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超越你的思維
數學天才與“龐加萊猜想”
這是一位天才的數學家,他過人的才華震驚了世界。這也是一位古怪的數學奇才,相比天才,更加令人難忘的卻是他傳奇的經歷和古怪的行為。他就是格里戈里·佩雷爾曼,一位淡然前行,卻收獲驚人成就的數學家。
1966年6月13日,佩雷爾曼出生于俄羅斯的列寧格勒(今圣彼得堡市)的一個猶太家庭。這是一個學術世家,他的父親雅科夫·佩雷爾曼是著名叢書《趣味物理》的編者,母親則是一位數學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佩雷爾曼和妹妹都愛上了數學,走上了數學研究之路,成為著名的數學家。而佩雷爾曼更是早早就表現出異于常人的數學天分。4歲時,當其他同齡人還在嬉戲打鬧時,他的全部注意力已經被數學這個神奇的領域所吸引,沉浸于數學世界之中。
或許是由于家庭的影響,當佩雷爾曼進入列寧格勒第239中學時,可以說他實質上已經是一位數學家了。他為人彬彬有禮,做事循規蹈矩,沉默寡言,仿佛一直處于思考之中。造就他這一特點的,除了家庭氛圍的影響,還由于他將數學當作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若想走進他的世界,首先就要明白他所談論的內容。而要做到這一點,實在太難了。這就決定了佩雷爾曼勢必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也決定了他必定極難交到朋友,甚至可以說交不到一個朋友。
1982年,16歲的佩雷爾曼在布達佩斯舉行的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以滿分獲得一枚金牌時,他表現得那樣淡然和無所謂;當他拒絕美國耶魯大學提供的一套住房和20萬美元的獎學金時,表現得干凈利落,讓相當多的人震驚于他的淡然,刷新了太多人關于名與利的看法。不過,這也同時開啟了他在數學之路上的成功之門。隨后,他進入列寧格勒國立大學數學和力學系學習,不但收獲全“優”的成績,而且獲得了列寧獎學金。大學畢業后,他進入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部的研究生班,跟隨數學家亞力山德羅夫院士進行數學研究,并在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后成為該研究所的一員。
1991年,伴隨著蘇聯的解體,佩雷爾曼的父母也分道揚鑣,佩雷爾曼和母親選擇留在俄羅斯,而他的父親和妹妹則選擇了離開。家庭的變故讓原本沉默的佩雷爾曼變得更加孤獨,也更加對世事淡然。
1991年,在世界頂級數學大師格羅莫夫的介紹下,佩雷爾曼參加了在美國東海岸舉辦的幾何節。在這次活動中,佩雷爾曼獲得了去美國紐約大學庫朗(Courant)數學研究所做博士后訪問學者的機會。三年后,年僅28歲的佩雷爾曼就在國際數學大會上做了分組報告。這種分組報告是數學界極具分量的報告,能在國際數學大會上受邀進行分組報告,絕對是數學家個人實力的證明。
1996年,佩雷爾曼憑著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就,獲得了歐洲數學學會頒發的青年數學家獎,這個獎項的頒發對象只是32歲以下的數學家,是歐洲頂級數學獎。然而,佩雷爾曼對這一獎項的回應是——拒絕領獎,而且放棄了一大筆獎金。這可是此獎項自設立以來絕無僅有的事情。
如此視名利如糞土,這位數學家究竟關注什么?數學研究。沒錯,這就是佩雷爾曼感興趣的東西。當其他人都忙著討論名與利的時候,這位天才的數學家正沉浸于“龐加萊猜想”——數學界的七大猜想之一——的鉆研之中。
顧名思義,“龐加萊猜想”是由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的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提出的。經過龐加萊的多次擴展,這一猜想的難度不斷升級,讓許多致力于破解它的數學界人士望“其”興嘆。1960年,數學家斯梅爾(S. Smale)以及后續的數學家都試圖證明這一猜想;1982年,美國數學家弗里德曼(M. Friedman)和英國數學家唐納森(S. K. Donaldson)也曾對其加以證明。然而,龐加萊猜想仍舊沒能被全部破解。后來,美國數學家漢密爾頓提出解決這一猜想的新工具——“瑞奇流”,并發現運用這一方法,產生了奇點——密度無窮大的點,要想破解“龐加萊猜想”就需要解決奇點問題。于是,研究又陷入了困境。
就在這時,佩雷爾曼也將目光投注到了這里。實際上,早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期間,佩雷爾曼就對“龐加萊猜想”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還曾去聽過漢密爾頓的講座,當面向他請教。然而收效甚微,于是佩雷爾曼就順著自己的思路開始了探究。為了完成這項研究,他在結束訪學回到俄羅斯后,干脆消失于人群中,靠著母親微薄的收入,專注研究,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2002年,佩雷爾曼將自己針對“龐加萊猜想”所寫的3篇論文貼到了網上,并用電子郵件的形式通知數學界的一部分人,請他們幫助驗證其合理性。兩年后,佩雷爾曼受邀前往美國,對其研究結果進行講解。但不同于眾多成功者的高調出行,他的出行甚至可以說是悄無聲息,因為他拒絕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而且也不曾正式宣布自己證明了“龐加萊猜想”。有人甚至不乏惡意地揣測,他是為了美國麻省克雷數學研究所專門為此設立的100萬美元的獎金而來,面對世人的紛擾,他沉默以對,卻在回到俄羅斯后丟下一句“我無須什么來證明我的成就”,然后辭去了工作,辭職后,他斷絕和同行的一切來往,告別了塵世喧囂,隱居到圣彼得堡的鄉下。
佩雷爾曼消失以后,眾多數學家們開始對他的論文進行逐行解讀。最終,3個核心團隊付出了3年的時間,在完成對佩雷爾曼最初的3篇論文的數百頁的標注解析版后,于2006年宣布,佩雷爾曼破解了“龐加萊猜想”。當年,國際數學聯盟決定將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頒給佩雷爾曼。可是面對如此巨大的榮譽,佩雷爾曼仍舊淡然處之。在圣彼得堡的家中,不修邊幅的佩雷爾曼以禮貌的態度接待了世界數學家聯盟主席約翰·博爾爵士,卻拒絕出席大會,也拒絕了該獎項的7000美元的獎金。
難道佩雷爾曼生活優越到了如此地步?其實不然。在佩雷爾曼看來,與其去接受什么獎金,被媒體轟炸,不如吃著粗簡的食物,做自己喜歡的數學研究工作。結果當年的國際數學大會上,頒獎的西班牙國王只能為一張模糊的照片發獎。
無奈之下,為證明“龐加萊猜想”提供100萬美元獎金的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不得不安排專人,不遠萬里,幾番尋找,最終將領獎通知送達佩雷爾曼的家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佩雷爾曼竟然為了拒絕,搬家離開了。
搬家后的佩雷爾曼去了哪里呢?據說,他搬到了一個棚舍里,這里與一個貧民窟相鄰。盡管佩雷爾曼一心追求歸隱,無奈盛名在外,還是不斷有人慕名前來。就在佩雷爾曼因為平靜的生活被打擾而不勝其煩時,貧民窟的流浪漢卻嫉妒極了。在他們眼里,佩雷爾曼并不比自己高貴,同樣邋里邋遢,最多算是一個文明些的乞丐,為什么會獲得那么多人的追捧呢?最后,他們在某天夜晚來向佩雷爾曼討教“秘籍”。
佩雷爾曼在弄清楚他們的目的后,笑著指指天上的月亮,對這些人說,他會將秘訣告訴那個能追到月亮的人。當氣喘吁吁、一無所獲的流浪漢們回到佩雷爾曼面前時,佩雷爾曼笑著告訴他們,其實答案就在眼前。他讓這些人慢慢向前走,結果這些人發現月亮就偷偷地跟在自己的身后。
看到這些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佩雷爾曼告訴他們,世界上的好多事都是如此,你越求之心切,越患得患失,反而越得不到它。而當你心無旁騖地趕自己的路時,它卻會緊緊地追隨著你。
實際上,佩雷爾曼道出了成功的重要前提:平和的心態。這不但是他破解“龐加萊猜想”的重要原因,也是他能在數學上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原因。佩雷爾曼的這句話恰好證明了“瓦倫達效應”:與其患得患失招致失敗,不如將結果交給未來,一步一步向前,做好當下的事情。
“華爾街股神”與億元帝國
沃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憑借從100美元起家到獲利470億美元財富的投資神話,成為股民們心目中神一樣的存在,被喻為“當代最偉大的投資者”“華爾街股神”。為了能與他共進一餐,取得“真經”,有的人不惜豪擲巨資。那么,巴菲特緣何能獲得如此高的成就呢?讓我們從巴菲特的經歷來看一看。
1930年,巴菲特出生于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是父母的獨子。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出數學上的天分。11歲時,他就購買了人生的第一支股票——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三股廣受歡迎的城市服務股票,最后以每股40美元的價格拋出,賺到了5美元,由此被譽為少年天才。此后,他開始關注股票市場的變化,計算以有利的平均價格買進或以高于平均的價格賣出股票,并且,他已經意識到,他對股票市場的估計要比其他人敏銳得多。
16歲時,巴菲特就揚言自己要在30歲前成為百萬富翁。17歲時,巴菲特從伍德羅·威爾遜高中畢業。盡管此時他對股票市場的研究還處在“繪制股市行情圖”的階段,但他已經積聚了一筆大約6000美元的財富。接著,他召集親朋好友,投資10.5萬美元成立了巴菲特有限公司,開始專門進行股票投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將投資的公司擴展為五家,年底時,資產達到50萬美元。34歲時,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實現了“百萬富翁”的夢想。37歲時,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6500萬美元。38歲時,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04億美元,其中屬于他個人的資產有2500萬美元。從81歲到83歲,巴菲特的凈資產由500億美元發展到608億美元,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單上位居第三。
分析上面的數字,我們發現,巴菲特似乎一直在贏利,從不曾遇到敗績。的確如此嗎?據巴菲特本人披露,2008年的時候,由于他未能預計到國際能源價格在2008年下半年時急劇下降,以至于他在油價接近歷史最高位時,增持了美國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的股票,這導致他管理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凈收入下滑62%,賬面損失達到9.6%,賬面價值損失115億美元,出現狀況最差的一年。此外,他還說自己曾出資2.44億美元購買了兩家愛爾蘭銀行的股票,結果2008年年底股價狂跌89%,導致的結果是“我的投資組合原本想實現一個‘便宜的買賣’,但形勢的演變超出想象。當市場需要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決策迅速采取行動的時候,我還在啃自己的拇指”。
這兩件股市受損事件,表明“股神”也是人,也會存在判斷失誤,招致巨額損失的時候。然而,“股神”卻能在遭受巨大損失之后,重整旗鼓,再創輝煌。這要得益于他過人的心理素質,以及對待成敗得失的良好心態。
2017年1月28日,沃倫·巴菲特與比爾·蓋茨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一次面談。在這次面談中,提到了對失敗的看法。巴菲特將自己學生時代被哈佛大學拒絕,看作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別擔心,更別因此患得患失。就這樣向前走,失敗終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忘卻。向前走!”這恰好道出了他能于挫折與失敗中獲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世事瞬息萬變。須知,在完成一件事的任何一個環節,均存在出錯的可能性,均可能導致出人意料的損失。因此,任何人都不能保證自己一生不會遭遇挫折和失敗。而成功者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們對待成敗得失的態度。
心理學家采用20輪拋硬幣的方式,研究成功者的共同特質。參與實驗的被試,贏的人會獲得2.5美元,輸的人只需賠1美元。實驗初期,參加者的水準都差不多,不存在哪個人有特別的優勢。等實驗進行到第10輪,有的人在決策上表現得越來越保守,決策錯誤的概率大幅度上升。事后分析導致這些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他們開始過多地關注結果,不能讓自己始終專注一致。相反,那些始終保持一貫水準的人,則是由于他們專注于實驗過程,根本不曾擔心和憂慮自己會成為最后的輸家。
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做事時越注重結果和得失,就越難以發揮其高水平操作,于是就越可能招致失敗。巴菲特的成功就在于,他關注的是事情的經過,而不是結果。于是在專注的過程中,能讓自己全力以赴,進而避免精力分散引發的不良后果。
想要成功就必須付出代價,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永遠不失敗的投資者,正是由于巴菲特能將眼光放得更長遠,認為投資不需要太多的智慧,更需要“一種穩定的情緒和態度”,因此,在投資過程中,他能夠冷靜分析,果斷做出或持有或拋售的決策,進而增加了自己的成功概率。這種正確的成敗得失觀,讓他能包容自己犯錯的機會,而經歷過的失敗,又讓他得到了更好的鍛煉,為其以后的成功做好思想準備。
巴菲特的這種心態,讓他將工作當作了一種樂趣和幸福。2008年,78歲的巴菲特在與大學生對談時,聲稱“我享受我做的事情,我每天都跳著踢踏舞去工作”。這種對待成敗得失的態度,造就了他獨特的氣質,也向世人驗證了“瓦倫達效應”的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