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道教易學初探
- 章偉文
- 8字
- 2022-11-16 20:17:55
緒言 道教易學概述
第一節 道教易學確立的理與勢
一 何謂道教易學
顧名思義,所謂道教易學,或謂道教中的易學,或謂易學在道教中。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既相聯系,又相區別。道教中的易學,范圍比較廣泛,它既涉及《周易》經、傳及易學發展中出現的種種概念、哲學命題在道教教義思想中的運用,也包括《周易》的卦爻符號系統作為信仰的象征符號在道教中的運用等。易學在道教中,指的是作為經學的《周易》學在道教中的應用、發展的情況。從道教的經籍總集《道藏》來看,盡管如元代高道李道純作《三天易髓》,曾以《周易》中《乾》、《坤》兩卦的爻辭釋道教內丹修煉,且這種情況在《道藏》的其它經文也都一定程度的存在;《道藏》中也收有明李贄的《易因》,但此書《四庫提要》謂“每卦先列經文,次以己意總論卦象,又附錄諸儒之說于每卦之后,書止六十四卦。”[1]可以說《道藏》中基本沒有完整的、專門通過對《周易》經、傳的直接解釋來闡發道教的教義思想的經文。因此,我們所說的道教易學,主要指的是道教中的易學,即以《周易》的卦爻象、卦數及歷代易學中圍繞著《周易》經、傳本身及對其闡釋中出現的種種概念、命題來對道教的信仰尤其是教義思想進行解說的一種學術形式。道教易學主要指的是一種“易外別傳”,而不是指通過對《周易》經、傳的直接解釋來闡發道教的教義、信仰,不是指的“易學在道教中”,不是說在道教中存在一種純經學的易學表現形式,且這種經學的易學表現形式被用來闡釋道教的信仰和教義。
朱伯崑先生較早提出“道教易學”的概念,并將“道教易學”納入其易學哲學史研究的范圍。在《易學哲學史》上冊講“魏伯陽的月體納甲說”時,他提出:“《參同契》的易學,是為煉丹術服務的。但它創建了道教解易的系統,其在道教思想史和易學史上都起了很大的影響。”[2] “從易學史的角度看,此書以《周易》中陰陽說,特別是漢易中的卦氣說,解釋煉丹術,標志著漢易發展的另一傾向,成為后來道教易學的先驅。”[3]
朱先生之后,陳鼓應先生主編的《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一輯是一期關于“道教易”的專輯。[4]此書中的一些文章,如盧國龍先生的《道教易學論略》、《論唐五代道教的生機觀——〈參同契〉與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論》、《〈參同契〉與唐宋內丹道之流變》,余敦康先生的《論邵雍的物理之學與性命之學》、《論邵雍的先天之學與后天之學》,陳耀庭先生的《道教科儀和易理》,蕭漢明先生的《〈周易參同契〉的易學特征》,詹石窗先生的《〈悟真篇〉易學象數意蘊發秘》、《李道純的易學思想考論》,李遠國先生的《陳摶易學思想探微》,張善文先生的《〈道藏〉之易說初探》,張廣保先生的《雷思齊的河洛新說》,劉韶軍先生的《〈道藏〉〈續道藏〉〈藏外道書〉中易學著作提要》等,對何謂道教易學、不同時期道教易學的有關典籍作了探討,對一些重要人物,如陳摶、張伯端、俞琰、李道純、雷思齊等人的道教易學思想有所介紹。
此外,現代的一些專家及一些學術著作對“道教易學”的某個方面的內容都做了專題的研究。如對《周易參同契》,王明、陳國符、潘雨廷、孟乃昌、蕭漢明等先生都有深入研究。陳國符先生確定了《道藏》中有兩個注本是唐代的,潘雨廷先生對《參同契》的作者及成書年代有過詳考,孟乃昌先生對《參同契》的著錄和版本情況有過研究。蕭漢明、郭東升先生合著的《〈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參同契》文本自身做了系統的研究。在“易學”與“道教文化”的關系方面,詹石窗、連鎮標先生所著《易學與道教文化》一書,對易學與道教文化的關系作出了富有特色的探討。李申先生、張其成先生對于易圖學及其與道教的關系也作過重要研究。李申先生著有《話說太極圖》、《易圖考》等專著,張其成先生著《易圖探秘》一書。這都對道教易學的深入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對于道教易學,盧國龍先生的《道教易學論略》認為“很難對它作出一個準確無誤的界定,更難以一言以蔽之。”[5]但他還是給出了一個大體上的定義,他說:“大體上說,道教易學是援引《周易》義理以闡發其教理、信仰及修持方法的一種學術形式,可以劃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學術或理論性的,其二是信仰或文化傳媒方面的。”[6] “其信仰和文化傳媒方面,是以齋醮科儀及各種象征物或圖案,將《易》之思想觀念以信仰的方式傳介到民間。此雖為百姓日用而不知,沒有建設性的學理闡釋,但對于學術或理論性的探討,卻又是不可缺少的現實社會和文化背景。”[7] “在學術事項理論的層面,道教易學與儒家易學是站在不同的領域闡揚同一個經典傳統,既同源而異流,表現為兩個文化系統,又顯現出某種伴生關系,而且相互影響。”[8] “因為儒家、道教在文化上同源,天道觀又是相一致,并且同樣地將《周易》奉為神圣的經典……儒家所關注的,或者說儒家通過闡發易道而力圖解決的問題,主要在政治和倫理領域。而道教所關注的,主要在探索自然之理和完成其生命意識方面。”[9]盧先生對“道教易學”的這個定義,基本上反映出了“道教易學”這個學術概念的內涵與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