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思考,快成交
- 魏嵬
- 1904字
- 2022-11-29 10:35:10
什么是資產:核心是理解“一切收益有來源”
從非標信托到房地產基金,我理解了股權和債權的意義和區別。幸運的是,房地產的資產價格波動并不像股票那么大,這讓我對資產的理解過程相對平緩。
那么,什么是資產?從財富管理業務層面來理解,資產是我們獲取收益的東西。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資產就是米,就是剛剛被挖出來還沒有被雕刻的璞玉。資產是提供收益最基本的載體,同時有清晰的收益來源。例如,我們投資房產,等于成為這個資產的主人,享有這個房子的所有權益。這個權益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房價上漲帶來的房產增值,另一個是將其出租扣掉各種費用后的租金收入,這是個相對穩定的現金流。
隨著房價的上漲,我們可以選擇把房子賣掉來獲利。賣掉房子意味著我們不再是這個房子的主人,不再擁有這個房子的權益。同時,我們持有的資產,從房產變成了現金。這里強調一下,此時我們依然持有資產,只是資產的結構發生了變化。現金資產很安全,但是基本上不會增值。如果算上通貨膨脹和機會成本,持有這一類資產時間越長,越不劃算。這時會出現一個問題:既然持有現金資產這么不劃算,為什么還要把相對可以增值的房產賣掉換成現金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可以延伸一下:既然持有現金資產這么不劃算,那我們為什么還要贖回基金呢?
這個問題我們后面再討論。這里的核心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配置家庭總資產,而不糾結于單一資產的低買高賣?
狹義來說,我們比較熟悉的資產主要分為債權類資產、房地產和股權類資產。在此基礎上,標準化的資產是股票和債券,剩下的非標準化的,是股權投資和傳統非標債權融資。債權類資產的收益來源是還本付息,即我們在這類資產上賺取的核心收益是利息,同時有個前提是本金要收回。換個角度來說,投資債權類資產,相當于我把錢借給你,你最后賺多少都跟我沒關系,我只要你承諾給我利息,以及歸還本金。這是我們從債權類資產獲利的本質。這也是我們中長期配置這類資產的根本原因。債權類資產的價格相對穩定,所以資產價格不是收益來源的重點。
房地產這個資產介于股權類資產和債權類資產之間。擁有房子的所有權,即持有房地產資產,既可以獲得類似債權類資產利息的房租,又可以獲得類似股權類資產價格的房價上漲回報。
最后是股權類資產,如股票。股票的收益也有兩個,持有股票跟持有房子類似,一個可以獲得股息紅利,類似房租;另外一個獲得股價上漲的回報,但是股價可比房價波動得刺激。
總結一下,債權類資產、房地產、股權類資產,它們的共性是收益來源都有兩個部分:“息”和“價”。區別只是著眼點不同。
債權類資產主要賺“息”,“價”基本是平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一級市場買入債券并持有到期。房地產兩個收益來源都重要,房租可以獲得現金流,房價帶來的是房產價值,也是身價。股權類資產,本質上分紅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想“炒股”,而不是“買公司”來追求長期股權價值的增長。所以,大多數人對股權類資產,如股票,更關注股價,而不是分紅。但是,長期價值投資者、中長期戰略投資者還是更關注分紅的。或者在銀行股或者金融股跌到“地板價”,基本沒有下跌空間了,分紅比例相對于這個股價來說已經開始比債券的票息要高了。這個時候,“息”這個部分跟債券差不多,但是萬一市場上漲,“價”的這個部分比債券強太多了。所以,有些機構投資者從構建投資組合的角度,會覺得熊市的時候如果想做防御,配置銀行股比減倉拿債券要劃算得多。
除了上面說的三類資產,還有一種資產,只有“價”,沒有“息”,獲取收益只能靠買賣而不能靠持有,比如黃金、原油等。這類資產我們只能賺價差,沒有“息”,所以并不具備中長期的增長邏輯。買的人越來越多,需大于供,“價”就漲;賣的人越來越多,供大于需,“價”就跌。
總之,我們只有把每一類資產屬性都想清楚,收益來源都看明白,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進而配置它們。
以上是從資產是否“生息”的角度出發,看每一類資產的收益來源。其實還有一個分類方法,即僅從收益來源劃分。可以從以下三類收益來源來對資產分類。
?中長期上漲的價格。
?安全穩定的現金流。
?價值與價格的差額。
擁有中長期上漲的價格的資產可以是好公司的股票,擁有安全穩定的現金流的資產可以是好的債券。兩者兼而有之的是位置好的房地產。從價值與價格的差額獲得收益指的是賺波動的錢,可以使用對沖、可轉債、價值投資等待價格回歸等方式。
綜上所述,一切收益有來源,這是理解資產的核心。
資產有很多種,如現金、債券、股票、房地產、商品等,每一類資產都有不同的收益來源和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從財富管理業務的角度,我們日常接觸最多、資金容量最大、對客戶資產增值貢獻度最高的就是債券和股票。接下來,我們主要針對這兩類資產的屬性做一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