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油吧,大腦!
- 黃翔
- 2704字
- 2022-09-02 10:37:38
你如何成為你:大腦如何發育成長?
出生:大腦并不是一張白紙
我曾經認為,當嬰兒呱呱墜地的時候,大腦是懵懂無知的,需要從零開始獲取技能和知識。學習腦科學之后才知道,嬰兒出生時,其大腦并不是一張白紙,許多功能都已經準備就緒。
比如,嬰兒具備學習任何語言的能力。剛出生的寶寶就可以分辨出不同語言的差異(例如漢語和英語的差異,而這項能力成人并不具備),并且可以根據語言信號做出不同的估算,這些估算對所有語言都是適用的。但是在出生后的6—12個月里,嬰兒開始逐漸失去感知語言差異的能力。這就是學外語越早越好的理論基礎。
為什么嬰兒剛出生大腦就內置了許多功能?因為大腦的發育遠早于胎兒成形。
在嬰兒開始第一次呼吸之前,大腦已經誕生了8個多月。大腦在受孕后4周開始發育,只需要1周時間就可以形成前腦、中腦、后腦的基本結構。這一階段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孕育環境。在胎兒發育的最初幾周里,孕婦最好不要有很大的壓力,要保證良好的飲食,遠離香煙、酒精和其他有害物質。
在接下來的6個月里,大腦需要完成860多億個神經細胞和數億個輔助細胞的發育(每分鐘形成25萬個新的細胞,每秒鐘形成180萬個新的神經連接)。這是一項大工程,需要大量的物質和能量,比如葉酸和維生素B,如果攝入不足,就可能導致胎兒出生后的畸形(比如脊柱裂、無腦兒等)。
童年:每個父母和老師都是孩子大腦的雕塑師
嬰兒出生后,其大腦依然在飛速發育。兩歲寶寶的大腦神經連接的數量超過100萬億個,是成年人的兩倍。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非常神奇:如果某些功能不用的話,相關的神經連接就會被大腦全部修剪掉。
這就表明,學習技能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新增神經連接,而是加強連接。大腦采取的是用進廢退的辦法,會把沒用的連接全部刪除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的本質并不是在白紙上書寫內容,而更像是在粗坯上雕塑大腦,“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每個父母和老師都是孩子大腦的雕塑師。
孩子的大腦早已準備好,只不過現在像個暗箱,它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對什么敏感。父母要做的是通過啟蒙教育,向孩子的大腦投射一束光,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潛力。所以英語中的“啟蒙”是“enlighten”,意思就是“點亮”。
要想喚醒孩子的大腦,就要少灌輸知識,多提問題,誘導孩子主動去探索,因為兒童大腦中的神經連接只有在孩子主動學習時才會被點亮。須知,孩子的大腦并不是空瓶子,不要一直往里面灌東西,要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激發興趣,讓他們自己去開發自己的大腦。
大腦的確需要學習的刺激,才能夠更好地發育,但是過度刺激反而不利于大腦的發育。比如大大小小的早教及補習班,在“內卷”的時代,很多父母只是為了求安心才給孩子報名。其實只要有小伙伴一起玩,能接觸到外界,特別是自然界的刺激,孩子的大腦就可以正常發育,不需要揠苗助長。孩子的天職是做游戲,最好的老師和玩具就是他的玩伴。

學習可以重塑大腦中的神經連接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為什么小朋友都是大頭娃娃?因為人類身體發育的速度沒有跟上腦袋發育的速度。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發育策略,只有先長腦袋,才會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新的技能,去適應環境。至于身體上的不足,暫時沒有關系,因為有爸爸媽媽來關愛、幫助他們。相比其他物種,人類的幼崽是最需要照顧的,這都是為了給大腦發育創造機會。
兒童到6歲的時候,大腦重量已經可以達到成年人的95%。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理解自己的思維過程,也開始建立信任。他們的大腦繼續發育,繼續在他們的世界中形成和打破神經連接,直到他們進入青春期。
青春期:“大腦發生了什么,我為什么會‘中二’
?”
青春期的標簽是什么?沖動?中二?自私?魯莽?容易犯錯?為什么會這樣?
青少年時期是身體迅速成長的時期,而大腦的成長速度卻相對慢了下來。尤其是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它們最后發育,卻主管人類的決策、行為,以及抑制沖動。男性的這部分大腦要到28—30歲才能完全發育成熟,而女性25歲就長好了。所以說男人晚熟,特別是18歲以前容易沖動,中二居多。這也是“男人三十一枝花”的原因。因為男人在這個年齡隨著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成熟,多了一種迷人的成熟氣質,褪去了年輕時的青澀和沖動。
青少年時期的大腦擁有非常強的可塑性,青少年具有將自己大腦塑造成一臺高效處理器的能力,因而迅速長大成人。我們應當盡量利用這一特殊的時期,通過適當引導,讓青少年將身上的全部能量投入到學習和獲得新體驗中去——無論是埋頭苦讀,加強運動增強體質,還是通過學習藝術表達自己。但是青少年的決策回路仍在形成之中,他們稚嫩的大腦仍然需要加以保護。
成年:腦力如何維持
接下來的故事,你可能比較熟悉。我們的腦力在22—25歲時達到高峰,然后一路下跌。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會不斷出現。這是一種自然現象。
雖然精力會減退,但是成年人的大腦依然具有可塑性,終身都可以學習成長。關于這一點,下一節我會展開講。
老年:學習真的可以延長壽命
“活到老,學到老”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句充滿正能量的話,然而,現代科學研究的結果卻是因果倒置,只有“學到老”,才能“活到老”——大腦學習的行為能夠顯著延長人類的壽命。
研究表明,人們受教育程度越高,壽命越長。根據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人口研究所的數據,高中畢業后,每增加1年的學習時間,75歲以前死亡的概率就會減少16%。
受教育使人更有可能獲得更好的工作、更完善的醫療保障,也能讓人更清楚地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同時,持續的學習豐富了人的知識儲備,對維持大腦功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等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雖然阿爾茨海默病是具有物質基礎的疾病,不容易治好,但其表現就是人的認知能力不斷降低。
大腦是有認知儲備的,它對大腦的壽命至關重要。大腦里的認知儲備越多,你就有越多的儲備可以失去,就越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病癥。
神經學權威雜志《神經科學》(Neurology)發表文章稱,閱讀對大腦具有與運動同等的保健效果,能有效減緩衰老所引起的記憶力和大腦功能的減退,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沒有閱讀習慣的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概率,大約是有良好閱讀習慣者的2.5倍。
那么,怎樣閱讀效果更好呢?
第一,比起集中在一天的時間里閱讀,每天堅持30分鐘更有效。密集閱讀容易讓人困倦厭煩,每天學習一點點可以維持興趣,提升學習效率,也符合記憶的規律。
第二,固定閱讀時間,培養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在上班或者上學的地鐵上閱讀,也可以在睡前或者起床后安排固定的時間閱讀。每天堅持在固定的時間閱讀打卡,請朋友和家人監督自己。
第三,找到閱讀的榜樣,向優秀的人學習。把身邊的人發動起來和你一起閱讀;參加讀書會、新書發布會、讀書沙龍等活動,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向“學霸”們學習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日積月累,必然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