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時珍(中華先賢人物故事匯)
- 滕毅
- 1434字
- 2023-02-08 17:33:06
導讀
李時珍,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蘄州鎮)人,出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李家世代行醫,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醫術高明,曾入職太醫院。但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醫生不僅地位低下,生活也得不到保障。父親李言聞希望兒子能夠考取功名,以改變家族的命運。
李時珍自幼聰明穎慧,十四歲時到黃州府應試,一舉考中秀才,被譽為神童,家族振興的希望全部落到他的身上。但李時珍對草木蟲魚興趣濃厚,對父親的醫術也很是佩服。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時珍對醫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離科舉中第的道路也就越來越遠。
在連續三次赴武昌應試都名落孫山后,李時珍做出了人生的第一個重大決定:放棄科舉,專心行醫。
這一年,李時珍二十三歲。跟隨父親學醫后,李時珍的醫術日益精進。至今,在他的家鄉依然流傳著很多關于李時珍醫術高明的故事。他三十三歲時,因為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聲名遠揚,很快就被武昌的楚王朱英禮聘為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
在明代,既沒有規范專業的醫學院校,也沒有批準行醫資格的審核制度,成為醫生的門檻極低。只要識字,讀過幾本醫書,就能成為手搖串鈴、身背藥箱的醫生。
李時珍在長期行醫過程中,發現歷代醫書均有不少謬誤,如藥名混雜的問題,至于服靈芝成仙、人肉入藥的觀點,更是害人不淺。李時珍深感,醫與藥關系頗重,關乎人命,于是一個宏大的構想在他腦海中產生,那便是重修《本草》。但歷代的《本草》書都由朝廷主持編纂,個人要想完成這樣的工作,完全沒有先例,因此,難度大到不可想象。
三年后,李時珍被推薦到太醫院,達到了其職業生涯的頂點。太醫院為明王朝的中央醫療機構,擁有豐富的圖書資料和醫藥標本。他日夜研讀摘抄醫藥圖譜,眼界大開。當時的嘉靖皇帝,熱衷于修道煉丹,長期服食用砒霜、水銀、雄黃、朱砂煉成的丹藥,幻想得道成仙。在這樣的背景下,醫學不被重視,盡管李時珍一再呼吁,也沒人愿意啟動修訂《本草》的工程。
在太醫院工作一年之后,深感失望的李時珍做出了人生的第二個重大決定:辭官回家鄉,一邊行醫,一邊著書。
李時珍回到家鄉之后,名聲越來越大,但他始終默默堅持自己的理想,先后翻閱了《證類本草》等八百多部歷代醫藥書籍,深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毅然決定走出家門,到大江南北去“采訪四方”,這一年,他已經四十七歲。
他不僅在家中開辟藥園試種各種藥物,還長途跋涉,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等野獸毒蟲出沒的深山老林,足跡遍布湖廣、河南、南直隸、北直隸等地。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李時珍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對很多藥物有了真切的認識。
李時珍從1552年動筆,到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此后又經過十年三次修改,“歲歷三十余稔,書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可以說,這部書凝結了李時珍畢生的心血。
這是一部對16世紀以前的中國藥物學進行全面總結的鴻篇巨制,全書192萬字,16部,52卷,記載藥物1897種,其中植物1181種,動物462種,礦物137種,附圖1160幅,藥方一萬多個。本書記述詳細,條理清晰,在中醫中藥的發展中,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遺憾的是,李時珍沒能親眼看到自己付出近三十年心血的《本草綱目》付梓。1593年,李時珍去世,三年后,《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17世紀傳往日本、歐洲,一百多年后,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生物進化論》中直接引用了《本草綱目》中的論述,贊嘆這部書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李時珍救死扶傷的高尚醫德、堅韌不拔的求真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將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