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新常態與中國勞動力市場效率
- 蒲艷萍
- 5字
- 2022-11-17 15:53:0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基本背景
勞動力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最能動的稀缺性要素資源,勞動者提供勞動既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源泉,也是勞動者獲取勞動收入、體面而有尊嚴地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提高勞動力市場效率、實現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成為經濟學追求的永恒主題。各國勞動力市場的實踐也證明,積極有效的勞動力市場能充分發揮市場信息功能,提高勞動力流動速度和勞動力市場匹配效率,降低市場搜尋成本,有效減少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由于體制、制度等原因,中國勞動力市場建設和發展相對滯后,不僅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制約因素,而且直接影響勞動就業這一關系民生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影響和諧勞動關系與和諧社會構建的進程。
世界經濟面臨“大調整”“大過渡”的時代背景與中國階段性因素的疊加,使中國經濟進入增速階段性回落的“新常態”時期。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減緩、結構優化、經濟增長方式從要素和資本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外部環境變化等多種因素的相互疊加,對中國勞動力需求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伴隨經濟轉型與人口轉型,中國傳統的二元勞動力市場結構逐步讓位于新古典的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結構,由此帶來勞動力市場工資形成機制、市場分割層次、工作搜尋方式、工作搜尋成本、崗位匹配模式、勞動力市場關系等的深刻變化。與此同時,構建由政府、工會、企業三方協調的積極有效的勞動力市場機制、建設和諧勞動關系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因此,客觀認識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減緩、結構優化、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外部環境變化、人口轉型等多因素共存疊加對勞動力市場需求與供給的影響,實證評估中國勞動力市場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勞動力市場效率問題,并通過相關制度創新、組織完善及政策選擇,構建積極有效的勞動力市場治理體系,提升勞動力市場效率,主動迎接經濟新常態給中國勞動力市場帶來的新挑戰,促進勞動力市場向新常態順利轉型,已成為經濟新常態下政府高度關注、學界積極呼吁的重要課題,成為經濟新常態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當務之急。
一 中國經濟邁入多態疊加的新常態
2014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闡述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三大特征: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方式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新階段。新常態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新常態意味著中國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不同的發展新階段、新時代。中國經濟增速減緩、結構優化、增長驅動力變化的經濟新常態,將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規模與需求結構產生深刻影響。
二 中國人口轉型不斷演進
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計劃生育政策嚴格實施及生育觀念轉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人口轉變過程,已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階段進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的人口發展階段,并具有較低的人口轉變乘數。[1]這一階段早期,由于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齡化速度,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不斷增長,經濟發展過程和人口紅利產生過程相吻合,通過勞動力要素的積累延緩資本報酬遞減的時間,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人口條件。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中國將由人口紅利階段轉變為人口負債階段。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以及人口絕對數量增長放緩、就學時間延長導致新加入勞動年齡人口的人群勞動參與率低、勞動年齡人口內部老齡化導致勞動參與率逐步下降等人口轉型,將對未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人口供給規模與供給結構、勞動力供給規模與供給結構產生深刻影響。
三 中國勞動力市場進入矛盾凸顯與頻發期
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勞動力數量與質量的結構性矛盾成為勞動力新常態的基本矛盾。勞動力數量矛盾主要體現在勞動力供給,尤其是青年勞動力供給開始下降,而經濟發展對青年勞動力的需求依然處于高位。人口轉型帶來的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是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的體現。勞動力數量矛盾的后果是勞動力成本上漲迅速。勞動力質量的結構性矛盾體現在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在產業結構、地區結構、企業結構、行業結構等方面難以匹配,集中表現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中國部分勞動者教育程度不高或缺乏專業技能,而大學生供給體系改革相對滯后,與市場多樣化的異質性需求相比,高等教育提供的畢業生同質性強,就業效率不高。勞動力供求信息不暢、搜尋—匹配機制不健全,使勞動力市場“有崗無人做”和“有人無崗位”現象并存。二是勞資雙方矛盾凸顯,勞動爭議頻發。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已形成比較完善的商品市場,但包括勞動力市場轉型和發育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還存在嚴重的市場化程度不高以及市場治理組織缺失等相關問題,勞動力市場處于改革相對滯后地位,勞資雙方矛盾凸顯,勞動爭議頻發。勞動力市場建設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勞動者權益保護的相關規定執行不力,一些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象比較嚴重,勞動爭議案件居高不下,嚴重影響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三是多層次勞動力市場分割嚴重。戶籍制度、人事制度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等制度體系仍制約著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中國勞動力市場城鄉分割、所有制分割以及地區分割嚴重,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勞動力工資扭曲等現象較為普遍。由此可能刺激一系列“尋租”行為及違規行為,增加社會交易成本,扭曲生產要素配置,阻礙勞動力市場效率的提高。當勞動力市場分割嚴重時,盡管就業需求存在,勞動者也可能因為難以獲得就業機會而退出勞動力市場,產生“沮喪工人”效應,抑制勞動有效供給的增加。
四 建立積極有效勞動力市場迫在眉睫
傳統二元經濟結構下,中國經濟增長會更多地創造“生產性”崗位以及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性”崗位,對知識和技術密集的“服務性”就業崗位拉動作用弱,勞動力的價格不取決于勞動力的邊際貢獻,而主要取決于農村中的生存工資水平,勞動力市場表現出更多的粗放型特征,缺乏議價機制、福利保障和有效的勞動力市場制度支撐。在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方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經濟新常態,以及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時代背景下,對低技能勞動力的需求減弱,對高技術人力、高教育水平勞動力的需求增加。人口轉型過程中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及人口絕對數量增長放緩、就學時間的延長而導致新加入勞動年齡人口的人群勞動參與率低、勞動年齡人口內部老齡化導致勞動參與率逐步下降,以及農村富余勞動力由無限供給轉向有限供給,都將使中國勞動力市場供求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此時,工會組織功能缺失、集體議價能力不足、人力資本保障機制相關法律制度缺失等,都可能造成勞動力市場運行摩擦增加,降低勞動力市場運行效率,使中國經濟發展缺乏動力來源。因此,建立符合中國勞動力市場現狀和政治社會制度安排的勞動力市場治理體系,構建積極有效的勞動力市場已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