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之書
- (英)蒂凡尼·瓦特·史密斯
- 1978字
- 2023-02-13 18:33:22
焦慮:Anxiety
焦慮是因自由而頭暈目眩。
——索倫·克爾凱郭爾(S?ren Kierkegaard),《焦慮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nxiety)
胃部猛然抽搐,喉嚨發(fā)緊,眼皮直跳,一顆心七上八下,思忖著各種可能性。不同于平時有明確成因的恐懼或擔心,焦慮是始終圍繞著生活問題,它著眼于日常煩惱,并將它們變成預期中的災難。焦慮使人局促不安、喘不過氣并感到壓抑,我們很容易從這個詞的希臘語中辨識出這股壓迫、局促的感覺—— anxiety源自希臘語angh(意指緊壓、勒殺、因悲傷而頹喪)這個詞。
焦慮是人們都會經(jīng)歷的感覺,但如今我們傾向于將它視為毫無意義的情緒,需要加以克服,而且絕對不會心甘情愿。我們可能會因此想起滿身大汗、說話結(jié)巴的電影角色——例如,電影《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里飾演杰瑞的杰克·萊蒙(Jack Lemmon),以及任何場合中的伍迪·艾倫——由于不斷想象最壞的情形而顯得猥瑣邋遢、疲憊不堪。因此我們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焦慮不適合成功或快樂的人。制藥與另類療法產(chǎn)業(yè)證實了這件事,他們提供藥丸、藥劑、正向練習和冥想來安定焦慮的心,設法讓心“自由”。
焦慮成為一種詛咒,這在21世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所以當我們發(fā)現(xiàn),原來大約100年前焦慮就被視作一種折磨時,不禁大為驚訝。在此之前,有些哲學家認為恐懼和苦惱的感覺是發(fā)現(xiàn)自己獲得自由之后的健康反應。
認為焦慮可能是一種疾病,這種想法在1893年首度由德國威斯巴登(Wiesbaden)的精神病學家赫克(Ewald Hecker)提出,兩年后,被比他更知名的維也納同行弗洛伊德再度論及。他們稱之為“焦慮癥”,而且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更精確的名稱可以取代籠統(tǒng)含糊、無所不包的“神經(jīng)衰弱癥”,當時許多病患都被診斷患有此癥。
焦慮癥的癥狀包括對噪音過度敏感、夜驚、心悸、氣喘和多汗,但最主要的特征是“憂慮的期待”,也就是總會擔心發(fā)生最糟糕的情況。該癥狀的原型出自一位煩躁不安的家庭主婦:“每當丈夫感冒咳嗽,她就會想到流行性肺炎,并在心中想象他的出殯隊伍正要經(jīng)過。”弗洛伊德說道。他相信這種神經(jīng)病癥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刺激的積累”,按現(xiàn)代的說法就是“性挫折”,這也是為何年輕未婚女性罹患此癥的風險最高。據(jù)他看來,當時流行的節(jié)育手段——安全套和體外排精——抑制了女性的性高潮。未耗盡的女性力比多(libido)會以奇怪的方式爆發(fā),包括心悸及恐慌發(fā)作的淺促呼吸等,這些都被弗洛伊德理解為性興奮時酣暢淋漓、喘息的替代品。因此,弗洛伊德認為,焦慮是變酸的力比多,以“酒成為醋的方式”與真正的欲望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
20世紀40年代,在戰(zhàn)爭所造成的心理障礙中,有感而發(fā)的詩人奧登(W.H.Auden)道出所謂“焦慮時代”(Age of Anxiety)。英美兩國政府試圖抑制焦慮感的浪潮,于是雇用心理學家來量測并提升人們的“平靜感”與“安全感”——類似現(xiàn)今的快樂講座(另見:Comfort 慰藉)。等到第一種引起社會轟動的鎮(zhèn)靜劑“眠爾通”(Miltown)于1955年上市后,1963年的“地西泮”(Valium)緊接著被發(fā)明出來,焦慮已經(jīng)成為價值千萬美元的產(chǎn)業(yè),以及20世紀的標志性精神疾病。
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焦慮時代”逐漸式微。一種新的疾病——被稱作“抑郁”的罕見病癥開始流行,一部分原因是快速擴張的醫(yī)藥產(chǎn)業(yè)所帶動的診斷重新分類(見:Sadness 悲傷)。如今焦慮再度興起,近年來已迎頭趕上抑郁,成為在美國最常被診斷出來的疾病。另一部分原因則是罹患不同類型焦慮的患者增加了(最新版精神病學診斷寶典《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中共羅列了12種焦慮)。到了19世紀末,被診斷出焦慮癥的女性多于男性。是否女性天生比較容易焦慮?或者是由于焦慮向來帶有明顯的性別傾向,因此女性總是更容易符合焦慮的診斷標準?
對早于弗洛伊德約40年出生的丹麥哲學家索倫來說,將焦慮視為廣泛流行的心理疾病的這種想法,恐怕讓他難以茍同。他相信如果不了解情緒(即便是較惱人的情緒),就不可能思考人類的存在。他說人類是憂慮、害怕、令人厭惡的生物——而在情緒中尤其使他感興趣的,就是丹麥語中的angest,意指懷抱著對現(xiàn)在的苦惱及對未來的畏懼。他在1844年的著作Begrebet Angest在出版整整100年后被翻譯成英語,名為《焦慮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nxiety)書中滿是旁白和戲語、顛覆和混仿,內(nèi)容如此晦澀,光是讀懂它就足以引發(fā)人們的焦慮。
索倫認為,焦慮是當我們了解到生命并非已被決定的恰當反應,我們擁有絕對的自由去做我們想做的決定,并會為此承擔后果。“往下望,雙眼碰巧看進裂豁深處的人,才會感到頭暈目眩。”索倫說,這種暈眩會令人膽怯,但有能力去感覺,可謂一個人真正活過的標志。他宣稱只有“最缺乏生氣之人,才會過著免于焦慮的生活”。我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不在于避免這些驚恐煩躁的感覺,或者被它們所麻痹,而在于學會承認與理解它們所提供的選擇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因此,倘若索倫得知我們現(xiàn)代人是如何對待焦慮,知道我們將之視為避之唯恐不及之物,而非自由本身的證據(jù),恐怕要大驚失色。他告誡世人,唯有“平庸的愚蠢”,才會忽視像焦慮這種如此重要的感覺,反而將它視為一種疾病。
※互見:不確定;擔心;腸胃焦慮。
- 外國文學經(jīng)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第七卷)當代卷(上)
- 中庸注參
- 樂和其心,守望鄉(xiāng)音:冀中音樂會(廊坊地區(qū))的調(diào)查與研究
- 章克標早期文獻輯佚與著譯編年
- 物理源流(中華精神家園書系)
- 南方民族原始信仰文化
- 阿里斯托芬喜劇六種(羅念生全集·第五卷)
-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1902—1932)
- 關(guān)帝信仰與格薩爾崇拜:以藏傳佛教為視域的文化現(xiàn)象解析
- 透視日本:從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禮
- 融合與重塑:在蘇高職中西部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性研究
- 八大山人研究(第二版)
- 先秦至清伯夷叔齊傳說的意義考辨
- 我所認識的魯迅
- 悲劇的文化解析:從古代希臘到現(xiàn)代中國(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