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性格不能始終向前,有退潮有漲潮——性格決定生存空間(3)

然而即便如此,當項羽率軍進入關中時,劉邦已經乘隙進據咸陽。當時楚懷王已經有約在先:先入關者王之。也就是說劉邦應該理所當然地成為關中王。但是項羽入關后憑借自己手上的40萬大軍,試圖一舉消滅劉邦,獨霸天下。劉邦此時沒有力量和項羽抗衡,只能卑辭言和,同時讓出關中。項羽隨即帶兵進入咸陽,然而他沒有施行仁政,而是大肆屠殺和掠奪,秦民大失所望。不久,項羽便以懷王為義帝,同時分封諸侯,而項羽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占據有梁等9郡,以彭城為都城,同時,封劉邦為漢王。由于分封不均,不久田榮、陳余等相繼舉兵反楚。此時,劉邦也認為時機成熟,于是立即出兵,平定三秦,進逼西楚,楚漢戰爭正式爆發。戰爭剛一開始,劉邦利用項羽去齊國平亂的時機,直接進軍彭城。項羽聽到消息后大怒,立即回師救援,結果大敗漢軍,劉邦只得退據滎陽,形成對峙的局面。后來項羽雖然接二連三地取得戰役的勝利,但是在政治和軍事上卻十分被動。他的都城在彭城,無險可守,自然也沒有辦法建立一個十分鞏固的后方,以致一直處于兩線作戰的境地。同時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做法有失公平,那些沒有得到滿足的諸侯自然會倒向劉邦,使得項羽在政治上異常的孤立起來。加上項羽自身又是個武將,他雖然作戰驍勇,卻十分不懂得用人,唯一一個謀士范增也被他逼走了。四年后,楚國軍隊在垓下被漢軍圍困,為了瓦解楚國軍隊的斗志,漢軍在四面唱起了楚歌,讓人誤以為楚地已經盡被漢軍占領。而此時,項羽只得與虞姬對飲,慷慨悲歌。很快,他就帶領從者800余騎突圍,最后在烏江亭自刎而死。

項羽的失敗在后世看來是必然的,其中和他的性格關系最大。他剛愎自用,過于自負,過于相信自己的能力,過于意氣用事,有著莽夫的沖動,這導致他在那個戰亂的年代雖然手握雄兵,卻處處被動,處處挨打,遭人算計。項羽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如果他能夠像當年指揮巨鹿之戰一樣,破釜沉舟地對待敵人,天下早已平定。如果他能夠對待諸侯友善,對待人民仁慈,和他當初起兵時對待士卒一樣,也不至于失掉民心。如果他能夠像當初到吳中逃難一樣,把自己的生命看得第一重要,也不至于在烏江自刎,或許以后真的還可以卷土重來,畢竟項羽是很得吳中民心的。而這些,在取得了巨鹿之戰勝利以后,他都做不到了。他忘記了自己是個普通人,而在吹捧和奉承中將自己當成了神,無所不能,所做的一切即使是錯的,也可以改變戰局。他不屑于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因為他看不起劉邦,他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肉體凡身,再也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

項羽沒有遠慮,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取得一些成績之后一定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冷靜思考未來。

做人要糊涂大度

武則天統治時期,她一手提拔了很多酷吏,讓他們來幫助她監視人們的一舉一動,尤其是王公大臣。這些酷吏都十分殘酷,使用了各種手段,因此出現了很多屈打成招的事情。后來武則天懷疑其中有個叫周興的酷吏也有問題,于是讓另一個酷吏來俊臣去審訊他。來俊臣想出了一個毒計。他對周興說最近收押了一批犯人,但是都不愿意老實招供,已經用盡了各種手段,不知道周興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教教他。周興說這個很簡單,弄一個大甕來,然后用炭火燒這個大甕,然后把犯人放進去,不怕他不招。來俊臣一聽,十分開心,于是對周興說“請君入甕”。周興一聽,立即就傻了眼,趕緊低頭認罪。

周興對人過于刻薄,最后還到了自己身上。

人應該學會糊涂大度,推行仁義,要長期培養自己的品行和修養。

人如果是通過提高品行和修養獲得了財富、地位和名聲,那么財富地位和名聲就會像生長著的漫山遍野的花草,會繁榮昌盛,綿延不斷;如果人們是通過建立功業換來的,那么財富地位和名聲就像生長在盆中的花草,會因為一些遷移變動,要么很是繁茂,要么變得枯萎;但如果人是通過玩弄權術或者各種暴力來獲得一切,那么必然會像插在瓶中的花草一樣,因為并沒有根基,所以很快就會枯萎。

人的品行和修養是獲得財富地位和名聲的一個方法。然而這是個比較慢的工夫,正是因為它需要長期培養,所以才會根基深厚。智者懂得長期培養自己的品行和修養。他們絕對不會對人刻薄,刻薄不僅會傷害到別人,而且也不會給自己帶來財富、地位和名聲。人要學會行仁義,要學會糊涂大度,這樣才能贏得人心。

人要學會大氣大度,而不要學會刻薄,因為對人刻薄總有一天會還到自己身上的。

人要學會寬容,學會大度,學會去原諒別人。其實原諒別人也是原諒自己。如果一個人對不起你,你總是生他的氣,那么毫無疑問你是在拿他犯的錯來懲罰自己。如果氣一直不消,那么這種懲罰就在持續,其實自己并沒有做錯什么,為什么要對自己如此懲罰呢?

通過一種糊涂大度,來推行仁義,能夠提高自己的品行和修養。

能方能圓才能進退自如

《菜根譚》中說,對于一個好動的人來說,就像云中的閃電一樣飄忽,就像風中的殘燈一樣忽明忽暗,而對于一個特別喜歡安靜的人來說,其實就像已經熄滅的灰燼,也像毫無生機的枯木,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其實人應該像在靜止的云中有飛翔的鳶鳥,同時又好像是在不動的水中跳躍的魚,通過這種心態去觀察萬事萬物,這樣才能合乎道的理想境界。

孔子為了推行仁義主張,廣泛學習,廣收門徒,周游列國。據說有一次,他們師徒在大樹下乘涼,等他們走后,人們就把大樹給砍掉了;他們路過某個國家,人們就把他們的足印給鏟掉了。這種侮辱,剛烈的人恐怕早已咆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孔子忍了下來,雖然傳說中的他是個大力士,但是他能方能圓,在他看來一生的時間不是很多,確實沒有精力將這些侮辱性的事件提上日程。他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思想傳播上,結果不但得以高壽,而且成了圣人。雖然孔子一生未曾得志,“累累若喪家之狗”,但是他的仁義天下確實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主心骨。

莊子也是能方能圓的人。他是屬于窮得人們都會自愿地為他哭得死去活來的那種,貧窮和他如影相隨,莊子很想甩掉它,莊子曾經借孔子的故事自嘲:“如果富貴求得來,即使給別人趕車我都愿意;如果富貴求不來,那我就只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莊子甩掉貧窮的種種努力最后都歸于失敗。然而突然有一天,他開玩笑說是因為他吃肉的緣故,他智慧了,倚著一棵蒼天大樹,悠閑自得,“影子”不見了。他很開心,很快他就在樹下做了個夢,夢見大樹告訴他說無用就是最大的用處。誰也沒有想到,他從此再也沒有走出夢境。還是在那棵大樹下,他的思緒飛到了北海,時而為鯤,時而為鵬。他潛入水中和魚交流,舞在空中和蝴蝶糾纏,無拘無束。如果心情夠好,他還會調侃調侃孔子,杜撰些故事,聊且一笑。有人批評他的思想消極,但毫無疑問這里的“消極”是個褒義詞。

然而歷史上的方孝孺卻是方有余,而圓不足。燕王朱棣在北平的時候,他身邊有個道衍和尚。據說這個和尚智謀天下無雙,為朱棣出了不少好謀略,朱棣很是器重他。后來朱棣起兵,道衍隨軍出征。據說在出征前,道衍突然撲通一下跪在了朱棣的面前,朱棣大吃一驚,慌忙問發生了什么事情?道衍說有一個請求,朱棣說:“你起來吧,有什么請求盡管說。”道衍說,“求大王奪得天下以后,有一個書生千萬不要殺。”朱棣回答說:“如果奪得了天下,天下人都是寡人的子民,寡人當然不會殺他們,更何況是個書生?”道衍將信將疑地站了起來。大軍前行三十里,突然道衍又撲通一下跪了下來,這回朱棣又嚇了一跳,他不明白這道衍今天是怎么了,該不會是行軍打仗腿發軟吧?道衍還是請求朱棣說“有一個書生無論如何都不能殺”,朱棣說:“早就答應你了,不會殺的,寡人說話是算數的。”道衍說:“我不是怕大王說話不算數,我是為大王著想,怕大王在氣頭上非殺他不可,然而殺了他以后大王千秋萬代都翻不了身。”燕王很是好奇說:“誰有這么大的能力,能讓寡人非殺不可,又能讓寡人永世不得翻身?”道衍很堅定地說出三個字:“方孝孺。”“原來是他啊!”朱棣倒吸了口涼氣。

很快,朱棣攻占了南京,見到了傳說中的天下讀書種子方孝孺。朱棣用欺又用騙,用盡好手段,想讓方孝孺給他寫登基詔書,方孝孺起先不答應,雙方對峙著。后來方孝孺心一橫,提筆就是四個字:“燕賊篡位!”朱棣一看,怒氣沖天,說:“你不肯屈服,難道你不怕寡人滅了你的九族?”方孝孺說:“你就算滅了我的十族我也不怕。”果然朱棣說到做到,將方孝孺的門生和朋友湊成第十族。當著方孝孺的面一個個地殺,只要方孝孺回頭,殺戮馬上就可以停止。在最后時刻,朱棣還沒有放棄機會讓方孝孺回頭。但方孝孺癡心頑固,不改初衷,最后也被殺了。

在歷史上,有很多人是圓有余,而方不足,他們為人處世往往缺少正氣和原則,容易隨波逐流,最后碌碌無為,即使真做了一些事情,也很少不背負罵名的。而還有一部分人,就像方孝孺一樣,方有余,而圓不足,做人過于原則和正氣,而且很多時候不知道變通,最后成為了“烈士”,后一種人是值得我們同情的。這種過于正氣的人如果能夠更加務實一點,如果能夠在大節上堅持自己的原則,在細節上有所變通,也許會活得更好。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的人,以他們做人的人品和方式,他們想融入到一個群體,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過于方,容易刺傷很多人。其實,如果他們能夠變圓一點,很多時候,并不影響他們堅持自己的原則。

人要做到能方能圓,這是一種大道的適應,才能所向無敵。

得意失意時,都要保全自己

人在苦心追求的時候,往往會感受到追求成功的喜悅,而人在得意的時候往往會感覺到潛藏著的失意。

正是因為人們有這種心態,所以人們無論是得意失意都要泰然處之,都要求得自己的周全。歷史上有很多失意的人,比如司馬遷,又比如蒲松齡。關于這兩個人有一個作者寫了這樣兩段話:

“如果司馬遷不是一個真書生,而是一個隨流的官員,他絕對可以貪污足夠的錢,來贖回自己的宮刑。其實如果司馬遷不是個真書生,他完全不會在漢武帝的氣頭上為李陵仗義執言。據說,他和李陵根本就不認識。然而以書生的仁義心腸,他覺得自己應該說句公道話,于是傻不隆咚地替李陵辯解,漢武帝正好逮不住李陵撒氣,便輕輕松松地賜了司馬遷一個宮刑。金庸書中的大俠往往都是經過九死一生而活下來的,只要沒有死就還有希望,司馬遷就是這樣,含冤受辱,他更是仗義執言。他可以不報復自己的屈辱,但他必須堅持真相,畢竟歷史來不得半點虛假。但是即使他直言,漢武帝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果然,《史記》一出,皇帝們后悔了,被一個書生給戲耍了,造了本謗書流傳天下,一生功過,書中寫得尤其清明。不畏權貴,不流于世俗,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直言到底,這是司馬遷的江湖夢。一輩子都在忍受屈辱為后世說明真相,等到《史記》快完成的那一天,司馬遷發須皆白,抬頭遠望,已近黃昏。回首往事,他心中涌起了無盡的落寞和無奈,一生的時間好像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于是寫了篇短短二三百字的小文章《悲士不遇賦》,附在《史記》后面,我相信他是想寫長篇的,但剛開了頭又煞了尾,不知道為什么,難道是應了那句話:說不盡,道不明,不能說,一說便是錯。”

“蒲松齡也是有江湖夢的。一生落魄的他,始終是個窮秀才,在一個小山村里默默無聞地教書育人。讓所有自命清高的讀書人笑掉32顆銅牙齒和尖刻下巴的是,這個窮秀才在自己的住處門口的大樹下鋪了一張涼席,然后煮上一鍋綠豆湯,讓路過的人免費喝。這個癡心的書生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如果你有好聽的故事,不妨講給我聽聽,鬼狐故事尤其歡迎。路人也十分開心,有綠豆湯喝,而且還有人聽他們廢話。后來的故事,就不多說了,《聊齋志異》出來以后,大家就對這個小老頭刮目相看,直到今天,大家壓根就不記得那么多年狀元榜眼探花是誰,唯一記得的是當時有個叫蒲松齡的,很了不得,連鬼那樣見不著的東西,他都能分門別類,描述得有模有眼,而且很有人情味。我不能準確地總結出蒲松齡的江湖夢是什么,但是我相信他一直很看得起自己,明白自己的價值,即使是在最困厄,讓他感到窒息的時候。”

其實對于這兩個很偉大的人,他們一直生活在失意中。一個忍辱負重,一個窮困潦倒。然而正是在這種失意中他們產生了足以讓他們得意的東西,這就是他們的著作,這讓他們千古留名。這說明了人不要把得意和失意看得太絕對,得意和失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處在困厄中的他們,成就了很多他們原來無法成就的東西。

人如果處在失意的時候,千萬要學會保全自己。不要意氣用事,不要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很多時候一個人之所以沒有成功,或者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往往是因為時機不對,跟自身的關系并不是很大。既然這個人沒有錯,那么他就必然有成功的可能。如果能夠把握一個更好的時機,說不定還能創造一番意想不到的成就。

任何時候都不要把得意失意看得太重要,做人首先要學會保全自己。

做好人,講究好手段

漢朝末年,董卓專權,對這個禍國殃民的大奸臣,舉國上下,人人痛恨。只不過董卓的權力太大,沒有人動得了他。就在這時候,曹操行刺董卓,但沒有成功,曹操立即推說是獻刀,然后趕緊逃出了險境。有一天,曹操單人獨騎來到了中牟縣,他正想騎馬進城,卻遠遠看見城門附近有一堆人擁擠著圍觀城墻上貼著的一張告示。曹操擠進去看告示的內容。不料,他剛剛擠進人群,就有兩名公差死死盯著他,他發現告示旁邊有幅自己的畫像,突然明白了自己正在被通緝,正要逃走,兩個公差就猛地撲過來,不容分說就把曹操給捆上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春市| 缙云县| 揭东县| 万宁市| 闵行区| 祁东县| 深圳市| 凤阳县| 屏边| 靖宇县| 襄城县| 安西县| 来凤县| 礼泉县| 东丽区| 新昌县| 西丰县| 城市| 哈尔滨市| 宁都县| 大安市| 玉屏| 乐昌市| 通辽市| 罗甸县| 四会市| 梧州市| 南雄市| 永寿县| 武宣县| 汉寿县| 儋州市| 德化县| 边坝县| 华安县| 绍兴市| 四会市| 临武县| 双江| 天峨县|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