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油吧,大腦!
- 黃翔
- 2317字
- 2022-09-02 10:37:38
思考和學習:解鎖大腦運作的秘密
小時候,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思考和學習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心里住著個小人,他在幫我吸收知識、做出判斷?
當我對于某件事情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又覺得我心里住著兩個小人,一個讓我向東,一個讓我向西,最終其中一個小人在辯論中勝出,我做出了決定。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這些小人又是什么呢?直到我成為一名腦外科醫生,一名腦科學工作者,這些問題才得到解答。
“心想事成”正確嗎?
“心想事成”“心有靈犀”“專心致志”“問心無愧”這些古人流傳下來的成語讓我們一直有一種錯覺:心臟是產生意識的器官。
然而,作為一名腦外科醫生,我發現,當大腦發生變化(受傷或被切除)時,人的性格也會發生改變:有些腦損傷讓人抑郁;有些變化讓人狂躁或者懦弱;有些能讓人改變價值觀、宗教信仰和幽默感;有些腦損傷則讓人舉棋不定,產生妄想或者幻覺。如果腦損傷嚴重,患者甚至會直接失去意識,轉入昏迷。
比如,我有一位腦腫瘤患者,本來是一位教思想政治的嚴肅古板的大學老教授,最討厭的就是“低級趣味”,手術以后卻成為一個愛講葷段子,整天抱著手機看綜藝節目的“油膩男子”,還經常送老伴玫瑰花,大玩浪漫。我接觸到的很多案例都表明:精神世界和大腦不可分割,與心臟似乎毫無關聯。
為什么古人覺得思考和情緒是從心臟發出的呢?因為心臟是受神經系統支配最敏感的器官。人類日常生活的經驗是,心臟跳動的節律非常符合情緒的變化。比如看到喜歡的人,心臟跳動如小鹿亂撞;興奮緊張的時候,心臟跳得就特別快;放松的時候,心跳又會變得比較慢;非常憤怒的時候,心臟會特別難受甚至停跳。這些都容易讓人誤以為心臟就是和情緒以及思考密切相關的器官。
直到19世紀后半葉現代神經科學誕生,才明確了思考的真正器官是大腦,而且心臟也是受神經系統控制的。因為從根本上說,心臟是一個泵血器官,并沒有產生意識的物質基礎——數以億萬計的神經元。
神經元是一種神經細胞,也是大腦工作的基本單位。人和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大腦作為一個器官也不例外。
2019年,《細胞》(CELL)雜志發表論文,科學家詳細解剖了果蠅的大腦。雖然只有罌粟種子大小,但其復雜程度令人難以置信——具有10萬個神經元。而人的大腦約有3斤重,共有860多億個神經元——接近于整個銀河系恒星的數目,這還不包括大腦中用于支持、提供營養、輔助神經元細胞的神經膠質細胞,其復雜程度和果蠅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心里的小人是什么呢?是靈魂?是神明?都不是,是這群神經元的集體電化學活動。所有的體驗、思考、選擇、愛、創造都是大腦里的神經元電化學風暴的最終結果。
你是誰?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這取決于此刻你大腦里的神經元正在干什么。

神經元
是的,正如你在上圖中看到的,這就是神經元的樣子。任何大腦,包括動物的大腦,細分到細胞層面,都是類似的神經細胞。這是一種多角形的細胞,中間圓滾滾的細胞核承載著生命體的遺傳物質,細胞體的每個角都伸出長長的“觸手”,與其他神經元的觸手相連。專業上,這些觸手叫樹突或者軸突。觸手的連接稱為突觸。
為什么要有這么多的觸手和連接呢?因為大腦在本質上是一個信息處理工具。信息處理最重要的就是傳遞和交流。單個神經元并不會有任何作為。一般來說,連接越多,交流越活躍,大腦的功能就越強。
作為最復雜的信息處理器,人的大腦擁有860多億個神經元,而平均每個神經元擁有超過1.5萬個突觸,每時每刻,我們大腦里的數萬億個神經信號就像接力賽運動員一樣,在神經元組成的網絡上飛奔。
學習的本質
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這些吸收知識的小人又是什么?
學習的本質,并不是增加神經元細胞,而是增加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突觸。
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一個非常聰明的設計。因為如果學習本領會增加神經細胞,那么隨著知識的積累,大腦就會越來越大,每個人都會成為“大頭娃娃”,對生物體是一個非常大的累贅。大腦這種只增加“軟件”、不增加“硬件”的方法很好地適應了資源有限的環境。
如果我們對一項技能或知識完全陌生,神經元可能就沒有這方面的任何連接。當我們不斷重復技能或者知識的訓練,一個個神經元就開始手牽著手,慢慢地嘗試進行新的連接。訓練次數越多,重復得越頻繁,神經元的連接就越穩定,我們所掌握的本領就越牢固。
所以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外科醫生、鋼琴家、奧運健兒,各行各業的從業者莫不如是。如果想成為專家,必定要進行艱苦的訓練,付出汗水。
可是,這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就像軟件可以卸載一樣,如果一項已經掌握的技能長期不訓練,已經掌握的知識十幾年沒有再溫習或者使用過,那么大腦中穩定的神經連接就會慢慢減弱,直到完全消失。這個過程就叫作“忘記”。很顯然,我已經忘記20多年前高中老師教我的圓錐曲線和二次函數,雖然當時我的數學成績還不錯。
來看最后一個問題。
我們的日常生活由成千上萬個小決定組成。該不該吃這個奶油蛋糕?今天穿哪件衣服?去哪里?走哪條路?怎樣回應?
在我們選擇的時候,大腦中正在發生什么?
正如上文所述,神經元并不會單獨行動,無數個神經元組成了神經連接,無數的神經連接進一步組合形成了神經網絡。
有關人類決策的科學觀察發現,大腦是由若干互相抗衡的神經網絡組成的。每套網絡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判斷要不要吃奶油蛋糕的時候,有的網絡想要攝入糖分和脂肪;另一些網絡則從你保持身材的長遠角度考慮而投反對票;還有一些網絡甚至會建議你,如果明天去健身房,你就可以吃蛋糕。你的大腦就像一個神經元的議會,由互相競爭的政黨組成,爭奪著對國家的掌控權。
大腦中的沖突持續不斷,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們自己和自己爭吵,自己罵自己,自己騙自己。到底是誰在和誰說話呢?心里的小人又是什么呢?其實都是你,只不過是你的不同部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