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性格不能始終向前,有退潮有漲潮——性格決定生存空間(2)
- 性格決定命運的秘密
- 靜濤
- 5506字
- 2014-12-03 12:28:10
王子扶蘇接到詔書后,立即號啕大哭,很快就拔出劍要自刎。然而心細的蒙恬懷疑這封詔書是偽造的,他向扶蘇建議向秦始皇申訴。如果確實皇上不同意,他可以率領大軍陪公子扶蘇一起去咸陽城,死也要死個明白。然而扶蘇過于老實,他說:“既然父皇指名讓我死,那我還怎能去申訴?”說完就自殺了。
此時,趙高和李斯正在催趕人馬趕回咸陽。當時天氣十分炎熱,沒過多少日子,尸體就開始腐爛了,車上散發(fā)出陣陣臭味。為了掩蓋臭味,趙高命人買了一大批咸魚,讓大臣們在每輛車上都放上一筐。到了咸陽后,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舉行喪葬,同時還假傳遺詔讓胡亥繼承了皇位。葬了秦始皇后,他們還是不放心,又殺掉很多王子和公主,受到株連的大臣也不計其數(shù)。這樣過了一年,趙高又唆使胡亥將李斯逮捕起來殺掉,這樣趙高就成了丞相,獨掌秦國大權。
很多人太注重聽來的和寫下來的東西,殊不知很大一部分是假的。以史書上經常歌功頌德的禪讓來論,其實國君心甘情愿地交出政權的時候是極少數(shù)的,絕大多數(shù)禪讓都是在威逼利誘下進行的。臣子接受禪讓要假意推辭三次,推辭三次后才能接受,很是虛偽。但是很多史書將禪讓寫得高風亮節(jié),寫得高尚無比,這些都是蒙人的把戲。
其實還有很多即使是親眼看到的東西都不能相信,因為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實的。有很多人為了算計別人往往會用一些障眼法來布置現(xiàn)場,如果缺少經驗,過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很難不受別人欺騙。在社會中生存不是偏聽或偏看就可以的,而要用心去思考,要好好想想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扶蘇的悲劇在于他太相信詔書了,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蒙恬的分析;李斯的最后結局,在于他過于相信趙高的鬼話。扶蘇應該想想,如果秦始皇真的要他死,能讓他和掌握全國兵馬的大將軍在一起生活那么長的時間嗎?秦始皇如果真的不想把皇位傳給他,能讓他在戰(zhàn)爭中建立軍功嗎?如果秦始皇不想把皇位傳給他,又怎么可能下詔讓他自殺呢?有這么一句話叫:死也應死個明白。意思是說要死也要找到該死的理由,但扶蘇因為太輕信,結果就這樣不明不白地丟了性命。
人們不能輕信,很多東西都需要通過實際調查來確定其可信度。在讀萬卷書的同時,還要學會行萬里路。然而很多人都擔心走得太遠,殊不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行動能夠使人更快地成長。
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
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被人貶為“讓青年墮落的腐敗者”。
美國職業(yè)足球教練文斯·倫巴迪當年曾被批評“對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并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y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獵、捉狗捉耗子的。”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的命運。
牛頓在小學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
羅丹的父親曾怨嘆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望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戰(zhàn)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迫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如果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么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你只有做出了舉世無雙的事業(yè),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第一。否則看過馬拉多納踢球的人,還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隊里混嗎?聽過帕瓦羅蒂歌聲的人,還想修煉美聲唱法嗎?———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沒有帕瓦羅蒂、馬拉多納這類人了。
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當叫,就讓它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聲叫!實際上,追求一種充實有益的生活,其本質并不是競爭性的,并不是把奪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個人對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來到公園練武打拳、練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練習書法繪畫、設計剪裁服裝和唱戲奏樂的人,根本不在意別人對他們的姿態(tài)和成果品頭論足,也不會因沒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練習、情緒消沉。他們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當眾展示、參賽獲獎,而是自得其樂、自獲其益。滿足自己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渴求。
所以說,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實現(xiàn)自我,喊出屬于自己的聲音,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
能“耐煩”才能成事業(yè)
做事難,做人更難。難就難在:無論多么簡單的事,也會被人弄得復雜起來。
單純一件事,只要肯下工夫,要把它做好并不難,但一扯上人為因素,簡單的事也會變復雜。而依人的智慧、經驗、價值觀念以及利益的不同,這事的復雜度也會有所不同,就好比一條繩子打上了千百個結,世上的事多半是如此。
比如公司調整人事,好的位子人人想要,施壓的施壓,鉆營的鉆營,這就是打了千百個結的繩子;商人要爭取大生意,幾年前就開始打通人脈、收集情報、訓練人員,每個步驟都是問題,也都需要解決,這也有如打了千百個結的繩子。而要解開這些繩子上的結,要的便是“耐煩”。
事實上,要做好一件事,解決一個問題,最需要的是智慧、經驗,那么為何在此特別提出“耐煩”二字呢?
這里有幾個原因。首先,有智慧、有經驗的人固然能做好事,也能解決問題,但若無“耐煩”的本事,則無法做好磨人磨得發(fā)狂的事,也無法解決復雜多變、不知從何下手的問題。所以,不能“耐煩”,徒有智慧和經驗還不能成就大事。
其次,“耐煩”是和客觀環(huán)境比耐力,也是和競爭對手比耐力,你能“耐煩”,就不會輸。若因不耐煩而半途放棄,那么就先輸了,很多在人生競賽中落后的人都是因為不耐煩,而不是因為智慧不如人!
在工作中往往有一些瑣碎而無價值的事,通常是一些不重要的任務或工作,而且報償?shù)汀Kツ愕木蜁r間,因此讓你不能處理更為重要且當務之急的工作。瑣碎無價值的工作可能是將文件歸檔、清理辦公桌抽屜、日常文書工作或者沒有緊迫任務時任何人都可以做的那種工作。
如果你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每天面對這些瑣碎而無價值的事,是不是會感到厭煩?尤其是在社會中的人,很有干一番事業(yè)的雄心,對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會不屑一顧。人生一世,誰都不甘平庸,都想成就一番大業(yè),不虛此生。可是這世界上能干事的人不少,成大業(yè)的確實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面面,主客觀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會背景,有千載難逢的機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養(yǎng)等等。但“耐不得煩”卻是一個常常被人忽略的重要因素。
“要能耐得住煩”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不為眼前的得失而影響大目標,大事業(yè)。“耐煩”就是不要急功近利,不因小失大。能耐一次煩,便能耐二次煩,這種本事一變成習慣,將是成就大事業(yè)的基礎。這種“耐煩”的本事,年輕人尤其要能學到,不要說你年輕氣盛而“做不到”,那是托詞,這里能告訴你的只是:越早學到,越早獲益!
至于如何培養(yǎng)“耐煩”的本事,這并無捷徑,也沒有速成班,更沒有補習班可以教,這是個人意志的問題。換句話說,你只要在碰到“很煩”的事時,便告訴自己——要耐煩!然后仔細地、耐心地、不動氣地分析該如何做這些事,解決這些問題,那么慢慢的,你便有了“耐煩”的本事。
不要因為吃一點虧而斤斤計較
唐代的竇公善于經營實業(yè),但是財力上很困難。他在京城內有一塊空地,與大宦官的地段相鄰,宦官看重這塊地,想得到它,這塊地僅值五六百緡(古代一千文為一緡),竇公很高興地把這塊地奉獻給了那位大宦官,卻根本沒有提價錢。在討得宦官十分歡喜之后,他就借故說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得到兩三封保證旅途安全的給地方官員的書信,那宦官便替他寫了信。竇公借著這些信總共獲利三千緡,從此他的事業(yè)便發(fā)達起來。東市有一片洼地,地勢低洼有積水,他就用低廉的價錢買到手,然后讓女傭人帶著蒸餅盤在那塊空地上引誘兒童:哪個孩子如果扔磚瓦擊中空地上的一個目標,就獎給他一個蒸餅。小孩子們都跑來爭相扔磚瓦石塊。這樣就把那片洼地填平了十分之六七。接著又用好土鋪墊,在這塊地上蓋起了一個客店,專門留波斯客商居住,每天能獲利一緡。
經商中的“先賠后賺”之計,也就是做做表面文章的意思。美國人出外旅游,有一去處可以不花一文錢,甚至還有節(jié)余,這個地方便是大西洋賭城。從紐約出發(fā),到那里來回車費才20美元,到達后馬上可以得到賭城饋贈的15美元現(xiàn)金,還有一頓豐盛的自助餐。第二次來時,憑車票又可以得到8美元的饋贈。
這是賭場老板謀利的一個妙計,吸引顧客前來,來得越多越好,因為來賭場而不賭者寥寥無幾,不管賭客運氣如何,總體上是賺少賠多。因此,所謂來去不花錢,實際上花費的是賭場老板從顧客身上賺來的零頭。落最大好處的當然是賭場老板,但顧客的心理還總能承受。這就是賭場老板的訣竅。所謂“降價銷售”、“有獎銷售”、“品嘗銷售”、“買一贈二”等等,實際上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戰(zhàn)中因此取勝的有很多。看似吃虧,實則賺大便宜。
古人常說:“過猶不及。”是說凡事要講一個適度,對于功名利祿,凡人幾乎沒有不夢寐以求的,但如果過分熱衷,弄不好就會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終毀滅自己。身外之物應當被人奴役,而不應奴役人,這話一說出來,大家都能明白,可是世上的事往往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局中人就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跳出三界外了。因此,真正聰明之人,對待功名利祿也是“得放手處且放手”,講究個“吃虧是福”,講究個裝糊涂,不可過分執(zhí)著。
張良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在權勢登峰造極之時,他毅然放棄了權力,這在一般人看來,算是“吃虧”了吧?殊不知,天下的君王和臣子之間,都是可以共患難而不能同富同貴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都是說的天下清平之后,帝王就要收拾幫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呢?所以,激流勇退,明哲保身,看似吃虧,其實是莫大的福氣。歷史上有多少不知激流勇退,抱著權力不放的功臣慘遭毒手啊!這種抽身退回的功夫,那些凡夫俗子豈能理解。
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道理也是如此,既然求人就不要因為吃一點虧而斤斤計較,開始時吃點虧,以后求別人辦的事情辦妥了,損失總會彌補過來,此所謂有舍必有得。同時,從長遠看,表面上吃虧,實際上是占大便宜,這也是一種隱身法的表現(xiàn)。
以最功利的目的而言,吃虧的目的是為了占大便宜,不計較眼前的得失是為了著眼于更大的目標。
做事情要考慮長遠
項羽是秦朝末年十分出名的霸主。他的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但是后來被秦將王翦所殺。他一直和叔父項梁在一起生活。秦統(tǒng)一六國后,項梁因為殺了人,便和項羽一起在吳中躲避,暗地里開始組織和訓練子弟兵。項羽是個大力士,年紀很輕的時候就能扛鼎。就在項羽他們積極操練子弟兵的時候,陳勝和吳廣首先在大澤鄉(xiāng)發(fā)難,他們建立了張楚政權。原來的六國貴族聽到這個消息后,紛紛起兵造反。項梁和項羽覺得機會難得,于是果斷地殺了會稽守將,在吳中舉兵反秦。項梁則自立為會稽守,項羽為裨將。后來,由于陳勝過于輕敵,結果被殺,他的部將就拜項梁為上柱國。項梁于是率部渡江,聯(lián)合了陳嬰的義軍,又受到英布、蒲將軍等部隊的相助,兵力多達六七萬人,很快成為當時反秦的主力。為了師出有名,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為大王,仍稱楚懷王。項梁則自號武信君。不久,斗志高昂的義軍在東阿、定陶大破秦軍。項羽和劉邦也攻占了城陽,一直打到雍丘。此時的項梁有點驕傲,但兩軍作戰(zhàn)容不得半點志得意滿,于是項梁很快就被秦將章邯乘隙襲破,項梁陣亡。形勢陡轉直下,項羽和劉邦不得不退保彭城和碭。與此同時,秦將章邯率領大軍渡河攻打趙,同時和秦將王離、涉間軍一同進逼巨鹿,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共同率兵去救趙。然而宋義行到半路,畏縮不前。項羽十分生氣,為了奪取兵權,項羽便以宋義與齊密謀反楚為名,襲殺了宋義。這個時候,懷王也只得任命項羽為上將軍,讓他統(tǒng)率全軍去救趙。項羽奪得兵權,士氣正盛,于是親自率全軍渡河,破釜沉舟,攻打秦軍,經過多次激戰(zhàn),大破秦軍。當時楚軍在攻打秦軍的時候,很多諸侯軍都作壁上觀。結果戰(zhàn)爭剛一結束,各個諸侯將領都紛紛前來謁見項羽,十分謙卑地膝行而前,不敢仰視,而且對項羽的軍隊十分畏懼,愿意聽從項羽的全權指揮。不久,項羽再次大破秦軍,而且將秦國名將章邯招降。然而他害怕秦降卒不服他的統(tǒng)治,于是將20萬降卒全部坑殺。
巨鹿之戰(zhàn)是項羽的轉折點,諸侯的所作所為讓他更加輕視別人,而注重自己。巨鹿之戰(zhàn)后,項羽再也無法保持一顆平常的心,他所希望做的,所要做的就是稱王稱霸,讓所有諸侯都匍匐在自己的腳下,宣誓效忠。巨鹿之戰(zhàn)至少給項羽埋下了三個隱患。第一個隱患是項羽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他輕視所有的人,認為自己功勛卓著。如果他襲殺宋義之初還有一些顧忌的話,此時任何顧忌都不存在了,因為他成功了。事實也證明宋義該死,如果宋義不死的話,根本就不可能有巨鹿之戰(zhàn)的勝利,至少項羽是這樣認為。第二個隱患是項羽開始輕視諸侯,在他看來那些諸侯都是軟骨頭,自然會依靠實力強大的一方,因此只要保證自己的勢力強大,就可以牢牢控制這些諸侯。項羽后來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咎于這些反復無常的諸侯。第三個隱患是項羽坑殺降卒,過于意氣用事。他沒有想過這些降卒基本上都是關中子弟,以他這樣殘暴的手段,以后去攻打關中時,怎么可能得到關中百姓的擁護,怎么可能以富庶的關中為根據地來進一步壯大自己呢?果然項羽后來選擇遷都彭城,而把關中垂手讓給了野心勃勃的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