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起居養生(2)
- 天人合一話養生:佛家養生精要
- 宋天天
- 4271字
- 2014-11-26 17:19:04
人體細胞分裂的高潮是在夜間入睡以后,如果睡眠不好,人體就很難控制住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發生突變而成為癌細胞,故保持良好的睡眠,有利于防癌。
5.利于美容
睡眠對皮膚健美有很大的影響。這是由于在睡眠的過程中,皮膚表面分泌和清除過程加強,毛細血管循環增多,加快了皮膚的再生,使得皮膚因勞累過度所造成的顏面憔悴、皮膚出現的細碎皺紋在睡眠中得以恢復。所以說,睡眠也是皮膚美容的基本保證。
小知識
“30以前睡不夠,30以后睡不著”的謎底
俗話說:“30以前睡不夠,30以后睡不著。”很多人聽到這句話都會感覺奇妙,難道“30以前”和“30以后”真的存在這么大的差別嗎?這個謎底現在已經被科學家揭曉了。原來在人體內存在一個松果體,它可以分泌出一種叫做褪黑素的物質,這種物質具有催眠的效果,人在剛出生時,體內分泌褪黑素的功能較低;長到兩歲半歲時,褪黑素的分泌水平會達到高峰;到青春期時,人體分泌褪黑素的水平開始逐漸下降;到了中年,也就是30歲以后,褪黑素分泌的數量只是高峰期的1/2,然后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需要的睡眠時間會越來越少,甚至很多人會出現失眠的現象。
睡眠養生有學問
睡眠養生是有學問的,佛家養生就特別重視睡眠時間、睡眠方法、睡眠姿勢以及臥具的選擇,提倡睡眠既要關注數量也要注重質量。
那么,究竟怎樣睡眠對人體有益呢?
1.保證適當的睡眠時間
人們在一天的勞作辛苦之后,肯定會感覺到身心俱疲,需要一段時間的休息和睡眠來補充身體和心理上的消耗,可以說睡眠是恢復體力和精力的良藥。一般來說,人們的睡眠時間以每天8小時為宜,不宜過多或過少。如果睡眠時間過長的話,會造成人們精神萎靡不振,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再者,把大量時間花費在睡眠上,會消磨人的意志,浪費時間和生命,讓人有一種碌碌無為的感覺;如果睡眠時間太短,白天消耗的體力精力得不到補充,如果長時間得不到休息的話,身體機能就會受到破壞,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大為不利。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每天睡眠8小時以上的人的死亡率比每天睡眠8小時的人的死亡率高1倍,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數據。另外,他們患心臟病或中風的可能性也會比較大,這說明睡眠時間過長也是對身體健康很不利的,人們需要足夠的睡眠但不需要過度的睡眠。
2.注重睡眠方法
佛家養生特別注意睡眠的方法,所以佛教徒的睡眠質量一般也會比較高。佛家養生特別講究睡眠前的準備。每天在睡眠之前,要先在床上靜坐兩個小時,以保證自己身心放松、氣運暢通、心無雜念,這樣也能很容易快速地進入睡眠狀態;出家之人特別注重清靜,在睡眠之前,還要保證房間里外沒有嘈雜之聲,保持一個安靜的氛圍,為睡眠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另外,佛家養生在睡眠上還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佛家認為,在躺下之后,切不可倒頭大睡,要徐徐入眠,保呼吸均勻、狀態安詳,這樣才能夠保證睡眠質量;如果在半夜驚醒,也不要心急或慌張,可以在床上靜坐一會兒,到有睡意時,可以在睡一會兒。佛家講究早睡早起,起床后,不可立即離床,要在床上靜坐一段時間為宜。
3.選擇舒適的睡眠姿勢
睡眠的姿勢,因人習慣有多種多樣,但基本姿勢有三種,即仰臥、俯臥和側臥。有人統計,仰臥姿勢睡眠約占60%,側臥占35%,俯臥只占5%。一般認為,仰臥有利于血液循環,但應注意不要將手放在胸部,以免有壓抑感,易引起噩夢。側臥可使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腸胃的蠕動,側臥時腿要自然彎曲,枕頭不宜過低。過去有許多人提倡睡眠時應右側位,認為這樣可減輕對心臟的壓迫。現代人對睡眠研究結果表明,不論朝左還是朝右,對心臟都沒有什么影響。總之,睡眠的姿勢選擇,應有利于迅速入睡,以睡得舒適為宜。
4.選擇理想的臥具
理想的臥具,有利于人的睡眠。臥具就是睡眠的用具,一般是指床、被、褥、枕頭等物品,這些物品伴人終生,能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因此,應當從利于人體健康、養生的角度來選擇臥具,為睡眠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睡眠對生命活動過程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為適度的睡眠能頤養心神,與其在疲勞之后才去休息,不如在疲勞之前就注意休息。日常的活動有張有弛,保證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時間,是恢復體力和腦力、延年益壽的良好保障。
小知識
現代科學睡眠法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夜晚10:00~10:30睡覺,1~1.5個小時進入深睡眠是最科學的,而夜晚12:00~15:00點則是沉睡眠時間。如果這3個小時睡好了,第二天一定精神煥發。因此,這3個小時一定要雷打不動地睡覺。當然,如果你睡前洗個熱水澡或用熱水洗洗腳,肯定有益于你較快進入深睡眠時間。如果你4點以后睡,那是淺睡眠時間,睡與不睡一個樣。
午睡可提升精氣神
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午睡是個好習慣,雖然時間短,但卻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它可在短時間內提升人們的“精氣神”,自然獲益多多。
近年來西方科學家發現,西歐和北美人冠心病發病率高,與不睡午覺和緊張的生活節奏有關。對此,他們進行了一系列調查試驗,結果證明,如果能保證午睡,西方人的冠心病發病率可降低1/3左右。
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的神經細胞功能也在逐漸減退。老年人由于大腦皮質的抑制減弱,因而夜間不易入睡,凌晨容易早醒。即使晚上睡眠好,白天也容易疲勞,常有打盹、思睡現象。老年人若每天能閉目養神,午睡片刻,或閉目靜臥一會兒,使全身放松,對于消除身體疲勞、調整生活節律是很有好處的。
那么,怎樣午睡才利于養生呢?
1.午睡時間不要太長
專家認為,健康的午睡以15~30分鐘最恰當,最長不要超過1小時。如果時間太短達不到休息的效果;時間太長,醒來后又會感到輕微的頭痛和全身無力,而且也不容易醒。
2.講究入睡姿勢
據了解,大部分人都不注意午睡的姿勢,有的俯臥,有的干脆伏在桌上睡。其實,伏案睡覺會減少頭部供血,讓人睡醒后出現頭昏、眼花、乏力等一系列大腦缺血缺氧的癥狀。同時,用手當枕頭會使眼球受壓,久而久之容易誘發眼病,而且趴在桌上會壓迫胸部,影響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
3.講究入睡時間
一般人都認為中午只要睡了,就能達到效果。然而專家分析,人們最容易入睡的時間是在早上起床后8小時或是晚上睡覺前8小時,大約是在中午1點鐘左右。因為這個時候人的警覺處于自然下降期,此時午睡身體會得到很好的休息。
4.午睡并非人人適合
德國的醫學專家們指出,以下三種人飯后立即午睡有一定的危險性:
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
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的肥胖者。
血壓很低的人或者血液循環系統有嚴重阻礙的人,特別是那些由于腦血管變窄而經常出現頭暈的人。
5.不可強行午睡
午睡要順其自然,切不可強迫自己午睡,更不能為了午睡而服用安眠藥,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6.飯后不宜立即午睡
我國有句養生格言:“飲食有臥,乃生百病。”午睡前不要吃得過飽,更不能在飯后立即入睡,最好在午飯后半小時再開始午睡。老年人消化功能弱,因此在進餐后,最好出去散散步,聽聽音樂,做些輕微的活動,這樣有利于胃內的食物消化,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這對腦部供血不足的患者是必要的。
7.午睡后不要立即起來
午睡醒后,可先睜眼靜臥一會兒,使大腦完全清醒,然后起床,用溫熱水洗洗臉,喝點兒茶水,再開始活動。這樣,就能使人體從睡眠狀態轉入清醒狀態的過程比較平和舒緩地進行,感到精神倍增。
小知識
睡覺時不可戴太多東西
睡眠是最完整、最系統、最有效的休息方法之一,也是科學養生的重要內容,但如果忽略了睡眠中的一些細節,則不利于身體健康。睡覺時戴東西,就是睡眠中常被人們忽略的,比如,戴表、首飾、隱形眼鏡、假牙等睡覺,都是不利于健康的。
最后提醒的是,出于方便接聽電話而喜歡把手機放在枕邊的人,應改掉該習慣,臥室最好少擺放電子產品。
過度勞累易致病,勞逸結合利養生
人如果勞累過度,會引發疾病,佛在2000多年前,就想到了工作以后還要休息,這一點在印度東南亞國家也是非常重視的。休息的時候人們做些什么呢?就是到廟里去聽聞佛法,親近三寶,到廟里去過六齋日,第二天再回去。《黃帝內經》也提出“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生病起于過用”的觀點,在養生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過用”,舉凡勞動、情志、飲食等,只要超過人體能夠承受的正常范圍,均屬過用。
我們重點討論的是使用體力方面的過用,因為很多疾病都可由形勞過用而引發,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就要“節用”。
那么,具體說來,該怎么做呢?
1.運動不過度
運動過度會加速身體能量的損耗,因為機體的快速磨損將會出現健康透支,繼而縮短壽命。國外有一家保險公司對1000名過早亡故的體育運動員和1000名平常體育鍛煉者進行對比調查,發現體育運動員比普通體育鍛煉者的平均壽命縮短5歲。這是因為體育運動員經常進行強度運動,使機體出現了健康透支的緣故。
2.工作不過勞
人體忍耐疲勞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過度勞累,就會使身體發生健康障礙。體力勞動者過度勞累,會傷筋勞骨,損臟折腑;腦力勞動者過度勞累,會傷精損神,使內分泌失調,臟器發生器質性病變。值得一提的是,體力勞動者感覺勞累時會自動停下來歇一歇,而腦力勞動者卻常常連軸運轉而不知停歇,結果腦力勞動者因為“大炷點燈”最易出現機體勞損。近年對知識分子進行壽命調查,發現英年早逝者中,專家、學者及教授等腦力勞動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著名作家路遙,就是因為“用生命寫作”,不知疲倦地“燈用大炷”而出現健康透支,結果只活了42歲。
3.勞動時勞逸結合
適當的勞作有益于人的健康,經常合理地從事一些體力勞動有利于活動筋骨,通暢氣血,強身健體,能鍛煉意志和毅力,保持生命的活力。此外,合理的勞動對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運動和肌肉系統等各個系統都有好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新陳代謝的能力,使大腦處于興奮狀態從而調節精神等等。
而適當的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精力、調節身心所必不可少的。如果過于疲勞會降低機體的抗病能力,易于受到疾病的侵襲。
4.用腦也要勞逸結合
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勤用腦,注重對大腦的開發和利用,注重對大腦功能的訓練,最大限度地開發其潛能。一個人經常開動腦筋,不但不會加速衰老,反而會激發大腦的活力,保持大腦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還能防止腦的衰老和退化。老年人經常合理地用腦可以增加智力,預防老年癡呆。
但是過度用腦會讓人體容易感到疲勞,如果大腦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也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甚至會導致頭痛等。因此養生保健尤其需要合理用腦,在用腦中注意勞逸結合。
小知識
過勞過逸皆可催生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