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為什么越在意越容易失敗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瓦倫達家族以走鋼絲而聞名。數代瓦倫達家族的成員,都以行走在鋼絲上成就了自己的名氣,也獲得了世人的贊譽。其中,卡爾·瓦倫達是最厲害的那個,他被譽為“走鋼絲之王”。
早在卡爾·瓦倫達6歲時就踏上了走鋼絲表演之途,他創造了無數的紀錄。他走在纖細的鋼絲上,步伐輕盈,如履平地。1978年3月22日,瓦倫達收到了一個挑戰:走過設在兩棟十層高樓之間的鋼絲。這是一次難度相當高的表演,屆時會有很多美國知名媒體圍觀報道,更會進行全球直播,一旦成功,瓦倫達不但可以獲得巨額收益,而且會極大地提升其在美國的影響力,甚至揚名海外。
瓦倫達非常重視這次挑戰,甚至為了讓表演更刺激,他主動撤掉了保險繩索,要在無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走鋼絲。他對自己的技能相當自信,確信自己可以百分之百獲得成功,要知道,他從小到大從不曾出錯。
一切都是那么順利,但在臨上場前,瓦倫達開始患得患失,為此他不停地告訴自己:這次表演太重要,不能失敗,絕對不能失敗!帶著這樣的心態,瓦倫達的表演開始了。他相當輕松地走到了鋼絲中間,并表演了兩個難度不高的動作。然而,變故就發生在一瞬間,瓦倫達突然從37米的高空跌落,當場死亡。
事后,瓦倫達的太太說,自己對于這種結果早就想到了,因為瓦倫達在出場前一直在強調這次演出相當重要,絕不允許失敗。這種表現非同尋常。要知道,從前無論進行哪次演出,他都只專注于走好鋼絲,從不曾去設想演出一旦失敗導致的后果。
心理學家分析瓦倫達失手的原因,就在于他過于患得患失,過于看重結果,而不能讓自己保持平常心,無法專注于表演的過程。由于心中存在著過多的雜念,導致他無法正常發揮原有的技術和能力。從此,這種因患得患失而導致失敗的現象,就被稱為“瓦倫達效應”。
造成“瓦倫達效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與多德森發現,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人們越力求盡善盡美,越努力,結果往往越事與愿違。這究竟是為什么呢?于是他們合作針對人們的這一行為展開了研究,進而揭示了“瓦倫達效應”背后的心理學本質。
由于受到倫理的約束,他們無法用人類進行相關的實驗,于是選擇了老鼠作為研究對象。他們讓老鼠處于饑餓狀態,要在完成任務后才給予食物,同時記錄老鼠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反應。結果發現,隨著饑餓程度的不同,老鼠完成任務的表現曲線,由開始的增長,繼而下降,最后恰好構成一個倒“U”字形狀,即動機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在達到最優之后,更高的動機水平反而帶來績效的下降。
隨后,他們將這一發現先后在神經外科醫生、卡車司機和藝人等人類群體中進行印證。結果表現相同。由此,他們提出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 Law)。這一定律表明,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還發現,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繼耶克斯與多德森通過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的研究,提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后,奧地利心理學家雷蒙·阿隆(R.Aron)對“瓦倫達效應”反映的心理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運動心理學家約翰·艾略特(John Elliot)在他的《超越成功》一書中說:“沒有什么比它更能阻礙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專注,它就是過于擔心結果。”而雷蒙·阿隆則通過相關實驗結果,提出了目的顫抖理論,論證了這個心理學效應要反映的問題:目的性越強,越不容易成功。
目的顫抖,由于采用了為縫衣針穿線的實驗方式,因此又叫穿針心理。實驗中,心理學家請被試給小小的縫衣針穿線。結果發現,被試越是全神貫注地努力,線越不容易穿入。分析這一實驗結果,心理學家指出,當個體的動機性過強時,其所有的心思均專注于要達到的目的上,結果就會形成患得患失的心理,導致對未知結果莫名的恐懼,以至于不是讓目標成為前進的動力,反而成為前進的巨大牽累,羈絆著個體的手腳,導致個體無法專注于達成目標的過程,最終招致失敗。相反,當個體忘掉自己的動機時,就會進入最佳狀態,從而極易實現預期目標。
前仆后繼的研究者
“瓦倫達效應”提出后,針對這一心理效應,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學發現。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深入剖析了“瓦倫達效應”背后的心理本質。
耶克斯在智力測試和比較心理學領域相當著名。他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伊夫蘭附近的布雷迪維爾,成長于一個鄉間農場。艱苦的農村生活,磨煉了他的心志,也促使他離開了那里,產生了成為一名醫生的強烈動機。后來,在叔叔的資助下,耶克斯進入烏斯努斯學院學習。1897年畢業時,他面臨著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生物學研究生和到費城進行醫學培訓的兩難選擇。最終,他選擇了去哈佛大學攻讀生物學研究生。
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他對研究動物行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他推遲了進一步的醫學訓練,專門去心理學系學習比較心理學。1902年,耶克斯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從哈佛大學畢業后,他選擇留校擔任比較心理學講師和助理教授。在此期間,為了解決經濟困難,他不得不在拉德克利夫學院和波士頓精神病醫院兼職。繁忙和緊張的工作,也為他的心理學研究提供了實踐基礎。
正是在此期間,他發現了動機和效率問題,并遇到了他的朋友,也是合作者——未來行為主義者約翰·迪林厄姆·多德森。
多德森于1879年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艾倫縣,大學畢業后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后又進入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系攻讀博士,并成功獲得博士學位。當他與耶克斯相識后,共同的關注點和研究內容,將他們聯系起來。隨后,二人合作以老鼠為實驗對象,共同展開了對動機和習慣之間關系的研究。1907年,他在其專著《舞動的老鼠》中介紹這一研究成果。第二年,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了壓力和表現之間的一種經驗關系的研究結論。
后來,心理學家們將這一規律稱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或者“倒U形函數”。它指出,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任務的完成。意即當個體的動機強度處于中等水平時,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反而會對個體行為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
這一定律解釋了瓦倫達悲劇產生的原因,也提醒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克服“瓦倫達效應”的影響,保持良好的心態,方能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