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自己,你還是個陌生人
- 大將軍郭
- 2536字
- 2023-06-20 18:48:18
4 受挫敏感:寧愿認慫,也不愿行動
假期跟朋友聚會,盡管幾個人境遇不同,卻有相同的焦慮。其中有兩個人已經陷入選擇題里一年之久,遲遲沒法解決。
朋友A喜歡上了公司的女同事,經過接觸后覺得三觀一致,性格可人,很多次想要約她吃飯,都被自己的糾結擊潰。明明兩個人都單身,完全可以主動追求,朋友A卻顧慮重重。在我們眼里,他大可不必這樣,歸根結底就一個原因——慫。
朋友B家境殷實,工作穩定,但她想要自己創業,反復考慮了一年,還是遲遲沒做決定。其實她完全沒有后顧之憂,賺不到錢可以繼續回去工作,存款也夠她花幾年,她說糾結是因為她有選擇恐懼癥,但選擇恐懼癥只是表象,她的問題跟第一個朋友沒什么區別,都是因為慫。
誰都不想當個慫人,也不喜歡聽到這樣的評價,但其實大多數人都很慫,內心被焦慮和恐懼折磨了千百回,卻還是默默忍受,就是不選擇、不行動,這不是慫又是什么?
只不過有時候,這種慫會被習慣性地粉飾成糾結、慎重、焦慮、拖延。有人想換工作卻連簡歷都沒投遞過;有人好不容易拿到自己想做的項目,卻遲遲不肯開始。在失眠、焦慮、糾結、拖延的時候,他們內心都有同一個聲音:“如果我做錯了或失敗了,那可怎么辦?”
慫的心理動機
慫正是很多人焦慮、糾結的根源——他們太害怕出錯,害怕失敗,從而阻礙了自己選擇和行動。
朋友A并不是沒有那么喜歡女同事,他只是害怕追求不成功;朋友B也的確有創業的夢想,但是更擔心夢想破滅。跟失敗相比,他們寧愿做那個“因為暫時沒有行動,所以沒成功”的人,也不想被打上失敗的烙印,他們對犯錯和失敗高度敏感。
噢,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完美主義的陷阱。他們是所謂的完美主義者,問起為何遲遲不行動,他們總是說自己要抽絲剝繭地分析所有因素,要經過仔細地權衡才能做出選擇,但實際這只是他們延緩失敗發生的權宜之計。他們以為只要做出完美的選擇就不會失敗。沒有失敗,就能一直擁有幸福的人生。但真相并不是如此,那些做了所謂完美的選擇,盡量規避所有失敗的人,往往最不幸福。
有社會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研究,那些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盡其所能做出自以為最佳選擇的人,的確在客觀上選了最好的,但主觀上他們對這個選擇的滿意度仍然很低,甚至會有懊悔和抑郁的情緒。相反,那些選了“差不多”選項的人,盡管沒有選到最好的,但他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更高。
在追求不會出錯的選項的過程中,你會投入過度的時間和精力,這些都會成為你做選擇的認知負擔,是巨大的損耗。所以盡管你選擇了一個看似最好的出路,但實際上你的認知負擔已經讓這個選擇過程變得非常不愉悅,又有多少幸福可言?例如,當你在要不要追求一個姑娘的問題上,花費了一年的時間糾結,體會到了大量的焦慮,哪怕你終于邁出了那一步,最后成功了,但前期所有的焦慮和你付出的認知成本都不會消失。它們會疊加在戀愛的過程中,一開始就會讓你感覺這段戀愛好累,負面情緒太多,最后這段戀愛可能真的變成了失敗的體驗。反倒是那些能快速決定、勇往直前的人,才能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選擇和行動中,他們會覺得這段關系的愉悅度更高,幸福感也更高。
不完美也有優勢
沖動是魔鬼,但過度害怕出錯和失敗比魔鬼還可怕,它消磨你的心智,讓你無論怎么選都像在遠離幸福。失敗真就那么可怕嗎?害怕出錯的“慫人”其實高估了失敗的嚴重性,失敗或許會讓你更討人喜歡。
那些在社交中獲得高評價的人,往往都曾是“失敗者”。有一個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參加實驗的人被分成兩組,每一組成員都會拿到一組照片,每一張照片上都有對這個人物的介紹,其實兩組成員拿到的照片都一樣,但人物介紹不同。
第一組的人拿到的人物介紹都是很成功的人,他們要么管理著很成功的企業,要么有很厲害的藝術天分,家庭幸福,子女健康成長,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代表;第二組人拿到的人物介紹很普通,他們中有單親媽媽,有屢次創業失敗的中年男人,有的人正在第五次申請研究生考試,總之這些人的經歷中都有挫折和失誤。
最終讓小組成員為這些人物打分的時候,那組成功人物的平均得分卻低于普通人物的,小組成員普遍對那些有過失敗經歷、不夠完美的人評價更高。
單親媽媽很不容易,很厲害,盡管婚姻不完整,但是還在努力生活。
失敗了四次還在申請研究生,能堅持自我是很可貴的。
比起那些閃閃發光的成功人士,經歷過的失敗和挫折的普通人顯得更為真實和生動,也是那些失敗讓他們更富有魅力,更能打動人心。
雖然實驗沒有下結論,但我想還有一種可能,第一組的完美代表其實并不存在,沒有誰的人生總是一帆風順,充滿鮮花和掌聲。失敗本就是平平無奇的存在,它是生活的別樣色彩,也是人生中的難得的經歷,誰說它又不會成為一種收獲呢?
把犯錯當成目標
對失敗敏感和恐懼,其實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社會環境都在推崇精確和完美。還記得你小時候考試考了99分,老師和家長卻總是不滿意嗎?他們總是會問你,那1分是怎么扣的?工作后在會議上做總結時,哪怕你取得了比之前更好的業績,老板還是會問你為什么沒能做得更好?戀愛也是如此,你做了99次完美男友,但因為一次沒能及時回復對方的消息,對方就會責問個不休。
這些問題并非真的在尋求一個答案,它們是一種責備,責備你沒有做得更完美,正是這些過于嚴苛的要求和不切實際的期望,讓一個個“慫人”反而不敢努力進取,視失敗為洪水猛獸,把苛責當成了合理的標準。
別人問你這些問題,看上去是要你變得更好,但本質上是要通過你變得更好來使他們滿意,你幸福與否只有自己最清楚,你的選擇和行動要有自己的標準,沒有什么比自己的幸福體驗更重要了。
我曾經也是個害怕失敗的慫人,當然錯誤也沒少犯,失敗經歷也經常有,當我重新去定義選擇和行動的標準后,我反而輕松了不少。
分享一下我的經驗:給自己定下一個新的目標,這一年要犯錯五次或者失敗五次,這樣做選擇的時候就能更快下決心了,也更容易獲得滿足了。當錯誤成為目標的一部分時,我就沒有那么多自責和愧疚了,也更能冷靜思考犯錯的原因。結果是沒那么容易犯錯了,而收獲的一切更像是意外的驚喜,很有成就感。
我覺得每個人都像一只容器,當你能容納更多,就意味著你能擁有更多。當你去試著接納錯誤和失敗,也就意味著能儲存更多的成功和幸福。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讓自己“擴容”,每個人都想爭取最好的選擇和最大的成功,但更可貴的是有敢于犯錯和失敗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