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掌握基本的社交規律——與人交往的心理細節(3)
- 社交細節全書
- 趙彥鋒編著
- 3082字
- 2014-11-27 15:01:48
一個人如果自我尊重程度較強,較為自信,那么別人表示出來的對他的喜歡和贊揚,對他的影響就不是很大,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對他的作用也就不是很大。而那些具有較低自我尊重的人,往往不喜歡那些給他們否定性評價的人,因為他極不自信,所以特別需要別人的肯定,特別看重別人表達的對自己的喜歡。
在實際生活中,嚴格地講,沒有人是完全自信的,因此大多數人都特別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肯定。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就是兩個人的相互喜歡是由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單方面喜歡開始的。比如一個女孩開始時對一個男孩并沒有多少好感,但是這個男孩子表現出了對她特別喜歡的態度,使這個女孩久而久之,也對這個男孩動心了,最后接受了他的追求。
當然,這個規律也不是絕對的。有時我們喜歡某個并不喜歡我們的人,相反,我們不喜歡的人有時卻很喜歡我們。我們只能說在其他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況下,人有一種很強的傾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即使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與我們不同。
交往適度定律——人際交往中對別人過好會對我們不利
我們講過互惠定律,就是人們對別人給予的好處,總想要同等地回報。于是有的人以為,他如果對對方特別好,對方也會對他特別好。其實,互惠定律如世間一切規律一樣,應適度最好,過猶不及。
你對別人過分的好,在人際交往中“過度投資”,可能引起三個不良后果。
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和付出是個性成長的需要。人際關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么這種關系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心理學家霍曼斯曾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一樣,就是人們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這也是我們在互惠定律里闡釋過的。
正因如此,雖然人有自私的本性,不希望得到的少于付出的,但出于互惠定律,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會讓人心理失去平衡。因為這會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對方,而在心里感到愧疚,感到欠對方的情。這種心理負擔會使受惠的一方只好選擇疏遠。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系更融洽、密切。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人如果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所以不要把好事一次做盡,要留有余地,或者給對方回報的機會。
第二個不良后果是,對對方過好,會令對方對這種恩情感到麻木,時間長了,就不覺得你對他有多好。中國俗話說:“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你對別人適度地好,對方會感激你,也會回報你;如果你對對方過好,對方時間長了就麻木了,而你某一次達不到原來的標準,就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反而得罪了他。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把對方給慣壞了。
這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經常可以看到。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果你對子女過好,會讓他習以為常,覺得理所當然,一旦將來讓他獨立解決困難,他就覺得你對他太不好了。還怎能指望他孝敬你呢?
夫妻之間也是如此。有時,妻子對丈夫太好,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什么事都對他百依百順,反而讓對方輕視你的感情。因為人們對于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不懂得珍惜了。而對方對你付出的不珍惜,反過來可能引起你的怨恨,結果在感情上形成了惡性循環,很不利于夫妻感情的健康發展。所以,在愛情關系里面,一個人不要只求付出,不求回報,而應該適當地向對方提出索取的要求,以保持感情付出的平衡。
在公司里面也有這個規律。有的老板一開始比較仁慈,給員工較高的工資。可是市場風云變幻,后來生意發展不順利,公司財務吃緊,只好又降低員工的工資,而這又導致了員工的抱怨。作為老板,應該在開始的時候就避免過于樂觀,不能把員工工資定得太高,因為你提高他的工資他高興,你一旦降低,他就怨你,人大多如此。為了鼓勵員工的積極性,可以許諾年底的獎金,但那要以公司經營狀況良好為前提。
第三個不良后果,就是容易讓別人覺得你心太軟,不怕你,對你無所忌憚。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之輩,所以讓自己有點威嚴,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也讓自己更有影響力。如果你總是對別人太好,讓人覺得你善良而軟弱,容易被利用。作為領導,尤其要懂得恩威并施的手段,既要有軟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
換位思考定律——設身處地理解別人能給人很大好感
古希伯萊有一個國王叫所羅門,是個令后世敬仰的“有道名君”,據說,也是有某些神力的傳奇君主。關于他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一次,在國王辦公時,有一對老夫婦闖進來,老翁講他想要離婚。所羅門問:“為什么?”老翁講出了若干個理由。所羅門邊聽邊點頭,最后說:“是的,你是對的,你們應該離婚。”話音未落,老婦人強烈反對,說絕對不同意離婚。所羅門問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還要充足。所羅門同樣邊聽邊點頭,最后說:“是的,你是對的,你們不應該離婚。”
這時,國王身邊的大臣見國王如此斷案,忍不住站出來反對說:“大王,你不應該這樣斷案,你這樣斷案是不對的。”所羅門同樣邊聽邊點頭,最后說:“不但他們是對的,你也是對的,確實沒有如此斷案的,尤其是作為一個國王。”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在交往中“換位思考”的重要。所謂換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設想成別人,從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時候甚至需要暫時拋開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滿足別人的利益。其實,利益在很多時候是互相關聯的,你能考慮別人的利益,別人也會考慮你的利益。
所羅門王成為西方世界智慧的象征,所羅門王在斷案時,不僅用心地傾聽,而且在聽的同時把自己想象成對方,所以,他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思維,這就是所謂換位思考。而換位思考是有智慧的人所共同具備的素質。
因為所謂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理解力的。一個人只有具備習慣于換位思考的素質,具有過人的理解力才能去理解平時所無法理解的東西。而對方也才感覺到自己被尊重了。這樣,人家才愿意與你交流與溝通。
美國的開國元勛杰菲遜有一句名言:“也許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一定舉雙手維護你說話的權利。”
換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呢?其實就是“移情”,去“理解”別人的想法、感受,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以別人的心境來思考問題。當然這樣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有時我們以為別人遇到了痛苦的事,我們就該安慰他(她),這樣會撫平別人的創傷。而實際情況卻不一定那么簡單。
倩倩的丈夫忽然心臟病發作去世,料理完喪事,她疲倦且悲傷地回到家后,就開始面對親友日復一日的關心詢問:“他是怎么死的?”“你怎么沒有及時搶救?”“之前你們夫妻吵過架嗎?”“天哪,怎么會發生這樣的事!”還有“你要母兼父職,好好照顧小孩”的訓誨。
這些人的出發點當然是關心,但對處于情緒低潮的她,卻造成重大的傷害。后來她看到“來人”,就害怕起來。“我最需要的是沉默的體諒,但卻沒有人給我。”她說。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很想幫助別人,但是幫助別人只有好心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一定的生活閱歷和體諒別人的能力。即使安慰也是需要技巧的。有時我們太急著給人我們的觀念、判斷和看法,卻忘了輸送真正的溫暖;太急于知道自己想知道的,卻忘了別人的傷口還沒好。
換位思考不但需要轉換思維模式,還需要一點好奇心來探求他人的內心世界。
真正的換位思考必然是一個“移情”的過程,要從內心深處站到他人的立場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但不幸的是,許多人的換位思考卻缺少了“移情”這一個根本要素。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當然地假設一種別人所謂的感受。這樣的換位思考,其實仍局限于自己設定的小圈圈之中,絕對無法體驗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