我未來的發展有所裨益。

您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希望您能介紹一些自我教育的經驗,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相信我會從中得到更多的收獲。

最后,再次感謝您,也期待您的回信。

顧江帆,上海外國語大學

背景資料

2008年進入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在大學的兩年間,廣泛涉獵各領域知識,在2010年獲得了由圖書館舉辦的“校長讀書獎”銅獎,同時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曾獲得2009上海市聯通大學生創業營銷大賽的冠軍。

性格關鍵詞:開朗,包容,激情

職業關鍵詞:咨詢,管理,踏實

人生態度關鍵詞:睿智,遠見,虛懷

困惑關鍵詞:教育,思想,做人

顧江帆同學:

你好!

你當然不是第一個對中國大學教育不滿的人,也不會是最后一個。在我看來,中國自“大學”這個現代名詞出現以來,沒有比現在更爛的時期了,大學成了一個粗制濫造的機器,像極了無數假冒偽劣的“中國制造”。

問題是,身處其中的你能怎么辦?

辦法其實只有兩個,一是逃離,堅決地逃離;二是抗爭,妥協地抗爭。在這封信中,只說第二種辦法。

我讀大學是24年前的事情了,學的是新聞學,進的是當時中國最好的新聞系——復旦大學新聞系。可是當我上第一堂課的時候,老師面無表情地告訴我們兩件事:第一,“新聞無學”,我沒有什么可以教大家的;第二,所有的大學新聞教材已經完全不適應正在巨變中的傳媒市場了,也就是說,我教給大家的,只是一堆過時的“手藝”。

當時的我跟現在的你一樣,逃無可逃。

關于第一點,老師還是給了一條出路。他說,新聞是一門實踐的專業,你只要把三千篇優秀的新聞稿件“肢解”開來,從導語、段落、邏輯到評論,熟能生巧,自然就可以成為一位熟練的“新聞工匠”。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四年里我“肢解”了能夠拿到手的數千篇新聞稿件,你一定聽過“庖丁解?!边@個故事的,道理同一,這毫無捷徑可走。

最糟糕的是第二點,老師手一攤:辦法自己找。我的辦法是:把自己關進圖書館,然后一排一排地讀書。我比你幸運,當時沒有互聯網,所以不必受“魔獸”的誘惑,我就一排一排地讀書,從一樓讀到二樓,再從二樓讀到三樓,然后讀到珍本庫。當然我讀的都是文史哲類圖書,我根本沒有想過“讀這些書到底有什么用”這類問題,我只是覺得這是唯一比較可靠的辦法。要讀完那么多的書,同樣也毫無捷徑可走。

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我還自作主張,下了一個決定。我放棄了到報社實習的機會——那關系到畢業的去向,一直到今天,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從實習生中招聘記者——而在長江以南的數個省份游走了半年。我在井岡山看到了紅軍留下來的標語,在貴州看到了三個女兒只有一條褲子的貧苦農家,在湘西看到了沈從文筆下的苗族風情,在廣西老山前線看到了貓耳洞里的士兵生活,在剛剛開放的海南島第一次看到了所謂的“妓女”,她們把五元錢插在劣質的絲襪上四處拉客。那段經歷讓我目睹了真實的、書本上沒有的中國,從此我不再是一個只會幻想的城市青年。

當我走上社會成為一名職業記者的時候,我一點兒也不抱怨我所受的大學教育。到今天,我同樣不抱怨我所在的喧囂時代。我知道我逃無可逃,只能跟自己死磕。

學習是終生的事情,大學時期,應該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你所學習的工商管理與我當年所學習的新聞學,有一點非常相似——都是實踐性的學術。再好的大學教育能夠給你的無非也只是“術”而已,如果老師不能給你,你大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問題僅僅是你是否舍得投入,不計成本地投入。從你的來信中看到,你現在閱讀面很廣,還獲得過“校長讀書獎”銅獎、上海市聯通大學生創業營銷大賽的冠軍。這都是一些非常好的準備。

“抱怨”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青春病,因為你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你因之焦慮,而焦慮一定會發酵出抱怨,抱怨自己的智商、出生的家庭、考上的學校、學科以及所有的一切,這不足為奇,當哪一天,你開始不再抱怨的時候,你就跟青春告別了。問題僅僅在于,你不能只會抱怨,你必須行動。

所以,如果你無法改變“大學教育何去何從”,那就決定自己何去何從吧。

(藍獅子出版人、財經作家)

洪晃

為文化殿堂添彩,你忘記了創新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蔽覟閭鹘y文化驕傲,想為文化殿堂添彩,卻無從下手,或許,是我忘記了什么?

親愛的洪晃老師:

您好!

我來自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對于未來的道路,我們這個專業的許多學生都很迷茫,考研、出國還是工作?在初入大學時,周圍許多同學并非出于興趣而上文學院,而是根本就不知道該學什么。我為他們感到遺憾,因為在我心里,選擇文學院就是選擇了一項使命,應當努力成為祖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引領者,未來更要為文化事業作出貢獻。

出于這種愿景,我常想:我可以為文化事業做些什么?

從自身而言,我具備許多優勢,對于人文藝術、民族風情、山川地理等,我都有著強烈的興趣。也許是眼高手低,我很希望能做點事情,但又總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為自己可以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可又不知道怎樣腳踏實地做些什么,只會一個人小打小鬧。

我不知道怎樣才能接觸到文化領域的權威人士,聆聽他們對于我國文化現狀的思考。我想知道他們對于青年人有怎樣的期待,想知道他們希望青年人在現階段做些什么。未來祖國的文化事業會是一個什么樣子?和我們青年人有怎樣的關系?我很希望當代的知名文化人士能和高校學生有更親密的接觸,以傳達他們的聲音。缺少交流溝通,會造成文化代代相承之間的隔閡。

不少人為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后繼無人扼腕嘆息,那么針對這種現象,到底有多少人通過自己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做事情?我相信許多人挽袖當臂,有勁卻不知該往何處使。除了發出一點自己微弱的聲音,我們還可以干些什么?

社會上的孔子學院、國學熱,引起了普遍的關注,讓我們意識到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校園中不乏對古典名著、琴棋書畫、戲曲百藝有濃厚興趣的同學,更多時候,我們只能在校園這個象牙塔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離開了校園,走向了社會,我們又該如何保持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如何在工作崗位上發揮自身的作用?

現在文學院的學生大多以學習文學語言為主,書法繪畫等藝術專業則歸屬于其他專門的院系,這些傳統文化被人為地割裂開來。記得我的行書老師在第一堂課上講:大家為什么來學書法?當時我想,書法在古代本來就是文人學士的必修課,作為祖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我沒有理由不去“為往圣繼絕學”。然而,我所秉持的這些想法將會如何在生命中演繹?我想,許多學習古代文化的學生也有著這樣的困惑。難道僅僅為了找工作、謀生路嗎?現代社會的確不像古代,文人士大夫自發地在文化藝術中陶冶情操,悠然從容。相比起來,我們多了一份浮躁。

那些文化的引領者,像季羨林、啟功等老先生,他們付出了自己艱辛的汗水,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靜待著結果。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寵兒嗎?只要埋頭學習,機遇就會降臨么?機遇降臨了,我們也不一定能把握住機遇吧!常聽說“機會留給那些更有準備的人”,現階段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作好準備等待結果嗎?

隨著中國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有影響力,我們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也將令世界驚嘆。北京奧運會極具東方韻味的開幕式、全球不斷增辦的孔子學院……中國以文明古國的優雅姿態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綜合國力的增強也包括文化軟實力的作用,那么我們的繼承者是不是已經達到相應的標準了?是不是已經具備所需的綜合素質?還缺少什么樣的文化儲備和歷練?中華文明的璀璨精華在下一代文化引領者身上會繼續發出奪人的光芒么?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先哲的話振聾發聵,激勵我前行,我不想讓它只成為一句響亮的口號。我們的繼承者們已經準備好接受文化事業的重任,只是他們還缺少指引,缺少實際行動,缺少抓住機遇的本領。他們熱血沸騰,豪情萬丈,如果有了更好的指引,他們一定可以成為下一代文化事業的領頭人。

品牌:藍獅子
上架時間:2016-03-02 10:25:4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藍獅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胜| 巴林右旗| 阆中市| 平阳县| 通州市| 阿巴嘎旗| 大港区| 绵阳市| 南木林县| 黎平县| 仁怀市| 香格里拉县| 天等县| 汤原县| 汽车| 富源县| 漳浦县| 沁水县| 阿勒泰市| 昌乐县| 武胜县| 龙南县| 成都市| 仪陇县| 白水县| 山阳县| 威信县| 石泉县| 新源县| 沂源县| 远安县| 陵川县| 锦州市| 大城县| 北辰区| 昌平区| 抚松县| 梁山县| 刚察县| 宾川县| 易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