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水生活
- (美)埃里克·韋斯特曼等
- 3944字
- 2022-11-17 16:47:19
1 何以至此
第一章 為什么現有的飲食和健康策略失敗了
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危機的存在。環顧左右,必定能發現許多人沒有達到應有的良好健康狀況。如果在機場、購物中心、咖啡廳觀察人群,你就會發現肥胖、2型糖尿病、慢性疼痛和疲勞、心理健康障礙等各種問題毫無疑問已成為流行病,偷走了人們的壽命和生活質量。人們的死亡年齡有所下降,而受到超重、關節疼痛、慢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皮膚問題、不孕不育、焦慮、抑郁、睡眠問題和沒完沒了的其他疾病的影響,這些人的生活幸福感也不及預期。
然而,“偷走”這個詞并不準確。小偷會趁夜間溜進來,拿走你所有的貴重物品,在一夜之間改變你的生活,而當今許多人面臨的健康問題是慢慢顯現、日積月累的。你不會在數月甚至一周里就增加一二十或四五十千克體重;也不會只因在最愛的早餐店喝了一杯巧克力奶昔,或吃掉一大摞加糖漿的煎餅,血糖就失去控制。這些問題有時是經過數十年積累形成的。更糟的是,這些問題顯現得如此緩慢,等你真正注意到時,情況已經失控了。
何以至此呢?
對膳食脂肪的恐懼導致肥胖和2型糖尿流行
我開門見山:正是被推崇了幾十年的那些食物——脂肪含量低、碳水含量高的食物——讓你整天感到饑餓和易怒。你缺乏吃飽喝足的滿足感,因為那些食物無法為你提供蛋白質和脂肪,而這兩者才能讓你連續幾小時感到飽腹和滿足。當你屈服于饑餓感——這種自然和正常的進食內驅力——你就會感到挫敗。醫生和營養學家告訴你要少吃,你卻總是餓得受不了,根本做不到少吃。
我在前言中說過,現在重述一次:不是只有你這樣。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圍著食物打轉。早飯時,他們在考慮午飯吃什么。午飯時,他們琢磨晚飯吃什么,而在兩餐中間,還要穿插零食,關于食物的想法一整天時不時蹦出來擾亂思緒。這是不正常的嗎?或者這真的是你應該期待的感覺嗎——遵循那些建議卻困在無限的饑餓循環中?衛星出故障就會失去信號,全球定位系統也會離線,你就會迷失方向,原地打轉。
過去幾十年來,人們一直被建議從碳水中獲取身體所需的大部分熱量。誰能忘記那個標志性的食物金字塔呢?其中面包、意式面食、大米、麥片和其他淀粉谷物都位于金字塔底部。然而,僅僅兩代人之前,人們還以牛奶表面那層豐厚的奶油來判斷牛奶的質量,那時,肥胖、2型糖尿病和困擾當今人們的大多數其他健康問題還很少見。
在跑步機上漫無目的地跑步和模擬爬樓梯來運動,這些主意會讓我們的祖父母覺得好笑。這是自然的,如果你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是農民或體力勞動者,他們每天可以完成大量運動。體力活動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再自然不過的一部分。但如果你在照片中見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市區上班的人,就會發現在這些場景中也很少有超重或肥胖的人。所以僅僅幾十年前,即便在工作中需要久坐的人群也大多較為精瘦,2型糖尿病和其他代謝類疾病的發生率也較低。
那我們應當如何看待蹣跚學步的孩子的肥胖現象呢?我指的不是胖乎乎的嬰兒,他們本該是那樣。我指的是真正的幼兒和青少年肥胖——威脅健康的超重。有的兒童還被診斷為脂肪肝——過去這種病癥專屬成人,更確切地說,是專屬大量飲酒的成人。現在不飲酒的成人和兒童也可能罹患這種病。
這是怎么回事?如果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患有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肝或其他嚴重的健康問題,這完全是孩子的錯嗎?他們應當在子宮中就少吃多動嗎?我們不能只是說這些幼兒運動不足,而是要給出更有說服力的解釋。在這些問題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幼兒不應當計算熱量,你也不應當。
少吃,多動?
如果你多年來一直在為減重掙扎,那你一定對這四個字再熟悉不過了:少吃,多動。表面上,這個建議聽起來完全合乎邏輯。如果攝入的熱量少于身體所需,那就一定有其他來源的熱量填補這一缺口,對嗎?這個來源豈不是非存量體脂莫屬了。
這聽起來很合理。但很遺憾,實際并非如此。數學適合計算器和電腦,但不適合人體,熱量的概念也具有誤導性。熱量描述的是某種食物中存儲的能量,以及代謝這種食物所能獲得的能量,也就是通過分解食物為細胞提供的能量。問題在于,熱量是用一種叫作彈式熱量計的儀器計算的。你可以把這種儀器看作一個盒子,盒子內部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互動。當你把食物放進盒子,盒子就封閉了,里面的食物持續燃燒直至消耗殆盡,即被完全地分解。
這叫作封閉系統,很適合物理實驗。然而,人體不是一個封閉系統。如果有人試圖援引“少吃,多動”,并用熱力學定律向你解釋熱量的計算方式,那么他們對基本前提有所誤解:熱力學第一定律僅適用于封閉系統。
身體不是一個封閉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系統,因為你與環境之間存在互動。你會呼吸、出汗、排尿、排便、排氣,你會散失熱量、水分和二氧化碳等。這么一來,你就會發現熱量的概念其實并沒那么有用。
熱量這一概念的另一個缺陷與它的計量單位有關。想想“克”這個計量單位。卡路里計量熱量,而克計量重量,正如米和千米計量距離,而杯和升計量液體體積。100卡路里的油梨與100卡路里的蜂蜜含有的熱量相當,正如1000克磚與1000克羽毛的重量相當。但如果你要建造房屋,1000克磚與1000克羽毛就大不相同了。一個對你大有用處,另一個則完全是浪費空間。此一克就是彼一克,但那些重量由什么組成和你能用它們來做什么就大相徑庭了。
回到關于熱量的討論,不同種熱量的生化和激素效應完全不同。100卡路里的油梨和蜂蜜提供的熱量完全相同,但這并不重要。因為你的身體并不是圍繞熱量而是圍繞各種激素、酶以及代謝過程運轉的,這些代謝過程的反饋回路的復雜程度堪比國際空間站的建造藍圖。
現在我從一個更有趣的角度來研究熱量。即便了解到熱量的概念應用于人體時存在重大缺陷,我還是采用一個通用規則繼續論述,即每克脂肪能夠提供9卡路里,而每克碳水或蛋白質能夠提供4卡路里。那么1克脂肪為你提供的熱量約是1克碳水或蛋白質的兩倍。考慮到這一點,當你需要通過減少熱量攝入來減重時,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入,轉而用蛋白質和碳水填飽肚子似乎是合理的。在此背景下,增加蛋白質攝入比較困難,因為大多數天然蛋白質都伴隨著脂肪,比如牛排、豬排、雞腿或三文魚,除非你只吃金槍魚罐頭、去皮雞胸肉、蛋白和蛋白質奶昔。這些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常常脂肪含量也高,因此熱量也較高,碳水似乎是減少熱量攝入的較好選擇。如果你真想加足馬力減肥,低脂肪、高碳水飲食配合大量運動應當效果超群。遺憾的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如果你真想加足馬力減肥,
低脂肪、高碳水飲食配合大量運動應當
效果超群。遺憾的是,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少吃,多動”聽起來太符合邏輯了,因此超重人士將它奉為金科玉律。但這條建議忽視了基本的生物學原理,就像讓汽車用更少的油,跑更遠的路。這么做,在公路上行不通,在你的身體里同樣行不通。
如果減少油箱中的油量卻想行駛更遠的距離,最終油箱將空空如也,而你也會滯留在路上,哪兒也去不成。身體可聰明多了,它能夠代償熱量的缺口。如果你打算一邊不斷增加運動量,運動、運動、再運動,一邊不斷減少燃料供給(少吃,多動),你就會燃料耗盡并趴窩。為了保護你、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身體會減緩代謝,避免熱量耗盡。
你可能習慣性地認為要刻意通過體育運動“燃燒熱量”,比如散步、跑步、游泳、騎自行車、舉重等。但身體全天都在燃燒熱量,甚至在睡覺時也不停止。身體將制造的大部分熱量用于維持生命。這可能就是你聽說的基礎代謝率。細胞會將巨大熱量用于肉眼不可見的過程,而這些過程所消耗的熱量總和遠遠大于長時間劇烈運動的合理消耗。當你強迫身體進行運動,卻不提供足量的燃料,身體就會減緩消耗以避免燃料耗盡。一旦減少了代謝過程的熱量供給,代謝率就會下降。
這時,過去足以使你控制體重或減重的食物量就會變得冗余。依照熱量體系,你就得吃得更少才能減重。但很可惜,由于代謝率變低了,吃得更少也無法減重,你就認為需要多運動。這個惡性循環就這樣持續,直到身體和精神都垮掉,或你因受夠了挫折而放棄,然后你開始埋頭大嚼特嚼比薩。這就是“少吃,多動”的結果。
饑餓
以淀粉質碳水為基礎、脂肪含量較低的飲食,最大的問題并不在于熱量的概念存在缺陷。真正的問題是饑餓!無論你的目的是減重、改善血糖、降低血壓,還是解決其他問題,都不能堅持一種使你持續處于饑餓狀態的飲食方式。任何人都無法堅持。
長期堅持一種使你持續處于饑餓狀態的飲食方式,就像要求你無視呼吸的需求,需要吸入空氣的時候卻偏要抵抗。短時間內這種方法可能奏效——屏住呼吸只能堅持幾秒鐘,餓肚子也許能堅持幾周或幾個月——但最終生物學會勝出,你還是得呼吸或滿足食欲。你會一頭扎進薯片袋、餅干盒、糖霜桶或其他你假裝看不見的美食中。你只能短時間抵御基本的生理驅動。你知道嗎?本就沒必要去抵御。
問題不在于意志力或自律。你只能屏息幾秒鐘,有的人經過訓練能夠屏息幾分鐘之久,但再強大的意志力也無法使人在需要吸氣時不吸氣。當身體和大腦強烈渴望食物,再強的自律也不能阻止你吃東西。你可以抵抗饑餓,但最終每次都是生物學獲勝。不要為屈服于生理驅動而難過,那是幾百萬年前就注定的。
“少吃,多動”聽起來太符合邏輯了,
因此超重人士將它奉為金科玉律。
但這條建議忽視了基本的生物學原理。
就像讓汽車用更少的油,跑更遠的路。這么做,
在公路上行不通,在你的身體里
同樣行不通。”
如果不對抗而是順應生物學,使其為你所用呢?如果存在一種飲食方式使你不會總是饑腸轆轆呢?如果每頓飯、每次外出就餐和每個社交場合不再那么難熬呢?
這種飲食方式是存在的,改變生活飲食法會指出適合你的飲食方式。你將能夠與自己的生物本能和平相處,與它握手言和、共同努力,而不是每次都迎頭撞上去,搞得遍體鱗傷。你還有一種選擇:采用一種能夠控制饑餓感和食欲的飲食方式,這樣就不用與這些感覺對抗了。一旦對食物的渴望消失了,你就不必動用意志力來與其對抗了。改變生活飲食法會為你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