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起居養生(1)

起居養生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起居中應當遵循的有關養生的原則和有助于增進人體健康與長壽的養生方法。起居養生是佛家養生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起居養生要求人們一是要遵循自然規律,二是要講究科學生活。如能有意識地遵循起居養生原則,再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就會產生防病保健、減緩病痛、強壯機體、益壽延年的效果。

寺院生活對養生的啟示

起居是指日常生活。中醫所謂起居調攝,主要包括作息規律、勞逸適度等內容。《黃帝內經》指出,“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長壽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起居無節”,就會影響健康,引起早衰。

歷代養生家和醫學家都十分重視起居的調攝,把它作為調養神氣,健身益壽的重要法則。《黃帝內經》上總結人能“盡其天年”的原因時,就指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反之,“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起居有常度,生活有規律,就能健康長壽;如果起居無常度,生活無規律,放浪形骸,違背人體生理常規,就會導致體衰多病,未老先衰,壽命只能維持到天年的一半。

熟悉三國故事的人也許都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司馬懿從蜀使那里打聽到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親、吃飯很少等一系列有關生活起居的情報后,就斷言這位蜀丞相活不長了,結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諸葛亮便與世長辭,卒年才54歲。司馬懿之所以能得出正確預言,說明他有這樣的養生體驗:如果長期不注意起居調攝,費神太過,營養不足,勢必損害健康,縮短壽命。

那么,怎樣起居對養生最有利呢?從佛教弟子的寺院生活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1.早睡早起

佛家弟子是不能夠睡懶覺的,每天都有“夜巡”在清晨敲打小木板,這是起床訊號,起來洗漱之后就要開始上早殿。上早殿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除了準備早飯的僧人之外,全寺僧人都要參加,而且每個人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可以隨便改動。在僧人上早殿的時候,外人是不能隨便進入的,因為僧人在早殿之上要念誦佛經,如果有人隨便出入的話,會打擾他們的思路及清修。僧人念誦的佛經還是有一定程序的,一般的寺院是這樣安排的:楞嚴咒、心經、贊佛偈、繞佛、皈依、韋馱贊。在進行完早課之后,僧人們就可以自歸其位了,靜坐以等待早飯的來臨。雖然我們普通人不必天天念誦佛經,但是也應保證早起,起床之后進行一段時間的晨練,這樣就能保證一天都會精神十足,對自己的工作和學習都會有益。

2.早飯要吃好

僧人吃飯的地方叫做齋堂,僧人們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先要一起念誦《供養咒》,然后再可吃粥。吃粥的時候要保持房間里面的絕對安靜,同時也不可浪費糧食,必須要把自己碗里的飯吃完。在吃粥的同時,還要進行思考,思考的內容大體有以下五種:思考所食之飯來之不易;思考自己在德行方面還存在那些缺點;提防于飲食生貪欲;把吃飯當成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把吃飯當成修禪的基礎,如果要修禪得道必須要好好吃飯。由此可以看出,早飯對身體、工作和學習的重要性,我們雖然不一定必須要遵守佛家吃早飯時的規定,但是一定要按時吃早飯。

3.注意生活細節

僧人們吃過飯之后就要開始坐早班香,僧人們接到命令之后就要開始“跑香”,在這個過程中,僧人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可胡思亂想。在他們打坐的時候,每隔一個小時還要換一個巡香之人,以察看他們的鞋擺放是否整齊。在大約八九點鐘的時候,由一個僧人送往廚房一支香,待到這支香燃盡就要開始做午飯了。從中可以看出,佛家特別注意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在每個方面都不可粗心大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學習他們的這種精神,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注意養生。

小知識

深山茅棚中的隱修僧

隱居深山,隔世靜修之士,中國古人稱之為“居士”。魏晉以后參禪的出家人逐漸成為了隱修之士的代言者。為了完成修行,幾乎所有出家人都會有數年的深山參學經歷。他們與世隔絕,獨守煙霞,四季為伴,吃野菜,穿破納,住茅棚。深山隱居的僧人,基本都從社會上來,一般剃度后三五年時間在大寺院中接受學戒、禪七等訓練。第二階段會以3年時間專門在禪堂靜修。入山之前,要慎重地向長老請教,學習注意事項。此后,才會背起鍋、碗、背架和佛經,到山里隱居修行。

順應四時而起居

佛家有云:“萬物歸一,寄情于物,寄情于景;萬物相關,萬物一體。人在萬物輪回的過程中,已經將肉體和身心全部附到大自然的四季萬物當中了。”因此,應當順應四時而起居。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與自然息息相通,古人早就提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制定作息制度的指導思想。根據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觀點,《黃帝內經》制定了與四時氣候相應的作息制度。

1.春季宜晚睡早起

春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氣生發的季節,它要求人們在春夏之季順從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長的規律,更重視保養陽氣。陽氣,按照中醫的理論,是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動力,因此春夏養生重在養陽。

春夏之季,自然界萬物復蘇,草木生長旺盛,人們的起居也應隨之做相應調節。清晨起床要早,不能再像冬天一樣懶被窩,“夜臥早起”,最好差不多六七點鐘起床,晚上11點鐘左右睡覺。

如果違背了大自然的生長規律,晚上熬夜,一覺睡到中午,則會令陽氣大損。陽氣受損的結果,輕則表現為氣虛,主要是易疲勞,平時不喜歡運動,一旦運動就汗出如雨,嚴重時還會頭暈、易感冒,重則神經系統出現紊亂,興奮和休息規律顛倒,影響大腦健康。因此要提醒人們,春季要注意作息時間,要晚睡早起。

2.夏季宜遲睡早起

夏天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作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遲睡早起為佳,而且應盡可能的定時起、睡。“定時”是體內生物鐘的要求,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定時,可造成“動力定型”,使身體具有最好的適應性和預見性。在夏季,更應給自己規定一個嚴格的作息時間,決不無故違反,即使休息日也不例外。夏季最佳就寢時間是22:00~23:00,最佳起床時間是5:30~6:30。夏季炎熱的天氣很容易影響人們的睡眠,但你一旦養成了定時作息的習慣,就比較容易排除氣候對睡眠的干擾,早晨也會自然舒適地醒來,體內的生物鐘就不會出現“錯點”現象,各種生理節律均可安然運行。

3.秋季應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這就是說,在秋季三個月,秋風清肅,萬物收藏,人起居調攝應與氣候相適應,才能避免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侵害。

秋季早睡,正合人體需求,又有安睡的條件,天氣涼爽,舒心爽身,經過一個少眠的夏天,正好借此以補償。秋季早睡,對于人體保健是有好處的,符合養生之道。

4.冬季宜早睡晚起

冬季應早睡晚起,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而遲起可養人體陰氣。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嚴寒,求其溫暖。睡覺時不要貪暖和而蒙頭睡。被窩里的空氣不流通,氧氣會越來越少,時間一長,空氣變得混濁不堪。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睡覺,就會感到胸悶、惡心或從睡夢中驚醒、出虛汗,第二天會感到疲勞。

古人這種根據四時自然變化而制定的作息時間,是符合人體生理變化規律的。現代醫學也認為,不同的環境條件對人的機體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在高山居住的人,為了保證機體得到充足的氧氣,適應空氣稀薄的環境條件,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使紅細胞數量增多,使機體內在環境與外界環境之間取得平衡。假若自然環境因素在質和量上發生突變,超過機體適應能力或者自然環境因素發生突變后人們不采取相應對策時,就會產生機體外環境平衡失調,從而引起疾病,影響健康。

小知識

佛教之“行為養”

佛教徒的日常養生法主要分為七種,即神養、行為養、形養、氣養、食養、藥養和術養。其中,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等起居行為的調養。在穿著方面,宜春捂秋凍,衣被要勤洗、多曬,保持衛生整潔,盡量少穿用化,在飲食方面,要戒煙,少飲酒,多喝茶,提倡素食和適當節食;在住、行方面,要保持良好的身形姿態,所謂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行如風,同時要學會放松;在待人接物、談吐方面,宜和顏悅色,學會寬容,學會微笑;在運動、娛樂方面,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貴在堅持、適度。

順應自然是養生的基本原則

佛家認為,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那么人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是否順應自然了呢?其實這太簡單不過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違背自然了。要做到順外面大自然的自然,還要順自己內在命運的自然,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在傳統養生學中也十分強調人體要“順應自然”的觀念。傳統養生學認為,人生于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就要與大自然的變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據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而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規律,以順應自然,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黃帝內經》對一年四季的起居規律有著詳細的論述:“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陽光。”意思是說在春季的三個月和夏季的三個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個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個月中就應該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陽升起來以后再起床。

傳統養生學認為在大自然中,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所以大地植物就呈現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現象。人體也應該像植物一樣順應自然規律,所以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

那么,怎樣才算是順應自然呢?

1.人的作息規律要順應自然

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自然這個大的環境,所以人的生活也與自然息息相關。自然中有陰陽變化消長的規律,所以人的作息也應該與之相適應,這樣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健康。例如,清晨陽氣漸生,日中最盛,黃昏陽消陰長,到夜間,陰氣就代替了陽氣成為最盛的了。人體內的陽氣跟外界的陽氣是密切相關的,當自然中陽氣盛時,體內的陽氣一般也會較盛,反之則會較弱。因此,人的活動應該和外界的陰陽消長情況相適應,白天陽氣盛的時候活動,晚上陽衰陰盛時休息,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作息原則。

2.人的作息規律也要與自身的具體情況相適應

人的生命活動也是要遵循著一定的周期和規律的,如人的情緒、體力、智力等也都有著不同的周期和規律,每個周期也都有旺盛和衰退兩個階段,而不同的人,其情緒、體力、智力的周期情況也各不相同。所以制定自己的作息制度也要符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和特殊規律,不能一概而論,這樣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生理、心理周期的規律,使它們為自己所用,讓自己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穩定、良好的平衡狀態中。

3.適應環境和偶發事件

順應自然養生還應包括適應環境和適應偶發事件變化這兩方面。例如南方氣候多潮濕,北方氣候多干燥,平時人們均能適應各自生活的水土環境,但一旦南北搬遷居住地,就可以從水土不服的現象中得到印證。還有的人雖未變更居住地,只是調換了一下工作單位,因所見均是陌生人而產生一種心理壓力,或抑郁寡歡,久之也能影響健康。其他如中年喪偶、老年喪子,以及事業上的失敗、天災的降臨、同事間的矛盾等突發事件,都應該以頑強的毅力,豁達的胸懷來疏散、解脫由此而產生的悲愁壓抑或痛苦哀傷的情緒,使心理迅速恢復常態。

小知識

香與佛家養生

香在佛教醫學中有很多配方,用途極其廣泛。不僅熏燒香藥以除污去穢,預防瘟疫,還有專門的藥方對治特殊的病癥。使用香藥的方法也很多。有的是直接熏燒,有的要口服,有的做成香水、香膏涂在身上,有的是在浸泡洗浴時用。如《大唐西域記》記載:“身涂諸香,所謂旃檀、郁金也。”印度氣候濕熱,容易產生難聞的體味,油膩的體垢,所以佛家弟子很早就用檀香、郁金制成香膏抹于身上,既能凈身去味,又能消炎殺菌,防治皮膚病。另外,香在燃燒中緩緩地釋放出芳香的氣味,該香氣有提神醒腦、除煩去燥、除穢除昏的功效,以幫助修行者進入良好的修行狀態。

睡眠是養生的第一要素

佛家認為,睡眠是養生的第一要素。睡眠是每個人在生命中都必須滿足的一種絕對需要,就像食物和水一樣。科學證明:人如果缺乏睡眠,失眠或是睡眠質量不高,就會變得坐立不安,情緒波動,記憶力減退,判斷能力下降,甚至出現一些錯覺和幻覺,以致難以堅持日常生活和活動。人的一生當中大約有1/3的時間用于睡眠,所以,睡眠對每個人來講,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個人7天只喝水不進食還能存活,可是不睡覺就只能活4天。睡眠,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日益成為現代人的“奢侈品”。美國一份醫學報告指出,現代人工作繁忙,加上夜生活多姿多彩,平均睡眠時間比90多年前的人少了1.5個小時。

與此同時,由于種種因素引起的失眠則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病癥。在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人群中約10%~49%患有失眠癥;在我國,至少有35%的人失眠,17%的人失眠癥狀相當嚴重,而睡眠局限在“淺睡眠”的人的比例則高達77.3%。

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蘇東坡一生坎坷曲折,幾番大病,幾度流放,然而他精力充沛,創作不衰。其中雖有多方面原因,但與他良好的睡眠也是分不開的。他有詩曰:“形神操持美無窮,風雨潑天興正濃。不遠會心三昧在,春光一片黑暗中。”他提倡睡覺姿勢要“四肢無一不穩處”。就是說睡時取右側臥位,微曲雙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這樣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變動,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肌肉組織休息,消除疲勞。同時,右側臥可使心臟處于較高位置,有利于心臟排血并減輕其負擔。

那么,具體說來,睡眠對人有哪些好處呢?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睡眠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重要作用:

1.消除疲勞

睡眠時,人提的精氣神皆內守于五臟,若五臟安舒,則氣血和調,體溫、血壓、心率均相對下降,呼吸及內分泌也明顯減少,使代謝率降低,體力得以恢復。

2.保護大腦

大腦在睡眠狀態中的耗氧量大大減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腦細胞能量的儲存,幫助恢復精力,提高腦力效率。

3.增強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體力的再創造過程,還是疾病康復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產生更多的抗原抗體,增強機體抵抗力,因此現代醫學常把睡眠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來治療頑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4.有利于防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平果县| 黄骅市| 巧家县| 剑阁县| 金昌市| 陆河县| 临沭县| 仁怀市| 隆回县| 内丘县| 弋阳县| 镇江市| 湟源县| 渭南市| 湟中县| 集安市| 晋城| 彩票| 岗巴县| 沂源县| 石渠县| 苏尼特右旗| 慈利县| 盐城市| 漳浦县| 青州市| 鸡泽县| 嘉善县| 当阳市| 施秉县| 融水| 亳州市| 丘北县| 防城港市| 陈巴尔虎旗| 永平县| 阳西县| 天长市| 宁陕县| 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