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陸記1:從希波戰爭到迦太基共和國的興亡(上古卷)
- 曲飛
- 3120字
- 2023-04-04 19:03:50
3
帝國之祖
天賦異稟的少年居魯士在父親的調教下茁壯成長。他幼年流落民間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領導人的潛質,再經過王室的培養熏陶,更是一日千里。這期間,由于他的養母帕斯科女士的名字有“母狼”之意,岡比西斯和芒達妮故意加以誘導,在國內宣傳居魯士是被母狼撫養長大的。這種造神手段效果頗佳,在居魯士登基之前就在民眾心目中為他平添了一分神異。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子承父業,當上了波斯王,是為居魯士二世(本書對其他居魯士著墨甚少,故下文省略“二世”稱謂)。其時他的年齡并無明確記載,但估計應在30歲上下。年在而立,正是一個男人想干點事業的時候,居魯士走上前臺之后,就開始著手統一波斯諸部,到了公元前554年,波斯人的十大部落已被他捏合成一個整體。
再說埃克巴塔納城中,曾經權傾西亞的米底王阿斯提阿該斯已經年華老去,大概因他仍沒能收獲一男半女,所以一大把年紀還在寶座上發揮余熱。不知是因老邁遲鈍,還是承平日長久自我感覺過于良好,阿斯提阿該斯絲毫沒有覺察到,他身后正有一雙滿懷仇恨的眼睛——哈爾帕戈斯——在盯著他。
大約20年前,以那樣的恐怖手段整治過哈爾帕戈斯之后,阿斯提阿該斯覺得這個手下的忠誠度似乎并沒因此下降,于是對他非但愈發不加提防,還像齊桓公對待易牙一樣,信任有加。其實,恭順的外表下哈爾帕戈斯并沒忘記殺子之仇,遲遲沒有發難,是因為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一擊必殺的機會。居魯士執掌波斯這5年來的表現,讓遠在埃克巴塔納的哈爾帕戈斯嗅到了期待已久的機會:他的才略,他的血統,以及關于他將“推翻阿斯提阿該斯”的預言,都讓哈爾帕戈斯認定,這個波斯人的新領袖就是幫助他復仇的不二之選。
公元前554年,哈爾帕戈斯一面暗中結納被阿斯提阿該斯修理過的米底權貴,組成統一戰線,一面聯絡居魯士。他將一封密信縫在一只兔子體內,派手下的忠仆化裝成獵人混過邊境哨卡潛入波斯,將兔子面呈居魯士,并囑咐忠仆一定要讓波斯王本人親手剖開兔腹,不許別人在場。
兔子送到,覺察出事有蹊蹺的波斯王按信使所請親自動手,果然,在兔腹中發現了密函,展信看去,只見上面寫道:
大王居魯士鈞鑒:
昔大王幼時,阿斯提阿該斯妒恨大王天縱之才,欲加慘毒,公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斯故諸神之佑,抑亦下臣之微勞也,而下臣因之獲罪,所遭荼毒,實非筆墨可書,忍死偷生,而今二十余載,蓋盼親睹大王應天命,取米底,誅彼暴酋也。米底天下中樞,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阿斯提阿該斯老邁昏聵威福自用,米底苦之久矣,大王豈無意乎?公波斯王室之胄,諸神嘉護,天命所歸,王師所向,波斯諸部莫不拜服,米底士民之盼大王,如久旱望甘露,嬰兒盼父母焉,下臣已盟米底眾士,倘大王能將波斯之義師,吊民伐罪,長驅以入,米底之師必望風歸順。此上天以資大王也,天予弗取,反遭其咎,大王幸勿躑躅。
果不出哈爾帕戈斯所料,作為冉冉升起的西亞政壇新星,志存高遠的居魯士并不滿足于像父輩那樣,僅僅做個小邦之君臣服于米底,尤其是此時他剛剛順利統一了波斯諸部,事業正處在上升期,頗有銳意進取之志。經過分析認定哈爾帕戈斯所言非虛后,居魯士開始認真考慮吞并米底的戰略問題。
公元前553年秋天,成竹在胸的波斯王開始放手發動群眾。這一天,他把手下的精壯勞動力都召集起來,全部趕下田干活,足足一整天,到了晚上收工時,戴月荷鋤歸的波斯人叫苦不迭。次日,居魯士再次命他們在廣場上集合,正當大家以為又要下田勞動時,居魯士卻吩咐捧出美酒,并命人將自己的牛羊都牽出來宰掉,擺開流水席犒勞三軍,波斯人喜出望外,各自奮力大吃。
待得席上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居魯士登臺講話,他問道:“你們是喜歡過今天的生活呢,還是喜歡過昨天的生活?”
誰會喜歡勞碌勝過享樂?全場人聲雷動,齊稱希望天天是今日,歲歲盡今朝,一時間群情激奮。居魯士看著火候已到,拋出了演講的主題:“大丈夫生當五鼎而食,而我們波斯人,絲毫不比米底人差,卻生為米底王轄下之仆役賤民,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貓少,這豈是我們所能容忍的?米底人一直壓迫我們,搶走了我們的銀兩跟女人,所以我們要反米底,搶回我們的銀兩跟女人!我就是受命于上天,要帶領大家干這件事的,如果成功,非但從此不再受那奴役苦,還會有無數的銀兩跟女人,可以每日都享受今天的快樂,那我們的命運就會像這兩天這樣,苦盡甘來。路怎么走,你們自己挑吧。”
其實波斯人對米底的統治也都一直懷恨在心,此刻既然有領袖站出來說要領導咱打江山,大家自然借著酒勁,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咸與革命同去同去。
眼見形勢一片大好,許多群眾被發動起來了,居魯士趁熱打鐵,提兵北上,攻入米底。戰爭的進程與哈爾帕戈斯規劃的完全一致,許多米底的軍政要員已與他結成賣國同盟,帶兵與居魯士接戰時,不是成建制地投降,就是成建制地潰逃,戰事乏善可陳。
但米底畢竟是當時西亞乃至全世界范圍內的一大強國,居魯士還是無法一口吞下它,戰爭遷延了三年之久,直到公元前550年初,波斯軍才進抵米底都城埃克巴塔納。此時,王城中的阿斯提阿該斯山窮水盡,無兵可調。面對圍城大軍,他只能征召城中所有能拿起武器的人,做最后的抵抗,這無異于驅犬羊與虎豹斗,拿著武器的平民們旋即被波斯人殺光,大勢已去的阿斯提阿該斯下達了最后一道命令,處死當年建議他放走居魯士的那個麻葛僧。接下來,身邊僅剩的親信們也背叛了他,他們將米底王五花大綁,送進居魯士的軍營。阿斯提阿該斯當年的夢,至此終于應驗了。
據說,淪為階下囚的阿斯提阿該斯看見哈爾帕戈斯興高采烈地出現在居魯士陣營中,忍不住痛罵他小人得志。滿懷復仇快感的老哈告訴前主人,正是他與居魯士里應外合,奪了他的王位。一生治國無方的阿斯提阿該斯此時卻顯露出了家國情懷,他嘆道,你為了報私仇,斷送了整個米底,此后米底人不再是主人,而要淪為波斯人的奴仆了。
阿斯提阿該斯猜中了一半,的確,他的失國標志著統治西亞182年(數字出自《希羅多德歷史》第一卷)的米底王國關張大吉,政治意義上的米底就此江湖除名,居魯士成了這片土地的新主人,波斯和米底這兩個源出同門的印歐語系兄弟民族,也重新合為一體,從此再不分離。但米底人被融合之后的處境,并不如他預想的那么糟糕。從巴比倫和亞述時代起,冤冤相報已讓西亞浸透了太多的血和仇恨,居魯士決定讓這樣的局面有所改觀,他兼并米底之后,對被征服者采取了極大程度的懷柔政策。因此,盡管征服的過程同任何改朝換代的戰爭一樣伴隨著流血和破壞,但戰事一結束,居魯士的新舊臣民都很快恢復了正常的生活,而且和阿斯提阿該斯的暴虐統治相比,此刻米底人的日子反倒好過了一些。氣候宜人的埃克塔納城被完好保留下來,作為波斯王每年避暑的夏都。至于阿斯提阿該斯本人的下場,也還算是差強人意,或是出于寬宏的氣度,或是為了政治宣傳,居魯士并沒為難他年邁的外祖父,只是將他軟禁起來,直到壽終正寢。
吞并米底之后,波斯成了人類已知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中央集權制大帝國。公元前547年,居魯士于安善東南75千米處大興土木,把他稱王之前居住的一座沒有城墻的小城翻建一新,作為波斯之都,取名為帕薩加第,意為“王權之所在”。而這只是居魯士和波斯帝國霸業雄圖的開端。對被征服者明智的寬容態度,將貫穿居魯士政治生涯之始終,使他成為一個很大程度上有別于以往的新型征服者。如色諾芬所說,居魯士生來具有三重愛心:愛人、愛知識、愛榮譽,正是這種智慧與胸懷,幫助他和他的后繼者們開創了無論疆域、制度,還是國力都遠邁前人的新式大帝國。
按
《希羅多德歷史》明言,埃克巴塔納城陷之時,米底的統治者仍是阿斯提阿該斯,考慮到他的年齡,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關于阿斯提阿該斯的子嗣問題,色諾芬《居魯士的教育》中稱他有個兒子名叫居雅克薩勒,但該書非正史,且此說不見諸別處,恐系小說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