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沒有感受到“發力感”,就是沒練到嗎

接下來,我們結合訓練中的常見問題,開始講一些肌肉生理學的基礎知識。

運動解剖學里說的肌肉,指的是骨骼肌。簡單來說,骨骼肌就是附著在骨骼上,能讓骨骼動起來的肌肉,也就是健身者最感興趣的肌肉。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除了骨骼肌,人體還有別的肌肉嗎?

有。人體一共有3種肌肉,除了骨骼肌之外,其余兩種是平滑肌和心肌。簡單來講,平滑肌主要是內臟和血管上的肌肉,心肌就是心臟的肌肉。

平滑肌和心肌都屬于不隨意肌,骨骼肌則屬于隨意肌。

什么叫不隨意肌?是指這類肌肉不能隨著我們的意愿收縮或放松。

骨骼肌屬于隨意肌,那么我們可以用意識控制它收縮或者放松。比如,我們想抬胳膊就能抬胳膊,想抬腿就能抬腿,這都是我們能控制的。

但是,這里需要特別強調一件事,骨骼肌雖然屬于隨意肌,卻不代表我們真的可以完全隨意地控制骨骼肌。我們對隨意肌的控制,只是有限的“隨意控制”。

這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動作原則”。做某個特定動作的時候,有些肌肉要收縮,若這些肌肉不收縮,人體就做不出這個動作,這不是我們靠意識能控制的。而且,我們也無法靠意識去控制各部位肌肉的收縮程度。

比如做臥推這個動作,大家知道,胸大肌、肱三頭肌、三角肌前束等肌肉都要收縮。有的人會說,我們如果用意念去控制,可以只通過收縮胸大肌來完成這個動作,不讓肱三頭肌和其他肌肉收縮。但這是做不到的。

同樣,做臥推來增肌的時候,我們也不可能通過意識來控制胸大肌、肱三頭肌、肩部等肌肉的收縮程度。很多人聲稱靠所謂的“念動一致”能做到這一點,不過是一廂情愿的妄想罷了。

隨意肌的“隨意”,并不體現在我們真的可以完全隨意地控制具體肌肉上,而是體現在隨意控制身體動作上面,而且還只是一定程度的隨意控制(不是所有動作都能隨意做出來。想想看,你天生就會做復雜的舞蹈動作嗎?)。

那么是誰在控制肌肉收縮的呢?是神經在“自動”控制。比如我們的腦神經和脊神經。以跳舞為例,我們學跳舞,就是在訓練神經自主、協調地控制肢體,讓身體學會靠所謂的肌肉記憶,做出舞蹈動作。

人體有兩百多塊骨骼和六百多塊肌肉,它們形成了一個非常復雜的骨骼肌肉系統,讓我們能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而我們在做動作的時候,是身體自動去執行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說一句話的時候,負責呼吸的肌肉和面部肌肉等,至少有幾十塊甚至更多肌肉在同時協調收縮,而你沒有用大腦去控制每一塊肌肉該怎么收縮,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你試著說一句話。你感受到對肌肉的控制了嗎?還是說,你只要想去讀這句話,你的嘴唇的肌肉就自動收縮了呢?

你用手機或者計算機打字的時候也一樣,兩只手的幾十塊肌肉在做非常復雜的收縮,而你自己不知道它們是怎么收縮的,更不要說控制。肌肉收縮在經過訓練后就自然而然地實現了,這都是神經在自主地控制。

反過來說,就算你想控制某一塊肌肉,你也基本做不到。當你咀嚼食物的時候,能自主控制顳肌、翼內肌和翼外肌,使用多大力量收縮嗎?答案是不可能,你甚至連這些肌肉在哪兒都感覺不到。

還是說回臥推這個動作,我們根本沒法控制胸肌、肱三頭肌等肌肉是否發力,或發力的程度。

如果想要在臥推時讓胸肌多發力,那么只能靠適當增加握距,改變兩只手之間的距離,這樣胸肌自然就會多發力收縮。這受動作本身影響,而不是我們自己靠意識控制的。

我們看下面的實驗,這是一個肌電研究(見圖1.4),研究的是在不同身體姿勢(上斜、水平、下斜)和不同握距下做臥推動作,胸大肌、背闊肌等的肌肉活動程度。通俗地說,也就是研究用不同姿勢和握距做臥推時,相關肌肉的參與程度。

圖1.4

來源:Barnett C, Kippers V, Turner P. Effects of variations of the bench press exercise on the EMC activity of five shoulder muscles. Journal of Strength Conditioning Research, 1995, 9(4):222-227.

圖1.4A顯示了當做不同臥推姿勢的時候,中部胸大肌的活動情況。結果發現,水平寬握時,中部胸大肌最活躍。也就是說,在理論上,寬握的平板臥推對中部胸大肌的刺激效果最好。

圖1.4B顯示,上斜臥推對上部胸大肌刺激效果最好。

圖1.4C顯示,下斜寬握臥推時,背闊肌的參與程度最高。注意,這不是說當做這種姿勢和握法的臥推時,胸肌參與程度低,而是說,當做臥推訓練時背闊肌必然參與,在這種姿勢和握法下,背闊肌參與程度最高。

最后我們能發現,依靠哪塊肌肉收縮及收縮的程度由動作決定,這叫“動作原則”。肌肉會如何被利用受動作影響,而不是靠我們的意識去控制的。

想要在訓練時,盡可能控制肌肉收縮,那就要改變動作的細節。

當然,通過訓練,人也能夠提高對具體肌肉的主觀控制能力。有些研究發現,經過訓練的人在做某些動作的時候,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意識去控制復雜的肌肉收縮。比如該研究發現,經過訓練的人在特定的條件下做深蹲動作,可以用意識來控制臀部肌肉和腿部肌肉的發力程度。但是一定要注意,這種控制能力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只有用很輕的負荷去完成動作的時候,才有可能實現。也就是說,深蹲時想要控制臀部和腿部哪塊肌肉發力,只有用很輕的重量做深蹲才能實現,而用稍微重一點的重量做深蹲時,我們就控制不了。但增肌訓練必然要使用較重的重量,用太輕的重量是無法增肌的。所以,所謂的“意念控制”在增肌訓練里,是沒什么太大意義的。這就是我們對隨意肌控制并不完全“隨意控制”的第二個方面——重量原則。

做動作的時候,哪些肌肉收縮,收縮多大程度,還隨著負荷而改變。也就是說,我們做動作用多重的重量,也會影響我們做這個動作時肌肉具體怎么收縮。

典型的例子是肱三頭肌的收縮。

上臂的肱三頭肌有3個肌頭:內側頭、外側頭、長頭。我們可以這么簡單地理解,肱三頭肌是由3塊肌肉組成的。

肱三頭肌的主要作用是伸肘,把胳膊從彎曲的狀態下伸直。在伸肘動作中,這3塊肌肉怎么收縮與使用多重的重量有關。

肱三頭肌的內側頭被稱為肱三頭肌的“苦役”,只要伸肘,肱三頭肌收縮,它基本都會收縮。

但是外側頭不是每次都收縮,只有在需要更大收縮力的時候才會收縮。最后,當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更大的收縮力的時候,肱三頭肌的長頭才會收縮。

肱三頭肌的長頭很像是肱三頭肌的“預備役”。

這就是“重量原則”。肌肉怎么利用,哪塊肌肉收縮,哪塊不收縮,收縮到什么程度,與肌肉要對抗多大重量有很大關系。這也被叫作“節約定律”。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希望在任何時候都盡可能地節約能量,這是我們進化而來的生存策略。肌肉收縮是很耗費能量的,所以身體希望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肌肉收縮。于是,用較小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動作,身體就只讓較少的肌肉參與收縮,當需要的力量逐漸提高,身體才會動用更多、更大的肌肉。能用單關節肌肉完成的動作,身體就不喜歡用多關節肌肉去完成(這個知識點,我們以后會詳細講。)

好,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對骨骼肌的控制,說是“隨意”,其實有很多限制,我們根本不可能在做增肌訓練的時候,想怎么控制肌肉收縮,就怎么控制肌肉收縮。做動作時,肌肉怎么收縮是有其客觀規律的。

人們對于所謂的“發力感”的迷信,也是同樣的道理。很多人說,做動作的時候,必須體會所謂的發力感。沒體會到發力感,就說明你要訓練的肌肉沒收縮,就說明你白練了。

這當然很滑稽。我們沒感覺到肌肉收縮,不代表肌肉沒收縮。當使用足夠的重量完成了基本標準的動作時,就算你沒感覺到某塊肌肉的收縮,該收縮的肌肉還是會收縮。你用自己8RM的重量做臥推,就算沒感覺到胸肌的收縮,難道胸肌就沒收縮嗎?這是不可能的。

你做引體向上的時候,就算沒感覺到背闊肌的收縮,難道它就沒收縮嗎?這也是不可能的。肌肉收縮是動作本身和重量來控制的,而不是靠我們的意識來控制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對動作、選對重量。

當然,發力感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適度追求發力感,對把握和學習訓練動作有一定的幫助,尤其對新手來說。我們應當反對的是“唯發力感論”“發力感中心論”,這都不是科學的觀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株洲市| 饶河县| 天祝| 永宁县| 霸州市| 溧水县| 建始县| 甘洛县| 彝良县| 汉沽区| 本溪市| 永安市| 巢湖市| 固阳县| 中西区| 平果县| 安岳县| 亳州市| 新竹市| 博乐市| 凤阳县| 随州市| 平南县| 华坪县| 县级市| 会泽县| 突泉县| 梅河口市| 新乡市| 全州县| 上犹县| 五华县| 高阳县| 新兴县| 山西省| 九龙坡区| 泰州市| 桃园市| 盐源县| 股票|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