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合在一起,成為伙伴
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原本靠著單打獨斗的模式越來越無法適應市場的需要,人力資源成為更有價值的資源,企業組織與人的關系也從原本的雇傭制過渡到共享、共創的合伙人模式。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創業者都意識到,合在一起成為伙伴的創業形態不僅有利于企業發展,更有利于個人發展,同時也能夠使得團隊更具凝聚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取得成功。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原來的公司治理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也慢慢變得不合時宜,尤其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選擇和激勵經營者方面也需要改變。企業需要改變原來自上而下的控制式管理,上下級結成伙伴關系的合伙模式成為趨勢。組織的變革需要和營銷思維一樣刻不容緩。合伙制是一種新的企業組織機制和管理機制,它變資本雇傭人才為資本與人才實現共享、共創、共擔,共同推動企業的創新與發展。成為伙伴使得公司的人資關系更加緊密,對人才的利用與開發更加充分,內部管理也更有效率,充分地激活核心團隊,解放老板。
無論是阿里巴巴的成功,新東方的發展,還是小米的爆發力,都是聯合創始人無論是低谷還是高峰時彼此的不離不棄。這才有了這些企業的輝煌。所以,合伙人比商業模式重要得多,人力資源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創業者或企業能夠找到一個真正的合伙人才是發展和壯大的基礎。
但是,中國式合伙又有不少弊端。有時候在合伙做生意時,人們把情誼和關系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規則先行的重要意義,很多企業無法合伙或者合伙不能長久,更有甚者出現兄弟式合伙在先、仇人式散伙在后的情況。在一個企業中,創始人與合伙人的合作關系既脆弱又微妙,聚散離合的故事不斷上演。情感糾葛、股權設置、利益分配等問題考驗著企業的合伙人。若不能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合伙人最終只能變成散伙人。
所以,我們從剖析中國式合伙為什么不能長久切入,只有找到癥結方可對癥下藥。明白合伙的規則與團隊精神,找到一個符合中國經濟形態和中國人情世故的平衡之處,才能去踐行中國式合伙。
我認為,合在一起成為伙伴的前提是規則,新時代的合伙,不僅要打破傳統的層級模式,更重要的是變成生態模式。從合作到合伙是一個資源互補、事業共創、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的過程,也是一個從制定規則到享受規則,最后完成彼此蛻變成長的過程。只有這樣才可以說合伙企業是成功的,才能保證共同干的事業基業長青。哪怕有一天會走到“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樣的結局,彼此也能夠做到合作是伙伴,不合作依然是朋友。
任何一個事業也好,成就也罷,都不是一個人干起來的,所以,合伙制能夠為有夢想、有抱負的人提供成功的基礎,也利于彼此成長。如何和合伙人搞好關系,如何管理人才,如何進行利益分配,是每個人都希望學習到的東西。
所以,在這本書里,我想就自己的一些知識、體會與經驗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