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做好學習的準備——你需要的素質資本(1)
- 學習改變命運(全集)
- 凡禹
- 5194字
- 2014-12-03 12:28:53
夢想是學習的動力
夢想是高效學習的動力,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夢想得以實現,這也是人們達到自己最終目的的原動力。沒有夢想的人什么事也干不成,刻板艱苦的工作只會使他們心灰意冷,失去創造的激情,與成功失之交臂。
我們因夢想而偉大,世界因夢想而發展,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夢想家。除非你愿意,沒有人可以偷走你的夢想。
小學作文課上,老師留給學生們的作文題是《我的夢想》,一個學生在本子上飛快地寫下了他的夢想。
他希望將來自己能擁有一座占地10公頃的莊園,莊園中有無數的小木屋、烤肉店和休閑館。除了自己住在那兒,還可以和前來參觀的游客分享自己的莊園。
老師看過作文后,要求他重寫。這個學生認為自己寫的并沒有錯誤,就去問老師。老師說:“我讓你們寫的是你們的夢想,而不是空想,你知道嗎?”學生據理力爭:“可是,這就是我的夢想。”老師堅持:“那不可能實現。我要你重新寫。”
這個學生堅持沒有重新寫,于是他的作文只得了E。
30年后,這位老師帶著一群小學生到一處度假勝地旅行,那里有美麗的風景,舒適的住宅,可口的烤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正當他為此贊嘆不已時,一位中年人向他走來。他告訴老師,他正是當年那個作文不及格的學生,如今,他擁有這片廣闊的度假莊園,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那么夢想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呢?比如什么樣的生活就是擁有自由的生活、什么樣的生活就是可以體驗成就感的生活。如果這些不是非常明確,那么夢想依然只是夢想,只會在夢里實現。所以,面對自己向往的東西,需要進一步去想象,想象著自己在未來里的某一天是什么樣子。其實,這個方法在生活規劃方面叫“生涯幻游”。你需要馳騁自己的想象力,在頭腦中清晰地勾畫自己未來數年的某一天是什么樣子、住在什么樣的環境里、與誰在一起、吃什么樣的東西、玩什么樣的工具、做什么樣的事情……這些必須要非常清晰地描繪出來。只有當這些夢想的內容可以被另外一個人復述,這樣的夢想才具有目標的意義。這正是像偉大的管理學大師彼德·杜拉克所說的“只有可以量化的東西才是可以管理的”。只有能被別人復述的內容,才是比較客觀的內容,才是基本可以量化的內容,才是可以管理的內容,才是可以成為動力的目標。
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在利用時間的諸規律中,有一條聚焦原則。它告訴人們要依據自己的最佳才能,選準成長目標,將我們現有的和潛在的需求、利益、愿望或是任務概括成明白的意圖并且精準地表述出來,以及將我們的行動對準這些目標使其實現。然后集中精力,目標始終如一。這樣,精神世界的智慧光芒會在聚焦效應之下形成突破性的能量。
一則寓言故事講道:
在一座山上,有兩塊相同的石頭,三年后它們的命運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一塊石頭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塊石頭卻受到別人的唾罵。受到人們唾罵的那塊石頭極不平衡地說道:老兄呀?回想三年前,我們同為一座山上的石頭,今天產生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里特別痛苦。另一塊石頭答道:老兄,你還記得嗎,在三年前,來了一個雕刻家,你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訴他只要把你簡單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時想象未來的模樣,不在乎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所以產生了今天的不同。
兩者的差別:一個是關注想要的,一個是關注懼怕的。過去的幾年里,也許同是兒時的伙伴、同在一所學校念書、同在一家單位工作,幾年后,發現兒時的伙伴、同學、同事都變了,有的人變成了“佛像”石頭,而有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塊石頭。
我們期望自己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未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不管我們希望擁有財富、事業、快樂,還是期望別的什么東西,都要明確它的方向在哪里?
我們為什么要得到它?
我們將以何種態度和行動去得到它?
“人生教育之父”卡耐基說:“我們不要看遠方模糊的事情,要著手身邊清晰的事物。”假設今天有人給我們一次機會,讓選擇五個我們想要的事物,而且都能讓我們夢想成真,第一個想要的是什么?假如只要求選擇一個,我們會做何選擇呢?假如生命危在旦夕,我們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什么事情沒有去做或者尚未完成?假如給我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發現了我們最想要的,就把它馬上明確下來,明確就是力量。它會根植在我們的思想意識里,深深烙印在腦海中,讓潛意識幫助我們達成所想要的一切。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只要能想到,下定決心去做,就一定能得到。
武俠小說家溫瑞安說過,“真正高手會把精、氣、神集中于一擊。”而在生活中,真正的高手也會把集中精力作為一種明智的生活策略。所以,必須明確自己的目標,明確我們究竟想要什么,把時間聚焦在自己的目標和想要的東西上。目標是有效時間管理的關鍵,目標對我們應該如何支配自己的時間具有推動和引導的作用。
設定目標意味著展望未來,集中并投入我們所有的精力以達既定目的。目標即是努力結果的寫照。不在于我們做什么,而在于為了何種目標而做什么。有了目標才有挑戰,才可喚起行動。若沒有目標,每一個活動和工作結果既可以說是正確的,也可以說是錯誤的。缺乏一個評估的標準,就無從檢驗工作成績。因此,目標就是檢驗工作成績的尺度。如果沒有目標,再好的工作方法也一錢不值,因為我們事先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制訂學習目標時還應注意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一定要是屬于自己的學習目標。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當然學習目標也就不盡相同。人生的路是自己創造的,需要一步一步踏實地朝自己固有的方向前進,而不是流連于別人心中虛幻美麗的圣地或者頂峰。所以,目標必須是針對自己設定的,只有這樣的目標才值得追求,才最有可能達到,達到后才有成就感。
第二,目標必須是長期的。
沒有長期的目標,一個人也許就會被短期的種種挫折所擊倒。設定了長期的目標后,起初不要試圖去克服所有的阻礙。就像早上離家不可能等路上所有的交通燈都是綠色時才出門,你得一個一個地通過紅綠燈,那樣,你不但能走到自己目力所及的地方,而且當到達那里時,你經常能看到更遠的地方。
第三,目標一定要遠大。
一旦一個人確定只走1公里路的目標,在走到還不到1公里時,便有可能感覺到累而松懈自己,因為反正快到目標了。然而,如果他的目標是要走10公里路,便會做好思想及其他一切必要的準備,并調動各方面的潛在力量,一鼓作氣走完七八公里后,才可能會稍微松懈一下自己。
第四,目標要配合自己的專長和興趣。
在制訂人生目標時,要問自己:“我最大的專長和興趣是什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專長,并配合自己的興趣,才能有所成就。
如果有人選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目標,無異于讓一個科研工作者去從事外交工作,“牛頭”不對“馬嘴”,風馬牛不相及。這又談何發揮、談何成就?沒有興趣而硬性要求去做,就像“強扭的瓜,甜不了”。我們應該做的是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然后使其充分發揮。
一位李姓博士,他做事講究方法,善于規劃與整理,具有說服力,從專科到博士所學的都是工業工程與管理。此外,他對實務的應用比對理論的探討有更濃厚的興趣,所以他為自己定的人生目標是:“發展一套處理事情的有效方法,幫助個人或組織運用所發展出來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進而節省時間。”
事實上,每個人都極富潛力,只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專長與興趣,設定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就能盡情展現自己的能力和才華。
立即行動,別讓夢想萎縮
沒有行動就無法接近你真正的人生目標。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行動的死敵是猶豫不決。即碰到問題,總是不能當機立斷,思前想后,從而制訂的學習目標沒有付諸實現,或者半途而廢,甘于過著隨遇而安、樂于知命的平庸生活。
有一個幽默大師曾說:“每天最大的困難是離開溫暖的被窩走到冰冷的房間。”他說得不錯。當你躺在床上認為起床是件不愉快的事時,它就真的變成一件困難的事了。即使這么簡單的起床動作,亦即把棉被掀開,同時把腳伸到地上的自動反應,都可能成為你的恐懼。
那些大有作為的人物都不會等到精神好的時候才去做事,而是推動自己的精神去做事的。
“現在”這個詞對成功的妙用無窮,而用“明天”、“下個禮拜”、“以后”、“將來某個時候”或“有一天”,往往就是“永遠做不到”的同義詞。有很多好計劃沒有實現,只是因為應該說“我現在就去做,馬上開始”的時候,卻說“我將來有一天會開始去做”。
人人都認為儲蓄是件好事。雖然它很好,但是,并不表示人人都會依據有系統的儲蓄計劃去做。許多人都想要儲蓄,然而,只有少數人才真正做到了。
這里是一對年輕夫婦的儲蓄經過。
畢爾先生每個月的收入是1000美元,但是,每個月的開銷也要1000美元,收支剛好相抵。夫婦倆都很想儲蓄,但又往往會找些理由使他們無法開始。他們說了好幾年:“加薪以后馬上開始存錢”、“分期付款還清以后就要……”“度過這次困難以后就要……”“下個月就要”“明年就要開始存錢。”
最后還是他太太珍妮不想再拖。她對畢爾說:“你好好想想看,到底要不要存錢?”他說:“當然要啊!但是,現在省不下來呀!”
珍妮這一次下決心了。她接著說:“我們想要存錢已經想了好幾年,由于一直認為省不下來,才一直沒有儲蓄,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儲蓄。我今天看到一個廣告說,如果每個月存100美元,15年以后就有18000美元,外加6600美元的利息。廣告又說:‘先存錢,再花錢’比‘先花錢,再存錢’容易得多。如果你真想儲蓄,就把薪水的10%存起來,不可移作他用。這樣做,說不定要靠餅干和牛奶過到月底,但是,只要我們真的那么做,一定可以辦到。”
他們為了存錢,起先幾個月當然吃盡了苦頭,盡量節省,才留出這筆預算。現在他們覺得“存錢跟花錢一樣好玩”。
想不想寫信給一個朋友?如果想,現在就去寫。有沒有想到一個對于生意大有幫助的計劃?如果有,馬上就開始。一直想讀的圖書,現在開始讀。時時刻刻記著班哲明·富蘭克林的話:“今天可以做完的事不要拖到明天。”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俗話所說的:“今日事,今日畢。”
如果你時時想到“現在”,就會完成許多事情;如果常想“將來有一天”或“將來什么時候”,那就可能一事無成。
英國社會改革家喬治·羅斯金說:“從根本上說,人生的整個青年階段,是一個人個性成型、沉思默想和希望受到指引的階段。青年階段無時無刻不受到命運的擺布——某個時刻一旦過去,指定的工作就永遠無法完成,或者說如果沒有趁熱打鐵,某種任務也許永遠都無法完工。”
有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幾乎可以成為很多人的格言警句,那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遠都不會有時間去做。
化公為私的非洲協會想派旅行家利亞德到非洲去,人們問他什么時候可以出發。他回答說:“明天早上。”當有人問約翰·杰維斯(即后來著名的溫莎公爵),他的船什么時候可以加入戰斗,他回答說:“現在。”科林·坎貝爾被任命為駐印軍隊的總指揮,在被問及什么時候可以派部隊出發時,他毫不遲疑地說:“明天。”
與其費盡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務千方百計地拖到明天,還不如用這些精力把工作做完。而任務拖得越后就越難以完成,做事的態度就越是勉強。在心情愉快或熱情高漲時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遲幾天或幾個星期后,就會變成苦不堪言的負擔。在收到信件時沒有馬上回復,以后再揀起來回信就不那么容易了。許多大公司都有這樣的制度:所有信件都必須當天回復。
當機立斷常常可以避免做事情的乏味和無趣。拖延則通常意味著逃避,其結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做事情就像春天播種一樣,如果沒有在適當的季節行動,以后就沒有合適的時機了。無論夏天有多長,也無法使春天被耽擱的事情得以完成。某顆衛星的運轉即使僅僅晚了一秒,它也會使整個工作陷入混亂,后果不可收拾。
“沒有任何時刻像現在這樣重要,”愛爾蘭女作家瑪麗·埃及奇沃斯說,“不僅如此,沒有現在這一刻,任何時間都不會存在。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或能量不是在現在這一刻發揮著作用。如果一個人沒有趁著熱情高漲的時候采取果斷的行動,以后他就再也沒有實現這些愿望的可能了。所有的希望都會消磨,都會淹沒在日常生活的瑣碎忙碌中,或者會在懶散消沉中流逝。”
對學習充滿熱情
熱情是來自人體的一種沖動,一種力量,熱情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最大潛能。學習當然也需要熱情。
1.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藝術家米開朗琪羅73歲的時候已經衰老不堪,躺在床上難以起身。教皇的特使來到他的床前,請他去繪制圣彼得堡教堂圓頂。他思量再三,終于同意了,但卻提出了一個奇怪的條件:不要報酬。因為他覺得自己最多只能干幾個月,如果運氣足夠好的話可以干一兩年。既然注定無法完成,也就不應該索取報酬了。
教皇同意了這個條件。于是,這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起了床,顫巍巍地來到教堂,徒手爬上五層樓高的支架,仰著頭創作,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竟然越畫越有干勁,體力與智力越來越好。教皇老死了,換了一個新教皇,他還在畫,新教皇死了,又來一個新教皇,新教皇又死了,一直死了三個教皇,他還在畫。他足足畫了16年,到他89歲的時候,終于完成了這項永載史冊的藝術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