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現代人的心理困惑和自我療愈策略
- 李文博
- 25字
- 2022-09-26 14:42:04
第一章 心理認知: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在氣什么?
你為什么會生氣?你對自己的心理狀況了解多少?
《三國演義》里武鄉侯罵死王朗自然是小說的演繹,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因為與人爭執而情緒激動到生病乃至于殞命的卻并不罕見。
蘇格蘭人約翰·亨特是英國病理解剖學的奠基人,他是第一個成功進行動物器官移植的醫生,被視為當時最偉大的醫學工作者。然而這樣一個偉大的醫生,卻治不好自己的“病”。
亨特的病就是情緒失控,他的脾氣非常暴躁,常常處于情緒亢奮的狀態,久而久之,他患上了心臟病,冠狀動脈也有嚴重問題。對于自己這些問題,亨特并不是沒有意識,他就經常和周圍人開玩笑說:“誰要是想殺掉我,只要激怒我就行了。”
在日常生活中,他就有好幾次因為和妻子吵架而進了醫院。后來在一個學術研討會上,一位同行和他無意間的爭吵讓亨特瞬間血壓升高,導致冠狀動脈栓塞,最后搶救不及病逝在了去醫院的路上,一代醫學大師真的就這樣被氣死了。
想必大多數人沒有想過將情緒和生命這樣嚴肅的事情聯系在一起,但其實像亨特一樣因情緒問題而失去生命的情況并不少見。所以,情緒問題已經上升到讓我們不得不重視的程度。
其實不只是這種爭吵中的負面情緒問題,那些因為打麻將和牌而猝死,因中彩票而血壓上升被送進醫院的事情我們不也是屢見不鮮嗎?情緒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個瞬間,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乃至于生命。那么,什么是情緒呢?
我們很少直接說“情緒”這個詞,我們日常用得比較多的是“我心情不錯”“我感覺有點難過”……我們表達的是一種情緒,但我們用的“心情”“感覺”這類詞匯并不能和“情緒”畫上等號。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情緒包含著表層、核心和機制的內容。它通過面部表情、言語聲調、肢體動作等形體活動表達出來,因此也是我們識別他人情緒、情感的重要線索。
研究人員通過觀察嬰兒的面部表情,發現哭、微笑、大笑這三種不同的行為在嬰兒時期就可以表現出來,先天性眼盲的兒童表現這三種行為的形式和那些視力正常的兒童是一樣的。這也就說明,這些表情是先天的,不需要學習就會的。
另外,研究者還通過下面這個實驗排除了種族對表情的影響。他們對美國和日本5—12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研究,將每個嬰兒的手腕抓住并交叉疊放在腹部,然后將每個嬰兒的反應都拍攝下來。
結果發現,兩個不同種族的嬰兒在面對這種情況時,面部肌肉運動的方式是相同的,都是痛苦的表情。也就是說,有些情緒在全世界都是用同樣的形體活動來表達的。
我們用于表達情緒的方式中用的最多的還是語言,但如果情緒非常復雜,語言有時都很難將其準確地表達清楚,那我們會用肢體動作來進行輔助。有時我們會隨著音樂自然地擺動身體,我們這時的情緒會隨著音樂而變化,這種情緒可能很難用確切的語言說出來,于是我們的身體就代替語言,把感受表達出來了。
我們的語言有時會出于禮貌或者其他主客觀因素而撒謊,但我們的身體不會,一些下意識的情緒會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從身體里流露出來。
那么,情緒是怎樣與生命鏈接的呢?當情緒沖刺在我們的內心時,它往往會以某種非建設性的行為表達出來,表達的結果就是使人生病。
長期處于憤怒當中的人,往往容易患上三叉神經痛,這是有其內在機理的。三叉神經是腦神經的組成之一,人的情緒是需要通過腦神經傳遞的,而憤怒尤其是暴怒是對腦神經強烈的刺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腦神經紊亂。
我們做一個比喻:一條河流本來緩緩地流淌,即便偶爾有漲水也是緩慢的、可控制的,在這種情況下河床是不會遭到損壞的。然而,突然間遭遇到上游水庫開閘放水,瞬間不可控制的水量進入河道,那么河床就必然會被破壞。
憤怒就是一種短時間的強烈刺激,這種刺激讓腦神經瞬間進入亢奮狀態,這種狀況經常出現,就會導致包括三叉神經在內的腦神經壓力過大,因而讓人頭疼。腦神經還包括視神經等,因而我們常聽說被氣得“眼前一黑”,也是出于同樣的生理原因。
因此,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情緒產生之后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它需要主動或被動地釋放出去,或者主動以行為或語言的形式表達出去,或者被動釋放在我們的身體當中,從而給人造成種種負面的影響。
情緒便利貼
情緒是每個人都有的,是人正常的生命活動,它表現在人的言行舉止、表情動作上,影響人對他人他事的態度和方法,最終也會影響到人自己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