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在我們?nèi)粘Ec孩子的相處中,在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接觸中,在相互滿足或彼此對抗的體驗中,我們通過孩子的言談舉止、顯露出的性格與特征、表現(xiàn)出的能力,感受他的個性。但是,這些印象不足以使我們針對他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或者影響他的人格發(fā)展的過往因素得出直接的結(jié)論。相反,我們與他的密切接觸,使我們幾乎不可能去思考他潛意識中的動機、影響他成長的相關(guān)因素。若是我們一邊跟孩子打交道一邊思考這些問題,會限制我們的行動,擾亂我們的認知。

無論是我們喜歡孩子還是生他的氣,我們都更容易沖動行事,并不會進行更多的思考和分析。我們與孩子接觸得越多,就越容易缺乏客觀思考的能力和意愿。我們與孩子的相處中,很多時候彼此間都會有這種直接的、沖動的、情緒化的本能反應,有雙方個性的契合與沖突,也有不假思索的草率行為。

這種行為在生活中家長和老師都很常見,如果我們對孩子感到滿意,并且和孩子相處得很好,那就沒必要破壞我們之間自然且率真的關(guān)系。然而,當我們遇到困難時,當我們的關(guān)系變得不愉快時,當我們面對想要改變的缺陷或錯誤時,那么遵從我們的自然反應和本能的沖動不僅是徒勞的,而且是危險的。這樣做可能會強化孩子的錯誤態(tài)度和目的,還會強化過去破壞性的影響,并使缺陷和錯誤延續(xù)下去,而我們本能的反應卻滿足了孩子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目的。

此外,這種本能的沖動還會阻礙我們理解孩子為何會如此行事。在憤怒的那一瞬間,我們不會想去理解什么。必須改變完全不同的心情之后,我們才會愿意進行這樣的思考。也就是說,必須先消除心中的氣憤、惱怒、厭惡或類似的敵對情緒。唯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進行思考,得出理性的結(jié)論,找出建設(shè)性的解決方案。

除非我們能理解孩子的個性,了解對他造成干擾的因素,否則任何想糾正孩子的行為或個性的努力都不會取得多大成功。而這樣的了解與理解,不但需要我們調(diào)整好自己的情緒,理清自己的思緒,還需要具備充足的知識。只有做好了這樣的準備,我們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明白我們在孩子當下的困境中所能擔當?shù)慕巧?/p>

這里所說的必要的心理知識,指的是對孩子基本需求的認知,對影響他發(fā)展的各種因素的了解,以及客觀地辨識孩子當前行為的目的與動機正確方法的掌握。

若想要了解孩子的基本需求,必須從三個不同層面來考慮。首先,他是一個具有生物機制和要求的生理機體;其次,他是一個需要遵循心理機制的心理實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是一個想要在社會群體中找到歸屬感并進行活動的社會一員。只有當他有機會在這三個層面上都充分發(fā)揮作用時,他的基本需求才能得到滿足,不論孩子的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要了解一個孩子的發(fā)展,不僅要了解他受過哪些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激勵與挫折,而且——也是更重要的——要了解他對這些刺激的反應。他現(xiàn)有的狀態(tài),是他逐漸發(fā)展至今的、符合邏輯的結(jié)果,是他的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紐帶,是他不斷發(fā)展的當前階段。

沒有人會對這樣的說法提出異議。然而,在建立教育基礎(chǔ)的具體原則時,我們會不斷地遇到爭議和困惑,因為針對影響孩子人格成長因素的科學研究至今尚未能得出明確的結(jié)論。究竟何為孩子的基本需求?哪些因素影響他的發(fā)展?涉及哪些心理機制?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得到公認的結(jié)論。當代知識界的這種不幸現(xiàn)狀,對心理學原理在教育領(lǐng)域的應用及有效性產(chǎn)生了相當不利的影響。

一些教育工作者為了繞開理論上的困惑,也為了避開相互矛盾的具體建議,他們只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無可爭議的事實上。然而,這縮小了他們所能掌握的信息范圍和意義。還有一些研究者,不去分析能影響兒童發(fā)育的各種因素,只滿足于針對大部分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發(fā)育特征進行觀察并做出描述。他們不去尋找孩子身上更深層次的推動力,只是試圖依靠大量的數(shù)據(jù),將單個孩子與數(shù)據(jù)所得平均值匯總出的“標準”進行比較。

過分強調(diào)確定性,只接受已經(jīng)被證明的或者普遍公認的觀念,阻礙了我們對孩子重要心理背景的理解。現(xiàn)階段,科學尚在進步,要拿出讓每個研究人員都能認可的、更深層次的心理機制的定論,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便沒有這么一個能廣為接受的定論,卻也不應該延遲甚至阻礙科學研究的繼續(xù)進步。我們需要的是開拓者的勇敢精神。一些尚未被普遍接受或統(tǒng)計證明的觀察結(jié)果,可以被當作是研究工作中的假設(shè)條件,并通過我們自己的體驗來檢驗它們的有效性。由此,每一個教育者都可以成為一名實驗者。

我們正經(jīng)歷著一場教育領(lǐng)域的革命。在全國所有的學校系統(tǒng)中,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做法,正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深度,不斷而迅速地變換著。這些變化反映出了民主變革及其在人際關(guān)系和社會環(huán)境方面的深遠影響。隨著男權(quán)至上、白人霸權(quán)、資本凌駕于勞動力之上等觀念的瓦解,傳統(tǒng)上成年人相對于孩子的優(yōu)越地位也正在迅速消失。民主化的進程也意味著平等化的進程。因此,在我國日益增長的民主氛圍中,再把孩子視為低人一等的存在已經(jīng)是行不通的了。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不能再“驅(qū)使”孩子溫順或者循規(guī)蹈矩,用外部力量向孩子施壓已然失效,我們必須激發(fā)孩子的內(nèi)在動力。

既然傳統(tǒng)方式已經(jīng)失效,那就必須找出在民主環(huán)境中能夠產(chǎn)生效果的新舉措。教師們意識到了這一需求,但不幸的是,他們在摸索何為有效的、民主的做法時,經(jīng)常會感到十分茫然。許多人誤以為“民主”就是“不再專制”,他們沒有意識到,不再使用專制式的做法,并不能使教師變得民主,只能造成課堂上的“無序”狀態(tài)。民主必須是自由與秩序結(jié)合——沒有自由只講秩序是專制,沒有秩序只講自由是無序狀態(tài)。

在由專制向民主的過渡時期,教育在政策上的混亂無可避免。教師面臨著來自多方的壓力。一方是正在爭取獨立自主并日益反叛的新一代,他們已經(jīng)向整個成人世界宣戰(zhàn);另一方是社區(qū)內(nèi)所有想要遏制民主進步的力量,他們認為這樣的新一代必將給社會帶來危害,并嚴厲譴責教師管教不當。夾在反叛的孩子們、學校以及心亂如麻的家長等多方的不同訴求之間,同時還要暴露在并不總是善意的公眾監(jiān)督之下,教師的處境岌岌可危。他們必須盡一切努力擺脫這種困境。

本書向教師提供可以用來提高教學成果的知識,指出可以走向擺脫困境的道路。書中講述的是教師在面對需要幫助的孩子時的具體經(jīng)驗,是從心理學角度進行觀察和實踐的。教師這種職業(yè),肩負著整整一代人成長的重任,更肩負著為人類的未來鋪平道路的重任。了解應對教學問題的心理學機制以及相應有效的處理方式,定能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這一使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旅游| 通山县| 金坛市| 米易县| 留坝县| 武邑县| 错那县| 长春市| 灵石县| 东阳市| 大洼县| 个旧市| 瓮安县| 上蔡县| 容城县| 定兴县| 黔西县| 博兴县| 和静县| 舟山市| 津市市| 哈巴河县| 观塘区| 华蓥市| 金溪县| 开阳县| 杭锦旗| 徐水县| 崇州市| 清徐县| 长宁区| 嘉鱼县| 陆丰市| 固原市| 古浪县| 井研县| 洛隆县| 高阳县| 遂川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