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研究前沿:問題、理論與方法
- 楊俊 朱沆 于曉宇主編
- 9252字
- 2023-01-06 20:16:51
創業研究正在回應新問題和新挑戰中突破轉型[1]
◎楊俊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南開大學創業研究中心
2007年,沙克爾·扎赫拉(Shaker A. Zahra)在《創業學雜志》上撰文討論創業研究應如何密切聯系情境來創新理論并提升理論和實踐影響力這一關鍵問題(Zahra,2007)。理論研究自然離不開情境,在創業研究領域這一堅守顯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創業研究作為獨立學科領域的合法性根植于創業情境與實踐有別于其他企業行為的特殊性(Shane,Venkataraman,2000),基于創業情境和實踐吸納其他學科理論來研究并解釋創業現象甚至是創造新的理論,這是創業學者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另一方面,創業具有更強的環境敏感性,往往更早和更快地適應環境變化創新實踐,理論迭代、變異和演進的速度自然會更快,緊跟創業實踐變化及其背后的情境變化來提煉新問題、開展新探索,自然成為創業學者始終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扎赫拉在文章引言中直言不諱地指出:“閱讀近期的創業研究論文,鮮有研究注意到研究情境的現實性、重要性或動態性。研究中的變量往往側重于統計測量表述,盡管通俗易懂,但難以讓讀者了解任何有關研究情境的信息。讀者并不清楚研究人員所觀測、感知或思考的現象是什么……就像在默片電影中,盡管演員有肢體動作,但觀眾觀看時必須高度集中以便揣測演員所言和所行,觀眾必須要閱讀演員的唇語才能破譯出情節。少有創業研究文章為讀者提供足夠的線索以幫助其了解研究情境的本質,相反是在要求讀者利用想象力來領會這些研究究竟做了些什么(Zahra,2007:444)。”情境不同,實踐不同,科學問題和理論機制顯然存在差異。面對當下乃至未來創業情境和實踐已經發生并將會繼續上演的重大變革,無論是使命擔當還是機遇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是否會在研究工作中重蹈脫離情境來討論創業的覆轍,繼續產出默片電影式的研究論文?我們所采用的理論包括被證明行之有效的理論用來解釋新現象在多大程度上會誘發結論不確定甚至是錯誤的,進而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和不確定?
信息社會和數字經濟時代,創業情境和實踐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相信大家都能感知得到,創業研究應該基于新的創業實踐續航理論構建、檢驗和發展,這也成為大多數學者的共識。方向清晰,但路徑卻并不那么容易,難就難在如何提煉新情境屬性、定義新研究問題,同時尋覓在既有理論版圖中延續和突破的學術理性。盡管喊口號和“炒概念”的做法存在,但可喜的是,近年來基于嚴謹的學術理性的討論聲浪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學者從凝練情境特征出發,在與已有研究和理論對話中凝練新問題和新挑戰,形成了不少具有洞察力的學術判斷。
加里·杜希尼茨基和莎倫·馬圖西克:新實踐正在挑戰創業研究的基本假設
基于互聯網及后續數字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創業實踐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挑戰了創業研究基本假設并誘發新的基礎性問題?加里·杜希尼茨基(Gary Dushnitsky)和莎倫·馬圖西克(Sharon F. Matusik)于2019年在《戰略創業雜志》上發表了《重新審視創業領域的基本假設和理論模式:我們能學到什么》一文,采用學者和實踐者交互對話的研究設計,討論了新興創業實踐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挑戰了創業研究的基本假設,創業研究又如何基于理性科學的設計來回應新實踐背后的新問題,進而謀求理論創新,這篇文章雖然不長,但其設計巧妙,思想理性且深邃,非常值得體悟。
兩位學者在開篇旗幟鮮明地指出,新興創業實踐正在倒逼我們反思創業領域內積累的約定俗成的知識是否仍奏效。無論創業實踐如何變化,行為始終是重要的分析和觀測單元。回望20年前,理論和實踐反復交互證明的是創業過程涉及制訂商業計劃、購買廠房設備、尋求資本支持、開發產品原型等活動。今天,創業者看似仍在開展上述行為,但行為背后的基本邏輯發生了變化。例如,谷歌趨勢(Google Trend)顯示,商業計劃書在過去15年的熱度持續下降,而與精益創業相關的迭代和最小可行性產品的熱度在持續上升。這只是創業實踐豐富變化的簡單映射。那么,我們有必要關注的是,基于當下新的創業實踐,有哪些新的前因變量值得重視?創業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什么,它們是否以及在什么情況下仍能解釋新的創業實踐?我們能否通過拓展已有創業理論的邊界條件來解釋新的創業現象?我們是否又需要一個新的研究框架?如果需要,哪些學科理論和方法論應該被引入?
為了回應這些重要問題,兩位學者采用理論與實踐對話的研究設計展開研究。在這里,理論和實踐對話并不是學者與創業者圓桌對話,而是兩位學者聚焦于創業研究領域內的創業機會、組織化與規模化、資源獲取(看到這三個主題,你是否會聯想到經典的“蒂蒙斯模型”)三個關鍵主題,系統梳理已有理論,澄清并梳理已有理論背后的基本假設和理論模式,在此基礎上,兩位學者進一步邀請TechStars、Oracle、The Foundry Group等頭部公司以及重要的政府與教育機構人員進行開放式討論和座談,主要聚焦于過去15年里創業活動是否發生以及發生了哪些值得學術研究關注的新變化。讀到這里,我想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前參與張玉利教授主持的兩場企業家座談,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展的企業家線上問卷調查。真想不到在大洋彼岸,有同行采用相似的思路做著相似的研究。也許經濟社會環境的重大變革給理論帶來的沖擊和挑戰超越了學者們的想象空間,借助這種方式的理論與實踐對話真的是摸清未來的有效途徑。
借助這一研究設計,兩位學者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洞見、更重要的是充滿學術理性的理論判斷和未來趨勢。在這里,僅以論文中涉及的創業機會主題為例來詳細展現兩位學者的洞見產生過程。他們先是聚焦理論的梳理、凝練和討論,把握理論背后的基本前提和假設。機會關乎創業的價值創造可能性,有關機會從何而來的理論基礎不外乎來自柯茲納的非均衡理論以及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理論,而這些理論的潛在假設為信息是機會的載體,機會被發現或創造是因為個體具有信息獲取優勢,從而能接觸到別人接觸不到的信息,而這一潛在假設的客觀基礎是20世紀初期的信息相對稀缺。
今天的經濟社會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摧毀了上述理論成立的現實基礎和基本假設,因為今天的社會不再是信息稀缺社會,而是信息爆炸甚至冗余的社會,信息廣度和可得性已經相比于20世紀初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么,基于信息稀缺環境下凝練的機會識別機制在今天的信息爆炸甚至冗余時代是否依然適用呢?我們很有必要探索,信息稀缺情境下機會發現的認知和行為過程是否仍能在數據冗余環境下奏效?在其中,有什么已有機制或新機制在起作用?這是基于理論上的討論而形成的認識。
進一步地,兩位學者與實踐者的對話佐證、豐富并細化了環境變化給創業機會主題理論所帶來的挑戰以及衍生的新的基礎性問題。總體來看,實踐者認為,他們以前主要依據創業者有什么信息優勢來評價創業者(例如,是否掌握新技術或新市場),而今天他們主要依據創業者聚焦機會雕琢和開發所開展持續性努力的水平和能力來評價創業者。什么意思呢?技術性技能可能不再是有潛力創業者或創業機會的表征指標,專業教育或管理經驗本質上表征的是信息接觸能力,而在數據爆炸時代,獲取或接觸信息不再是重點,如何利用、洞察信息以及在此基礎上具備的執行能力和有效的執行力才是關鍵。那么,創業者如何在信息豐富以及試驗友好的情境下發現并創造機會,這就是已有創業機會理論沒有關注到但源于新情境的新問題。換句話說,已有理論研究反復驗證有利于機會發現或創造的技術性技能、教育背景、行業經驗等知識因素可能在今天不再重要,有另外一些諸如價值觀、同情、責任感等新的社會心理層面因素可能成為主角。更為重要的是,之前研究關注的創業經驗盡管被實踐者認同,但可能會產生新的理論內涵,在研究設計上關注創業經驗的有無以及多少可能難以奏效,深度挖掘創業經驗的內容屬性可能更加重要,例如,之前創業所積累的執行力偏好及支撐這些偏好的能力。讀到這里,不妨想想,在身邊有多少年少成名的明星創業者,又有多少年少受挫的失敗創業者,后者數量必然遠遠大于前者,在缺乏技術性技能的同一水平線之上,成敗之間不會僅是運氣的原因,也許運氣背后的普遍規律是新時代創業者之間競爭的底層邏輯,這一邏輯可能恰恰是培育創業者和企業家精神的關鍵抓手。
在通篇行文中,兩位學者都保持著對未來展望的高度謹慎,甚至對于來自理論和實踐對話的每一個洞見和問題,兩位學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會用“可能”“或許”等字眼加以修飾,盡管這些洞見和問題讓人讀起來會產生高度共鳴。這是一種學術理性和謙遜,也是對所要挑戰的既有理論的學術尊重,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更為重要的是,正如兩位學者在結論中所指出的,環境變化誘發創業實踐變化,這是事實,但如何理性地展開學術討論和理論發展則并非易事,頂著學者榮譽去喊口號和“炒概念”沒有出路,回歸實踐,基于理論與實踐展開理性的對話也許會讓學者更加自信地看到我們未來應該做什么、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做。
約翰·維克朗德等學者:創業研究應該且也能回應人類社會的重大挑戰
信息社會和數字經濟時代除了改變創業行為和實踐,也賦予了創業活動更強大的經濟社會影響力。大家不妨想想,除了成長速度快等行為表征,當今快速成長起來的大多數創業企業在經濟社會影響力方面都不容小覷。誰在影響甚至決定你看什么新聞?誰在影響甚至決定你在冰箱里存放什么食物?誰在影響甚至決定廣大農村地區的GDP和人均收入?如果說20世紀70年代創業研究受到重視是來自人們意識到創業在解決就業和促進經濟活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那么后續微觀層次的創業研究自然就會拘泥于討論創業者成敗得失背后的一般規律,即便是宏觀層次的創業研究也將主要精力放在驗證創業是否有助于或什么樣的創業結構更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今天,基于時代賦予創業實踐的經濟社會影響力,創業研究有必要也應該能在回應人類社會重大挑戰方面做出貢獻。
約翰·維克朗德(Johan Wiklund)等學者于2019年在《創業理論與實踐》上發表了《叩問實踐關聯性:創業研究的重大挑戰》一文,旗幟鮮明地指出創業研究要進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實踐關聯性,這一關聯性并不僅僅體現為講創業者關心、同時對創業實踐有指導作用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可能也應該為人類社會回應重大經濟社會挑戰而做出貢獻,并進一步提出了創業研究提升實踐關聯性的行動方法和策略。
有趣的是,維克朗德等學者開篇花大量篇幅,使用道理與數據并重的方式披露了商學院管理研究面臨重大挑戰甚至困難的事實,隨后話鋒一轉,強調與商學院管理研究不同,創業研究的未來更加光明同時會產生更強的社會影響力,原因恰恰來自創業學者曾經認為的創業研究的劣勢。首先,創業研究是新興學科領域,與傳統管理研究誕生之初一樣,創業研究發端于實踐同時密切關注創業實踐(不少人批評創業研究理論驅動不足,甚至沒有理論),以管理研究為鏡子,創業研究真正發力的日子還未到來,但即將到來。其次,創業研究自誕生之初就具備廣泛的學科基礎(不少人批評創業研究是大雜燴),因此創業研究絕不可能局限于商學院,商學院日子不好過,創業研究隨時都可另尋良宅。最后,創業研究迄今為止都沒有形成公認統一的定義(不少人批評創業研究太發散),學者們基本上是按需選擇適合的創業定義,這一需要主要取決于學者們所依托的學科和所選擇的理論,特別是今天創業實踐已經發生突變,跨理論分析恰恰更容易謀求創新。
這些僅僅是創業研究所具備的有利條件,但將條件變為現實影響力,則需要提高創業研究的格局,在回應人類社會的重大挑戰方面做出貢獻。在這篇文章中,維克朗德等學者認為有幾方面的趨勢非常值得關注:①大多數人研究創業活動好的一面,但忽視了創業研究不好的一面,而不好的一面恰恰可能在微觀和宏觀層面回應重大挑戰。例如,創業活動創造經濟價值但存在著剝削員工或污染環境等問題,同時誘發創業者個人以及家庭的幸福感危機,這些問題都具有深遠而廣闊的社會性。②創業與平等問題,1966~2017年,絕對貧困人口從50%下降到了9%,這中間肯定有創業的貢獻,但同時伴生的收入和財富不平等問題愈演愈烈,這不僅關乎創業實踐問題,還關乎政府和公共政策問題。③基于證據的創業政策。大多數國家都在積極推進鼓勵創業的政策措施,但大多數政策的制定都缺乏足夠的微觀證據支撐。例如,似乎每個國家都在積極通過公共政策打造各自的硅谷,但成敗兩重天,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創業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特別是基于創業實踐和區域環境來謀求差異性政策,需要微觀研究提供的證據支撐。④氣候變化及其后果。氣候問題是全球的大問題,這是不少經濟學家和公共管理學家關注的焦點,但應對氣候問題需要新思維、新模式和新方案,而這必然會誘發新的創業機會和新的創業物種,這些創業物種顯然會有利于解決氣候問題。創業與可持續發展問題非常值得研究。
維克朗德等學者進一步指出,基于科學嚴謹性和理論創造性,創業研究的學術合法性和接受度越來越高,但大多數研究看似沒用的深層次原因是創業學者往往憑著自己的興趣開展研究,并未考慮利益相關者想要創業學者開展什么研究;創業學者關注的是如何打磨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并不注重向觀眾傳播研究成果并將研究成果向實踐應用轉化。面向未來,創業學者有必要在研究選題和研究工作方面做出調整和改變,一旦如此,創業研究成果必將產生更廣闊而深遠的經濟社會影響力。
迪安·謝潑德等學者:步入理論叢林時代的創業學科
除了環境變化誘發的實踐變化,創業研究自身的理論發展也呈現出挑戰性。迪安·謝潑德等學者于2019年在《管理雜志》上發表了《我們在解釋什么?有關創業活動發生、開展、結果和情境化主題的回顧與展望》一文,從凝練創業研究文章涉及的因變量入手,剖析創業研究關注并解釋的問題邊界,基于此勾勒了創業研究的學術版圖及未來研究趨勢。
在該文章的開篇,謝潑德等學者引述了一段很有趣的對話。謝潑德教授有一位研究戰略的同事,他對謝潑德教授講:“你們創業研究有太多的因變量,戰略的因變量只有績效,創業研究要的是一切因變量。”謝潑德教授這樣回復:“是的,我們有很多不同的因變量,但這不正是好事嗎!”大膽猜測,也許是這段對話刺激到了謝潑德教授,為了給創業研究正名,才有了這篇文章的構思和寫作。具體而言,謝潑德等學者系統總結和回顧了2001~2018年發表在10本頂級創業和管理期刊的918篇文章中所涉及的因變量及其研究問題,在文獻研究設計方面,分類是最重要的方法,這篇文章的特色在于以因變量作為歸類的依據,將918篇文章分別歸入了創業發生、創業過程、創業結果、情境化創業四個范疇,分別回顧并展望了這四個范疇內已有研究所關注的研究問題及其理論進展,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各個范疇內的未來研究方向以及范疇間潛在關聯所隱喻的新趨勢。在這里,不對這篇文章的梳理和展望內容做具體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原文。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沈睿博士詳細記錄、整理了這篇文章中文獻回顧所涉及的因變量數量,總計397個。其中,創業發生范疇涉及85個因變量、創業過程范疇涉及165個因變量、創業結果范疇涉及61個因變量、情境化創業范疇涉及86個因變量。進一步對397個因變量進行主題歸類,也就是將相近或相似的因變量依據理論含義歸入特定主題,397個因變量總共涉及62個主題。這一結果既表明了創業現象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多維性,也隱喻創業研究已經步入了理論叢林階段,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基于不同的理論研究創業并發展各自的理論。那么,在這背后的潛在挑戰是,步入理論叢林階段后,除了解釋創業現象,創業研究可能會給組織和戰略等相鄰領域帶來什么樣的理論貢獻?如果能帶來貢獻,那么在叢林中的哪一部分更可能實現這一目標?這是當下乃至未來創業研究面臨的戰略性問題。
對于這一問題,謝潑德等學者在文末的總結可能更值得我們繼續思考。一方面,盡管創業研究關注的因變量規模龐大,但少有因變量關乎經濟社會變革和新趨勢。例如,沒有任何因變量關乎電子商務等新興創業活動。這一結果并不是否認創業學者沒有關注電子商務等新興創業活動,而是警示研究深度不夠可能會與時代脫節。另一方面,創業研究高度微觀化,認知心理和行為科學對創業研究的影響越來越大。績效盡管仍是主導性因變量,但其占比卻在過去17年間顯著下降,2001~2007年,30%的創業研究采用了績效作為因變量,而2014~2018年,這一比重下降到了16%;心理幸福感、動機等因變量占比快速攀升。微觀化并不是壞事,如何結合新情境和新實踐謀求新理論創新和貢獻,是步入理論叢林時代的創業研究在當下乃至未來正面臨的關鍵挑戰。
創業研究正經歷新一輪的突破轉型
創業研究正在回應新問題和新挑戰中經歷新一輪的突破轉型。大膽地判斷,這一輪突破轉型根本不同于創業研究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過的重大轉型。20世紀80年代以來,創業研究大致經歷了從開展“實踐導向研究”到“科學范式研究”、從關注“誰是創業者”到“創業者如何創業”、從揭示“創業者如何創業”到“創業者如何思考決策”等歷次重大轉型,這些重大轉型的驅動力量主要來自理論發展,在研究層面可以概括為采用更好的理論、設計、方法來探索更加深刻透徹的學術問題,創業研究因此而迅猛發展。但是,創業研究新一輪轉型和深化的驅動力量首先是創業情境變革誘發的新實踐,加之宏觀環境變革賦予創業的新價值,以及創業研究學術版圖擴張伴生的理論整合挑戰,這三股力量的交互和疊加,使創業研究必將呈現出新面貌。在當下乃至未來,創業研究正在探索新問題、回應新挑戰、建構新理論。
創業情境變革誘發新實踐,新實踐孕育新問題。創業活動如何發生?創業結果因何而不同?這是創業研究需要回答的基礎問題,但這一基礎問題的學術內涵自然會因情境和實踐變化而不斷推陳出新,甚至發生根本性變化(Zahra,2007)。過去、當下乃至未來,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等新興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普及誘發了創業情境變化,創業更依賴于情境,也具有更強的情境敏感性,創業實踐在適應新情境中悄然變革,在這一變革背后,有哪些問題和現象是創業研究已有發現的情境應用和拓展,又有哪些新問題和新現象可能會推動創業研究進一步實現理論發展?創業研究已經準備好擁抱并接受這些轉型和變化帶來的挑戰了嗎?這些問題盡管很難回答,但至關重要。近年來,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者們關注,嘗試凝練信息社會和數字經濟時代下新興創業實踐的特征及其誘發的新問題(Briel,et al.,2018;Nambisan,2017;Nambisan,et al.,2019)。基于新的創業情境,理解并認識新興創業實踐在行為、過程和結果方面的變化(Davidsson,Gruenhagen,2020),提出這一變化背后所蘊含的新問題及其學術價值,顯然將推動創業研究進一步轉型、深化和發展。
宏觀環境變革誘發新挑戰,新挑戰帶來新價值。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不得不應對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經濟不均衡、能源短缺、政治危機等一系列重大挑戰,不少學者呼吁管理研究有必要為人類社會應對重大挑戰貢獻智慧(George,et al.,2016)。特別是信息社會和數字經濟時代,創業活動不再拘泥于個人或團隊成敗,而是在更大的范圍內(行業、國家甚至全球)創造或定義新的資源配置機制和產業運營規則,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強勁經濟社會影響力,積極和消極影響都非常顯著。面向未來,創業研究如何回應這些重大挑戰并因此而做出新的價值貢獻?這很有必要引起學術研究重視,哪些創業可能加劇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又有哪些創業有助于解決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在宏觀層面,我們又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政策、朝著什么方向引導和優化創業結構?
創業研究已步入理論叢林階段,亟待突破理論瓶頸。21世紀初,創業研究以獨立研究領域的姿態融入主流管理研究領域,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創業研究在與其他領域融合中迅速擴張學術版圖,創業機會、創業行為、創業認知、創業決策、創業網絡、創業資源、創業團隊、創業領導、創業合法性等理論構念不斷涌現;研究對象也在不斷細化和拓展,國際創業、社會創業、家族創業、跨代創業、公司創業、制度創業、女性創業、邊緣創業、移民創業、農村創業、數字創業、文化創業等與現象高度相關的研究主題日益豐富。創業研究已經步入理論叢林階段,這一理論叢林不同于戰略管理等其他領域的本質在于,創業研究所關注的因變量呈現出高度多樣性、跨學科和多層次性等基本特征,我們很難像“戰略管理就是研究企業行為和績效為何不同的領域”那樣精練概括創業研究領域。這是我們面臨的客觀事實,既表明了創業現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帶來了理論建構和發展挑戰。在過去10年里,創業研究并沒有繼續產生諸如資源拼湊、奏效邏輯等源于創業情境和創業活動的新理論,甚至資源拼湊和奏效邏輯等理論也在停滯不前。在理論叢林中進行探索,如何把握基于不同領域、不同理論甚至不同學科視角下創業研究的學術主張和發展脈絡,增進領域內對話和互動并在此基礎上推動理論建構和發展?創業研究與其他領域的融合必然會加速,創業研究如何在與組織和戰略等相關領域融合中做出新的理論貢獻?
?參考文獻
Briel, F., Davidsson, P., and Recker, J., 2018, “Digital technologies as external enablers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in the IT hardware sector”,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42, No.1:47-69.
Davidsson, P., and Gruenhagen, J.H., 2020, “Fulfilling the process promise: a review and agenda for new venture creation process research”,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Doi: 10.1177/1042258720930991.
George, G., Howard-Grenville, J., Joshi, A., Tihanyi, L., 2016, “Understanding and tackling societal grand challenges through management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59, No.6:1880-1895.
Nambisan, S., 2017,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a digital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41, No.6:1029-1055.
Nambisan, S., Wright, M., and Feldman, M., 2019,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key themes”, Research Policy, Vol.48, No.8:1-9.
Shane, S., Venkataraman, S.,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5, No.1:217-226.
Zahra, S.A., 2007, “Contextualizing theory building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22, No.3:443-452.
?文獻推薦
Dushnitsky, G., and Matusik, S.F., 2019, “A fresh look at patterns and assumptions i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what can we learn?”,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Vol.13, No.4:437-447.
Shepherd, D.A., Wennberg, K., Suddaby, R., and Wiklund, J., 2019, “What are we explaining? A review and agenda on initiating, engaging, performing, and contextualizing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45, No.1:159-196.
Wiklund, J., Wright, M., and Zahra, S.A., 2019, “Conquering relevanc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s grand challeng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43, No.3:419-436.
?代表性學者
加里·杜希尼茨基(Gary Dushnitsky)
在紐約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倫敦商學院戰略與創業副教授。他的研究興趣是從經濟學視角來研究創業和創新,具體關注創業融資、公司風險資本、眾籌融資,在《組織科學》《戰略管理雜志》等期刊上發表過多篇論文。2013年獲得戰略管理學會(SMS)新秀學者獎,擔任《戰略創業雜志》聯合編輯以及《組織科學》高級編輯。E-mail:gdushnitsky@london.edu。
莎倫·馬圖西克(Sharon F. Matusik)
1998年在華盛頓大學取得戰略管理方向哲學博士學位。現任科羅拉多大學利茲商學院戰略和創業學教授、院長,她的研究興趣包括公司戰略、創新和成長戰略、風險資本、公司風險資本和創業等,在《戰略創業雜志》《戰略管理雜志》《管理雜志》等期刊上發表過多篇論文。現任戰略管理學會(SMS)董事會成員。E-mail:sharan.matusik@coloa do.com。
約翰·維克朗德(Johan Wiklund)
在延雪平大學國際商學院取得創業方向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雪城大學馬丁·惠特曼管理學院創業學教授,他當前的研究興趣是創業者心理幸福感與腦神經多樣性。在《創業理論與實踐》《創業學雜志》《戰略創業雜志》等期刊上發表過100多篇論文,引用次數超過35000次。現任《創業理論與實踐》主編。E-mail:jwiklund@syr.edu。
迪安·謝潑德(Dean A. Shepherd)
1997年在邦德大學獲得戰略和創業方向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圣母大學門多薩商學院創業學講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創業,特別專注創業決策和創業學習方面的研究。在《組織科學》《應用心理學雜志》《戰略管理雜志》《管理雜志》《創業學雜志》等期刊上發表過70多篇論文。曾任《創業學雜志》主編。E-mail:dsheph1@nd.edu。
[1] 本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創企業商業模式形成與成長路徑”(71732004)、重大項目“創新驅動創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72091310)課題三“大型企業創新驅動的創業研究”(72091311)資助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