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突破與人交往的瓶頸——克服社交的心理障礙(1)
- 社交細節(jié)全書
- 趙彥鋒編著
- 4696字
- 2014-11-27 15:01:48
人們往往對自身存在的社交障礙缺乏清醒地認識,因而在社交中難以做到左右逢源。本章將從心理角度來分析常見的社交障礙,以及自我調(diào)節(jié)和克服的方法。
如何克服靦腆
在人際交往中,拘謹羞澀、眉低臉紅、說話聲小、表情緊張等特點都可以看作是靦腆的表現(xiàn)。靦腆的人在與人初次交往時,對談什么話、怎樣保持目光接觸,都感到為難、不自在。他們不善于言表,尤其在人多的場合,咕噥半天也表達不出自己的意思,讓人著急甚至引起誤解,成為社交的一大心理障礙。
產(chǎn)生靦腆的原因很多:有的人天生膽小內(nèi)向,性格原因使然;有的人認識有誤,怕在人前出丑,有損自己的面子;有的人受過幾回挫折就喪失了勇氣,變得謹小慎微起來;有的人持有傳統(tǒng)保守思想,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等。這些原因束縛著人們的言行,造成一些現(xiàn)代人在人前感覺靦腆、無法行動自如的情形。
靦腆的人傾向于認為,社交往來就是他們自己在不時地被別人評價。對社交會友持這樣一種態(tài)度,必然會使他們對如何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既渴望又有防衛(wèi)之心。
帶有靦腆傾向的人,總是在設想著會發(fā)生什么意想不到的壞事情。他們在社交中不懂得把握與人共享親密的良機,也不會有多大的愉快享受。
臉紅也是靦腆的常見表現(xiàn),在各種場合都可以發(fā)現(xiàn)愛臉紅的人。遭受他人羞辱時,在公共場合出丑時,或受到批評時,靦腆的人煩躁不安、心情沮喪、羞愧難當而變得臉紅;在受到表揚時,需要當眾發(fā)言時或與異性初次見面時,靦腆的人有會因為內(nèi)心的羞愧而變得臉紅。
作為年輕人,靦腆容易使你喪失進取的機會,失去許多本可以交得很好的朋友,錯過上司或老師賞識你的可能性,漏掉施展才華、發(fā)揮才能的時機等。
那么,如何克服靦腆呢?
首先,要“解放思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拋棄那些封建教條和呆板的古訓,要做超脫的一代,成為一個灑脫的人。
其次,在人前鼓起勇氣,自我鼓勵。只要多給自己壯膽,多給自己鼓勁,隨時注意調(diào)整好自己的情緒,靦腆就會被克服。“壯膽”不是憑著傻大膽,鼓勁也不是亂鼓一氣,而是要在拓展胸襟,開拓視野的堅實基礎上,有利有力地去做。
再次,與人交談時訓練自己看對方的眼睛,讓人感覺到你是一個坦誠而又自信的人,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最后,克服靦腆心理的另一竅門就是改變自己與人交談的方式。常常,靦腆者感覺與人交談十分困難。研究人員已發(fā)現(xiàn),為了使談話不至于中止,他們會用“是的,我同意”或“多有趣啊”來敷衍。其實,當人際交流受阻時,可以問些開放性的問題,如“你是怎么形成這種愛好的?”等。輕松隨意的話題能夠表達你的友好,也可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總之,只要你有信心、肯努力,就沒有跨不過去的障礙,何況僅僅是靦腆的心理呢?如果你是一個在人前感覺靦腆的人,并認為靦腆的確阻礙了你與他人更好對進行交往,成為了你社交的障礙,那么試試上面的良策吧!你會發(fā)現(xiàn)克服自己的靦腆心理將變得輕而易舉起來。
如何克服嫉妒
嫉妒集中表現(xiàn)為心理上的惡性循環(huán)。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某些人在一些方面如才學、收入、穿戴、成就、人緣關(guān)系等高于自己時,立即產(chǎn)生一種由羨慕轉(zhuǎn)為惱怒甚至忌恨的情緒,并試圖以種種方式中傷、詆毀他人,以維持心理平衡。在攻擊方式上,依據(jù)個人的心理素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程度而定,多以暗中較量、曲折迂回的不公開方式出現(xiàn)。
嫉妒使人們對同事在工作中的成績和貢獻采取貶低、冷落,甚至惡意中傷的態(tài)度;對兄弟姐妹受到長輩的寵愛感到不滿和憤恨;若是自己容貌欠佳、身材不理想,則會對天生麗質(zhì)者產(chǎn)生無名的嫉妒之火。嫉妒還使人們對戀人或配偶以前的生活經(jīng)歷特別敏感,刨根究底,并對她們的行為及社交圈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這是一種在極端占有欲的情感支配下的行為方式。有嫉妒心理的人總是企圖壓倒別人、操縱別人甚至占有他人的感情。然而往往由于自己勇氣不足、優(yōu)柔寡斷、能力低下、手段惡劣而事與愿違。于是嫉妒者不得不經(jīng)常掙扎在不良心境的痛苦漩渦之中。
防止嫉妒心理的產(chǎn)生,首先要認識嫉妒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心胸要開闊,以誠摯友善、豁達大度的態(tài)度與他人相處。其次要知己知彼、正確評價,明了雙方長短,學會駕馭感情的激流。另外,還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一般來說,虛榮心強、好出風頭的人容易產(chǎn)生嫉妒心理;狹隘自私、敏感多疑的人也易產(chǎn)生嫉妒心理;軟弱、依賴、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弱點,同樣是誘發(fā)嫉妒心理的溫床。最后,要善于化嫉妒為積極進取的動力,奮起直追、不斷充實自己,使?jié)撃芎吞亻L得到充分發(fā)揮。
至于被嫉妒者,則不能持與嫉妒者對著干的心理,以牙還牙。對于來自嫉妒者的刺激,應處以冷靜態(tài)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受干擾,堅持走自己的路,勇往直前。比如,有一位業(yè)余作者,文字能力很強,別人三天的工作,他一天就干完了。因此,他常利用業(yè)余時間寫稿,一年稿費收入達萬元。一些嫉妒之人議論紛紛,甚至向領(lǐng)導進讒言。而他抱定自己利用業(yè)余時間創(chuàng)造出精神財富是高尚之舉,依然故我。于是嫉妒者不僅誹謗,還在他辦公室貼了小字報:“不務正業(yè),給報紙寫文章,一年成為萬元戶……”這位作者看后用紅筆批示:“已閱。一年成為萬元戶是去年的價,今年已成倍地增長了。”這招真靈,非議之言隨即銷聲匿跡了。
嫉妒心理人人有之。積極型的嫉妒是事業(yè)成功的動力,而消極型的嫉妒則是滋生邪惡的因素,這已被無數(shù)事實所驗證。這兩種效應若處理得好,會使自己事業(yè)有成,得到社會的承認;處理得不好,會使自己遭人唾棄。所以說,如何正確對待嫉妒,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至關(guān)重要。嫉妒很容易使你疏遠別人和心理上失去平衡,實際上,與其羨慕別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爭取。
如何克服猜疑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后,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于是不問青紅皂白便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伙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jīng)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么,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jié)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jié)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導致猜疑的原因主要與個人的一些特點有關(guān):
1.有些人在某方面自認為不如別人,但自尊心過強,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算計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認為是真的,于是陷入猜疑怪圈而無力自拔。
2.還有些人以往比較輕信別人,并視之為知己,告訴許多個人的秘密,但卻遭到他的欺騙,從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敗,甚至導致很強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懷疑再三。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遠離朋友。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那么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fā)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郁郁寡歡;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較狹隘,因而不能更好地與周圍的人交流,其結(jié)果可能是無法結(jié)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對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變。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如下:
第一,理性思考,不無端猜疑。當發(fā)現(xiàn)自己生疑時,不要朝著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應問自己:為什么我要這樣想?理由何在?如果懷疑是錯誤的,還有哪幾種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在做出決定前,多問幾個為什么是有利于冷靜思索的。
第二,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增強自信心。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點而灰心喪氣,更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培養(yǎng)自信心和自愛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會給他人一個良好印象的。
第三,增強對自我的調(diào)節(jié)能力。一個人在人生旅程中,難免遭到別人的議論和流言。如果猜疑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要善于調(diào)整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議論,該怎樣做還是怎樣做,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產(chǎn)生的懷疑也煙消云散了。
第四,加強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來源于相互的誤解,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就應該通過適當?shù)姆绞剑瑑扇俗聛斫涣鳌Mㄟ^談心,不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為對方了解,消除誤會,而且還避免了因誤解而產(chǎn)生的沖突。總之,我們必須做到實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從猜疑枷鎖中解脫出來。
如何克服偏見
我國古代有一則寓言,說的是有一位農(nóng)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開始懷疑是隔壁人家的兒子偷的,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他覺得那人走路的樣子、說話的聲調(diào)、臉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樣,很像偷了東西的人;后來,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于是再留心觀察隔壁人家的兒子時,覺得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臉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個偷斧子的人了。
偏見是由于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缺乏事實根據(jù)的、偏執(zhí)于某一極端的、不符合事實的認識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偏見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來源為基礎,因而對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風捉影的、道聽途說的、人云亦云的。有偏見的人,看人處事容易走極端,往往“抓住一點,不計其余”,如果說某個人好,就是什么都好,如果說某人不好,就是一無是處。偏見使人囿于自己的一孔之見,使人用有色眼睛看問題,使人懶于思索問題、拒絕接受新的東西,使人難于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jié)論,使人越來越無知和愚昧……總之,為偏見纏身的人們,是很不容易理解他人的,不管對方是不是具有最美好愿望和最善良動機。
那么,怎樣克服偏見呢?
第一,避免先入為主。前面提到的那位農(nóng)夫,先入為主地懷疑別人偷了他的斧子,于是“真的發(fā)現(xiàn)”在他身上有許多疑點,其實這些疑點只不過是農(nóng)夫自己主觀想象的結(jié)果,而并非是真的事實。如果有些老年人平時在人際關(guān)系中總是喜歡道聽途說,靠印象作出判斷,就難免要陷入“先入為主”的泥潭,對他人形成偏見。
第二,避免“循環(huán)證實”。有些人對他人的偏見十分強烈,而且這種偏見一旦形成后,久久不能消除,還自認有許多“理由”,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環(huán)證實”的影響。所謂“循環(huán)證實”,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互動”效應,即你對某人反感,久而久之,對方也會對你產(chǎn)生敵意,于是,你就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斷是正確的。反感對反感,敵意對敵意,兩人的偏見和隔閡越來越深,遇到這種情況,自己應首先主動理智地改變偏執(zhí)的態(tài)度和行為,切斷偏見的“惡性循環(huán)”。
第三,增加直接接觸。許多偏見往往是由于彼此間缺乏開誠布公的交談接觸而形成和產(chǎn)生的。要克服偏見,就必須跨越敵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礙,加強直接接觸,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第四,提高知識修養(yǎng)水平。可以說,偏見是無知和愚昧的產(chǎn)物。一個人知識修養(yǎng)水平越高,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越強,偏見越少;反之,則容易受流言蜚語、道聽途說的愚弄,而對人形成偏見。
如何改變消極思維
希臘哲學家伊皮克特德說:“使人不安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通過這事物作出的結(jié)論。”消極思想和情感對人的影響比人意料的還要大。它使思考停滯,對自身產(chǎn)生懷疑,使人不能安眠、人際關(guān)系變得復雜。
在人際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有消極思想的人常常會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反正也干不好,不干就算了!”
我們總是傾向于將事物的前景預料得很糟,人的注意力習慣于集中在冒險幾率上而非機遇上,這似乎也可以說明人們?yōu)槭裁床粫Τ晒δ钅畈煌偸菍κ」⒐⒂趹选?
(二)“如果我能……就好了!”
我們不僅僅為未來無端地憂慮,還總是讓過去的失敗和失意的陰影所籠罩,我們在心里不只一次地重溫昔日的打擊所帶來的傷痛,然后固執(zhí)地獨自沉浸其中,于是我們總是難于忘卻傷痛,一次又一次地回味著以往的失敗,無止境地幻想著不可能的事,這使人頹喪失落。
(三)“我還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