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通過空間來深刻洞察人的心理
本書對于心理方面的深刻理解是您在其他任何一位整理專家所著的書中都無法看到的。本書的作者深知空間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狀態,空間與人的心理緊密相連。空間,是指人居住的地方。作者認為,在這里“我”可以得到休息,“受傷的心靈”可以得到安撫,“我們”可以變得更加親近,“受傷的我們”可以相互安慰。她的這一觀點令人感到治愈。
作者從小就擁有整理天賦,長大后憑借非凡的整理能力成為空間整理師。她在為客戶整理房子,教會客戶如何進行整理的同時,也觀察到了他們的人生。在整理的過程中,客戶向她傾訴整理房子的困擾和生活的艱辛,她也會在整理后向客戶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希望和治愈。每次結束后都能看到客戶流下感動的淚水,這讓她深切體會到整理不僅僅是讓空間發生了物理變化,也可以改變他人的生活。
她還明白了人可以將生活的碎片,即愛情、離別、幸福、期待、希望、絕望、陪伴、孤獨、歡喜、痛苦、回憶等不斷積攢到自己的生活空間中。
過去無法整理,未來又讓人不安,因此既無法丟棄,也無法整理,結果就慢慢地積攢起來。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混亂的內心,誠如清空家里的垃圾一樣,如果能將無法整理的內心一點點整理好的話,何嘗不是一種能夠恢復心理健康的方法呢?
作者對人們的心理洞察是正確的。對于那些不太擅長整理的人來說,他們的心理狀態非常復雜。當然,這可以解釋是因為沒有時間、工作多,或是還沒有養成整理的習慣等。但如果把自己生活的空間搞到令人痛苦的地步,那么說明他們一定有更確切的心理原因。也許是因為過去的創傷和痛苦的回憶還沒有得到解決而層層堆積,或是對未來的恐懼正支配著現在的生活。作者在本書中介紹的囤積強迫癥、哀悼、渴求與他人建立關系等實例,都證明了這一點。
每次整理結束后客戶流下眼淚,與其說是因為自己家的環境變好了,不如說這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情感表達。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撫摸著這些物品,選出需要丟棄的部分,這就像是再次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因此這些淚水可能是為自己的過往而流的回憶之淚,也可能是終于清除了積攢已久的陳年舊物而流的痛快之淚。整理空間的過程,也是不斷地碰觸內心某個角落的過程,這與弗洛伊德(Freud)所說的無意識的世界很相似。
生活空間的改變會碰觸到內心深處的潛意識,作者的這一解讀正好與之相同。潛意識隱藏在人們精神的最深處,這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可以完全控制人有意識地進行思考和行動。其實,人們在生活中由于某些原因,被壓制的經驗或想法并沒有消失,而是陷入了潛意識之中,隨著生活繼續,它們又會逐漸顯現。我們長久生活的居住空間的變化動搖了被壓制的潛意識,因此這種變化有助于我們表達開心、歡喜、惋惜、思念等情感。
書中我本人最感興趣的內容是患有軀體化或憤怒癥候群的客戶通過改變生活空間而獲得安慰的相關介紹。截至目前,所有整理師出版的書中,雖然讀過將空間與囤積強迫癥、抑郁癥癥狀聯系起來進行解讀的內容,但還沒有看過與軀體化和憤怒癥候群等癥狀聯系起來進行深入解讀的書。軀體化是指身體上沒有任何疾病,只是因為心里不舒服而導致軀體疼痛。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DSM-4: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也記載了韓國人特有的“內心怨恨”的精神疾病——憤怒癥候群。雖然它給很多人帶來了痛苦,但它卻是非心理或精神醫學從業人員極少提到的一種疾病名稱。我認為作者連這一癥狀都沒有忽略,還進行了深入研究的原因是:盡管她不是心理專家,但她卻非常關注客戶們的心理狀態。正是因為作者認真對待工作的態度,使她探索到目前還處于貧瘠狀態的“空間整理與心理治愈”領域。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可以引導我們在未來進行更多有益的研究。
本書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活生生的實例,沒有什么能戰勝生活帶來的感動。我認為實例中所呈現出來的變化也會給《空間治愈》一書的讀者們帶來巨大的挑戰與快樂。眾多實例介紹中所呈現出的對于女性心理、男性心理、兒童以及青少年發育過程中所面臨的心理問題的理解,日后將會在該領域引發更加活躍的討論,而作者也將在其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樸祥希:韓國心理危機干預師、心理咨詢師,莎倫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