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研究前沿:問題、理論與方法
- 楊俊 朱沆 于曉宇主編
- 9111字
- 2023-01-06 20:16:5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的創業研究項目:回顧、發展與展望
◎楊俊1 ◎趙新元2
1.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南開大學創業研究中心;2.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改革開放以后,創業活動在我國日趨活躍,社辦企業、鄉鎮企業、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等迅速相繼涌現并蓬勃發展,創業活動在釋放民間活力、搞活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在解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關注到了創業和中小企業問題,例如,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聚焦鄉鎮企業提出了“蘇南模式”。20世紀90年代,伴隨私營企業的崛起,少數管理學家開始關注到創業和中小企業中的管理問題,例如,南開大學張玉利教授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林漢川教授關注中小企業(張玉利,1996;林漢川,魏中奇,2000),中山大學李新春教授關注企業家和家族企業管理(李新春,2000),吉林大學蔡莉教授關注高技術產業(蔡莉,1989);同時聚焦創業理論的學術討論和研究論文開始零散出現,林強、姜彥福和張健于2001年在《經濟研究》上發表了《創業理論及其架構分析》一文,系統梳理并歸納了國外創業研究的理論流派與基本架構,但創業研究此時在國內還并未成為一種研究領域。
21世紀初,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迅速融入了起源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信息技術在我國的普及和應用掀起了新一輪創業熱潮,這一輪創業熱潮更注重新興技術應用、更富有創新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促進作用更強。盡管企業家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何科學引導并管理創業活動就成為時代賦予的新命題,要回答這一命題,客觀上需要從管理角度來開展創業研究。基于這一背景,國內學者以學術會議形式積極推動創業研究,例如,2003年9月張玉利教授在南開大學組織召開“首屆創業學暨企業家精神教育研討會”;2005年9月蔡莉教授在吉林大學組織召開“創新與創業國際學術會議”;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研究中心來推動創業研究及其隊伍建設。在以張玉利教授、蔡莉教授、李新春教授等為代表的奠基性學者堅持不懈的促進和推動下,隨后國內創業研究迅速形成熱潮,研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國內創業研究在發展初期學習和借鑒了國外研究成果,但國內創業研究并非起源于對國外創業研究熱潮的引進和模仿,國內創業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實踐需求,是國內創業研究與生俱來的學術使命。正因如此,國內創業研究在后續快速發展過程中吸收并借鑒國外研究成果,融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產生了鮮明特色。
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在工商管理學科增設“創業與中小企業”(后更名為創業管理)二級學科代碼,這是國內創業研究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創業研究正式作為獨立學科融入我國管理科學領域。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和推動下,國內創業研究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業管理”二級學科代碼下2008~2021年資助項目為分析對象,我們回顧了國內創業管理研究跨越式發展的歷程,展望了未來創業管理研究的挑戰與機遇,融合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等重大戰略背景,擬為國內創業研究提出路線圖式的策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創業研究課題總體概況
2008~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創業管理”二級學科代碼下共資助各類項目244項,其中重大項目6項、重點項目5項、面上項目123項、青年項目102項、國際(地區)合作交流項目3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5項。資助總經費達10833.57萬元,平均資助強度為44.4萬元/項。
圖1-2展現了2008~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變動趨勢。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次增設“創業管理”二級學科代碼,不少學者出于個人習慣等原因仍在其他學科代碼下申報創業研究課題,因此2008年該學科代碼下的資助項目為2項。2009~2021年,創業研究課題資助量從7項增長到242項,資助項目規模增長迅猛,平均每年增長約19項,同時呈現出每四年形成增長周期的波浪形趨勢。2009~2012年是首輪資助量快速增長期,從7項/年增長到18項/年;2013~2016年是第二輪增長期,從11項/年增長到23項/年;2017~2020年是第三輪增長期,從19項/年增長到31項/年。

圖1-2 2008~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數量與結構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適度向青年項目傾斜的總體資助方針指引下,2009~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呈現出穩定增長、適度向青年項目傾斜的態勢。總體上看,青年項目數量從2009年的5項增長到102項,平均每年增長約8項,青年項目資助量對資助總量的平均占比為41.8%。從資助量上看,2010年和2013年青年項目資助量最低(均為4項),2021年青年項目資助量最高(13項);從資助占比上看,2009年青年項目占比最高,為71.4%,2018年青年項目占比最低,為30%。
表1-1展現了2008~2021年獲得過2項以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的學者所在高校。整體上看,2008~2021年,170位學者獲得過重大項目、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這四類項目資助,共計236項,涉及82所高校,平均每位學者獲得資助項目數為1.39。其中,分屬24所高校的42位學者(占比24.7%)獲得過2項及以上的資助項目,分屬17所高校的19位學者(占比11.2%)獲得過3項及以上的資助項目,分屬5所高校的5位學者(占比2.9%)獲得過4項資助項目。
表1-1 2008~2021年獲得過2項及以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學者所在高校

連續獲得基金項目資助意味著研究延續性,在19位獲得過3項及以上資助項目的學者中,16位學者在10多年內持續研究創業問題并連續獲得不同類型的項目資助且研究具有很好的連續性,他們在完成青年或面上項目之后,連續獲得“2~3項面上項目”資助或獲得“面上項目+重點項目或重大項目”資助。更為重要的是,在其他23位獲得2項資助項目的學者中,17位學者的項目資助具有連續性。這表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和資助下,創業研究已經逐步形成了以吉林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為代表的一支骨干研究隊伍和研究力量。
2020年,聚焦創新驅動創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吉林大學蔡莉教授牽頭,南開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南大學等高校聯合申報的課題獲得重大項目資助。2008~2021年,項目資助量排名前三的高校分別是吉林大學(25項)、南開大學(18項)、中山大學(16項),占資助總量的24.2%,圖1-3展現了這三所高校的資助項目類型分布。2008~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資助了11項重大或重點項目,其中吉林大學承擔3項(蔡莉教授)、南開大學承擔3項(張玉利教授和楊俊教授),中山大學(李新春教授)、浙江大學(魏江教授)、北京大學(路江涌教授)、中南大學(李大元教授)、西南政法大學(韓煒教授)等高校研究團隊各承擔1項。前三所高校資助項目總量反映出其研究實力與水平,同時在過去5年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高校范圍和規模呈現快速增長勢頭,上海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一大批高校申報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項目資助。
總體上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推動國內創業研究發展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這在客觀上表現在資助項目規模、資助總經費、重大或重點項目數量等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國內創業研究在研究隊伍建設和研究主題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不斷縮小與國際研究之間的差距,甚至在某些主題研究上與國際研究開始齊頭并進。

圖1-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量排名前三的高校資助項目類型分布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國內創業研究隊伍取得的突出成績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和支持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創業研究的隊伍建設,項目主持人結構明顯呈現為年輕化趨勢。重大或重點項目方面,45周歲及以下的主持人占比為27.3%。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方面,圖1-4展現了2008~2021年項目主持人的平均年齡變化以及40歲及以下項目主持人的占比情況。2009~2021年,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主持人的平均年齡為37歲,2009年的平均年齡為34.3歲;2018年的平均年齡最高,為39.1歲。2009~2021年,40歲及以下項目主持人的總體占比達到76%,其中,2013年的比例最高,達到了90%;2010年的比例最低,為58.3%。更為重要的是,從趨勢上看,40歲及以下項目主持人占比呈現為明顯的上升態勢,從2010年的58.3%上升到2021年的80%。35歲及以下項目主持人總體占比為47%,2018年的比例最低,為33.3%;2017年的比例最高,為77.8%。從態勢上看,35歲及以下項目主持人的比例呈現為階段性波動,2009~2017年構成第一輪波動,從2009年的71.4%逐漸下降后再上升到2017年的77.8%,2017~2021年構成了第二輪波動,自2017年的峰值開始下降,到2021年回升到61.9%。

圖1-4 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主持人的年齡結構分布
圖1-5展現了面上和青年項目主持人的職稱結構分布。2009~2021年,教授職稱主持人占比總體上呈現明顯下降的態勢,到2021年僅占23.8%,并且在大多數年份中這一比例均低于副教授和講師職稱的占比;副教授職稱主持人占比也呈現為下降態勢,從2009年的42.8%下降到2021年的23.8%;講師職稱主持人占比則在總體上呈現為明顯的上升態勢,從2009年的28.6%上升到2021年的52.4%。在創業管理領域,主持人的職稱結構正在從正高、副高和中級職稱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漸轉變為中級職稱為主導的資助格局,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向創業研究青年學者傾斜的力度。

圖1-5 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主持人的職稱結構分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青年學者的傾斜力度顯著促進了青年人才成長。在獲得過2項及以上的資助項目的42位學者中,至少有27位學者(占比為64.3%)在連續開展基金項目研究過程中取得了職稱晉升,一批青年學者逐漸成長為所在高校創業學科的青年學術骨干或學術帶頭人。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國內創業研究水平取得顯著提升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國內創業研究迅速從追隨國際創業研究前沿轉向與國際創業研究前沿并行,同時在研究過程中融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呈現出鮮明特色,研究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總體上看,2008~2021年,236項重大、重點、面上和青年項目主要關注了創業導向、創業決策、創業認知、創業失敗、創業團隊、創業網絡、風險投資、公司創業、國際創業、社會創業、商業模式、家族創業、創業行為、創業戰略、創業生態等十多個主題領域,這些主題領域涉及184項課題,占資助課題總量的78%。圖1-6展現了上述主題領域內資助課題數量的時間分布,可以概括出國內創業研究發展的基本態勢。
首先,與國際創業研究的主流話題一致,立足于“要素—認知—決策—行為”框架解釋創業活動科學規律構成國內創業研究的主流話題,創業決策、創業認知、創業失敗、創業導向、創業行為等主題領域的64項課題,占資助課題總量的27.1%。其次,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形成了研究特色,創業團隊、創業網絡、風險投資、家族創業、公司創業等體現我國經濟社會情境特征的特色主題得到長期重視和發展,這些主題涉及72項課題,占資助課題總量的30.5%。最后,從時間脈絡上看,國內創業研究開始從追隨國際創業研究前沿轉變為與國際研究前沿并行,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顯著提升。2008~2017年,國內創業研究基本追隨國際研究前沿,同時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開展研究,這表現為上述國際創業研究框架中的主流話題以及融合我國創業實踐的特色主題占據主導地位的基本事實。上述主流話題和特色主題在2008~2017年涉及82項課題,占這期間資助課題總量的57.7%。2018~2021年,“創業行為”主題下的研究項目開始與我國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實踐融合,研究主題更加前沿;創業生態、創業戰略以及商業模式等國際研究的前沿主題開始在國內研究得到重點關注,在時間上與國際研究同步甚至是超前,這些主題方向涉及61項課題,占這期間資助課題總量的64.9%,例如,在過去4年里,創業生態主題從2008~2017年的1項迅速增加到14項。國內創業學者獨立地凝練新現象、論證科學問題、開展理論設計,研究水平和能力取得了顯著進步。

圖1-6 2008~2021年資助項目的主題分布
國內創業研究的進步還表現為高層次的項目資助,在主流話題、特色主題與前沿主題方面設計的11項課題得到重大和重點項目資助。在主流話題方面,創業行為方向資助重點項目1項、創業認知方向資助重點項目1項,“認知—行為”的重點資助格局促進了國內研究與國際研究的融合;在特色主題方面,創業網絡方向資助重點項目2項,推動基于我國創業實踐的創業網絡理論的建構與發展;在前沿主題方面,商業模式方向資助重點項目1項,基于互聯網和數字經濟情境下的創新驅動創業的基礎理論、數字創新驅動的創業行為、大公司創新驅動的創業、創新驅動的創業生態系統、創新驅動的國際創業等方向資助重大項目5項。
盡管國內創業研究在總體上進步顯著,但在各個領域方向的發展存在著不對稱性,某些領域領先與其他領域滯后并存。具體而言,相對于國際研究,在某些主題領域特別是主流話題方面仍處于學習和模仿階段,在研究話題方面落后于國際研究前沿。例如,在創業決策主題方面,大多數資助項目更多的是基于Effectuation理論的情境化研究,聚焦在不同創業階段和不同創業情境下展開理論檢驗和應用,這樣的研究具有學術價值,但與國際創業研究中引入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來研究創業情境下的決策方式、過程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相比,國內創業研究在研究深度和貢獻方面略顯不足。如何基于創業情境引入多學科理論和方法來開展研究,是國內創業研究當前乃至未來在主流話題方面尋求理論突破的重要途徑。
另外,國內研究在創業行為、創業生態、創業戰略等主題領域與國際前沿并行,表現出了很強的學術引領性和探索性。具體而言,在創業行為主題領域,近年來資助項目開始關注“用戶創新驅動下的創業”“數字經濟下的創業基礎理論”“數字創新驅動的創業行為”“數字創業企業的非線性成長機理”“數字創業企業迭代創新行為規律”“數字化情境下創業者與用戶互動的形成機理”等前沿問題,這些問題是國際創業研究當下正在關注的前沿課題,具有很好的學術引領性。在創業生態主題領域,資助項目主要從兩個角度展開研究,一是將現實中的創業生態系統作為新的研究情境與視角來探索創業研究領域的基礎性問題,如創業機會來源、新創企業成長、新創企業戰略及新創企業技術創新;二是注重結合我國在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中的領先實踐,結合前沿理論來探索生態系統形成和演化、生態系統參與者的協同機制與競爭優勢、生態系統治理機制等問題,這些問題具有更強的超前性,有可能在基于新興創業實踐的理論建構和發展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在創業戰略和商業模式領域,國內研究在吸收國際研究的基礎上迎頭趕上,在探索新商業模式的形成和調整的過程機理基礎上,資助項目深化探索基于多元利益相關者互動的最優區分戰略、新創企業高度靈活競爭行為動態性的形成機理、新創企業社會責任的前因與影響效應、商業模式創新與競爭優勢、區塊鏈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等前沿問題。基于這方面項目的研究,國內創業研究不僅在理論問題上與國際前沿研究并行,而且在探索我國情境的獨特影響以及研究設計方面做出了大量積極探索。
概括起來,國內創業研究在國際創業研究的創業過程學派鼎盛時期興起,國內創業研究興起的早期,盡管相關研究體現了基于我國創業實踐的獨特性,但在研究主題和問題上基本是在吸收國際前沿研究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在過去10年里,基于國際創業研究從行為過程轉向認知決策的理論背景,國內創業研究不再拘泥于追隨,開始與國際創業研究并行探索前沿研究問題,特別是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實踐,國內創業研究在新興主題方面與國際研究同行,甚至在某些主題上更具有前瞻性。
新時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的國內創業研究發展與展望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于國內創業研究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這一促進作用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是聚焦關鍵領域資助重大或重點項目,對研究方向和選題發揮引領作用,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了“基于資源觀的新企業創建與早期成長機理研究”“新創企業創業模式與成長機理”2項重點項目,對于國內創業研究迅速融入創業過程研究的國際研究前沿,特別是在“要素—行為”的研究框架及動態跟蹤的創業調查研究設計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促進國內創業研究迅速融入國際學術社區。二是基于面上項目的研究積累,融合我國創業實踐獨特性凝練優先領域方向,通過資助重點項目進一步推動并促進創業研究邁上新臺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近年來國內創業學者聚焦新時代的情境特征、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學科前沿開展了研究方向和優先領域探索。
2019年5月16~1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236期雙清論壇在長春召開,本期論壇以“創新驅動的重大創業理論與關鍵科學問題”為主題,湖南商學院(2019年6月更名為湖南工商大學)原校長、中南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陳曉紅院士,吉林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蔡莉教授,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王重鳴教授和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李新春教授共同擔任論壇主席。來自中南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33所高校的45位“院士”“國家杰出青年”“長江學者”和教授齊聚論壇開展學術研討。與會專家圍繞“創新驅動的重大創業理論與關鍵科學問題”這一主題,分析和凝練了創新驅動的創業理論研究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提出了今后5~10年的重點研究方向。
2019~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了“工商管理學科發展戰略及十四五發展規劃研究”專項項目,南開大學張玉利教授擔任項目負責人。在融合學科發展前沿的基礎上,重點結合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涌現的新需求和新問題,國內創業研究領域的專家同行與領先企業的企業家協同,注重理論研究和實踐需求的交互,凝練了創業管理領域“十四五”期間的優先發展領域,這些優先發展領域顯然會對國內創業研究起到重要引領作用。
除了上述側重研究方向的戰略性探索,聚焦創業研究領域的新興實踐和前沿議題,國內創業領域的學者還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理論探索和研究框架構建工作。其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至少包括:張玉利和謝巍(2018)討論了我國改革開放實踐與創業活動的共同演化,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未來的研究議題;周青等(2018)分析了創業管理研究熱點的國際比較與學科資助建議;余江等(2018)、蔡莉等(2019)討論了數字技術如何影響創業活動及其未來研究議題;朱秀梅等(2020)聚焦數字創業問題討論了其要素與生成機制;周冬梅等(2020)系統回顧了創業研究進展并提出了未來研究方向;李新春等(2020)聚焦家族企業研究開展了理論述評和未來展望;李加鵬等(2020)討論了制度與創業研究融合的未來研究方向;韓煒和鄧渝(2020)聚焦商業生態系統展開文獻述評與展望;楊俊等(2020)構建了商業模式創新是否及如何誘發競爭優勢的理論框架;劉志陽等(2021)討論了數字創業研究的新挑戰和新范式;賈建鋒等(2021)分析了數字創業團隊特征并構建了理論框架。
當下乃至未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等國家重大戰略背景,加之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新興技術的普及應用,創業活動必將在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起到更加突出的作用。國內創業研究正在積極響應國家重大戰略,融合學科前沿、聚焦研究方向和主題,在立足新起點、把握時代機遇中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蔡莉.高技術產業及其發展規律初探[J].技術經濟,1989(5):26-29.
蔡莉,楊亞倩,盧珊,等.數字技術對創業活動影響研究回顧與展望[J].科學學研究,2019,37(10):1816-1824.
韓煒,鄧渝.商業生態系統研究述評與展望[J].南開管理評論,2020,23(3):14-27.
賈建鋒,劉夢含.數字創業團隊:內涵、特征與理論框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1,33(1):101-109.
李加鵬,吳蕊,楊德林.制度與創業研究的融合:歷史回顧及未來方向探討[J].管理世界,2020(5):204-219.
李新春.企業家過程與國有企業的準企業家模型[J].經濟研究,2000(6):51-57.
李新春,賀小剛,鄒立凱.家族企業研究:理論進展與未來展望[J].管理世界,2020(11):207-228.
林漢川,魏中奇.中小企業的界定與評價[J].中國工業經濟,2000(7):12-19.
林強,姜彥福,張健.創業理論及其架構分析[J].經濟研究,2001(9):85-94.
劉志陽,林嵩,邢小強.數字創新創業:研究新范式與新進展[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1,33(1):1-11.
楊俊,張玉利,韓煒,等.高管團隊能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塑造新企業競爭優勢嗎?——基于CPSED II數據庫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7):55-77+88.
余江,孟慶時,張越,等.數字創業:數字化時代創業理論和實踐的新趨勢[J].科學學研究,2018,36(10):1801-1808.
張玉利.小企業增強競爭力的十條措施[J].中外管理,1996(6):37-38.
張玉利,謝巍.改革開放、創業與企業家精神[J].南開管理評論,2018(5):4-9.
周冬梅,陳雪琳,楊俊,等.創業研究回顧與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1):206-225.
朱秀梅,劉月,陳海濤.數字創業:要素及內核生成機制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42(4):19-35.
?文獻推薦
陳曉紅,蔡莉,王重鳴,等.創新驅動的重大創業理論與關鍵科學問題[J].中國科學基金,2020,34(2):228-236.
周冬梅,陳雪琳,楊俊,等.創業研究回顧與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1):206-225.
周青,顧遠東,吳剛.創業管理研究熱點的國際比較與學科資助建議[J].中國科學基金,2018(2):198-202.
?代表性學者
蔡莉
1990年在吉林工業大學獲得技術經濟博士學位,是我國第一位技術經濟專業博士。吉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創新創業研究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創業與中小企業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專家咨詢組成員。她是國內創業研究領域的主要推動者和引領者,牽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3項。她指導培養了近三十名博士、博士后,分別在吉林大學、中山大學、鄭州大學、上海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高校任職,這些學生已成為創新創業研究與實踐的骨干。E-mail:cli@jlu.edu.cn。
張玉利
1998年在南開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他是國內創業研究的主要推動者和引領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他創立了南開大學創業研究中心,因其在創業與中小企業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獲得2016年“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他指導培養的三十多名博士、博士后,分別在南開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任職,他們已成長為創業研究領域的青年骨干。E-mail:ylzhang@nankai.edu.cn。
李新春
1995年在洪堡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獲得者,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創業與中小企業管理專業委員會及公司治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管理學季刊》的聯合創始人,1999年創立了中山大學中國家族企業研究中心。長期致力于戰略聯盟、家族企業和創業管理的研究,是國內較早開展家族企業和創業研究并有著廣泛學術與社會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際(地區)合作交流項目1項、面上項目6項,其研究已形成一系列學術成果,并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E-mail:mnslxc@mail.sy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