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負責歷史課:刷新三觀的懸案八卦
- 陳深名 王志艷
- 2000字
- 2022-08-16 19:54:43
項羽不肯過江之謎
西元前兩百一十年,秦始皇巡游經過會稽時,一個氣宇非凡的年輕人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他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眾人皆驚,這個人就是后來的楚霸王項羽。
項羽有雄心壯志,同時又精通兵法、豪氣蓋世,這樣的亂世梟雄,欲成霸業,應屆不難!嘆只嘆他為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最終窮途末路,自刎烏江岸。“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詞人李清照贊項羽是人杰,又哀其不能忍一時之辱渡江東,東山再起,因此說項不能算鬼雄。但是,項羽為何不渡烏江呢?兩千多年來,人們對這個謎一直爭執不休。
項羽是秦末時農民起義軍的重要領袖,名籍,字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精通兵法,能征善戰,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可見其勇謀均優,可謂不可多得的人杰。對于他的失敗和不肯渡過江東的原因,大致有這樣幾種推測。
過于一意孤行
這種推測認為,項羽太重情義,無法識別劉邦的用心,同時也剛愎自用,聽不得忠臣良言相勸,一意孤行。項羽和劉邦原本是磕頭兄弟,因奪天下反目。其實項羽有多次機會除去劉邦,卻總是顧念兄弟情份,狠不下心。后來,項羽聽身邊謀臣之言捉來劉邦之父,以此要脅劉邦就范,然而劉邦知其重情重義此一軟肋,不僅不肯就范,居然還恬不知恥地說:“你我乃兄弟,我之父乃你之父,你若殺他,我也要‘分一杯羹’。”于是,項羽怕背上這“殺父”惡名,不得不放棄這一滅掉劉邦的大好時機。
至愛虞姬
這種推測認為,項羽不過江東,是因為他的至愛虞姬已死,心死情滅,什么追求也沒有了,殺出重圍只是死前一搏,別無他念。
不過這樣的推測頗受爭議。《史記》上說:“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這段話一方面說出當時的形勢不可逆轉,一方面說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才自刎。
也就是說,項羽即便過江,敗局已定,所以他才選擇了不渡烏江。
無顏見江東父老
當時項羽帶著二十八個人到烏江時,烏江亭長說:“我知項王今要路此,特泛舟在此等候,項王只要過了此江即是江東,可再稱王。”然而項王卻說:“當年江東八千子弟與我爭戰,今無一人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我、王我,我又何以目視之,縱彼不言,吾獨不有愧于心。”后來,將千里馬送于亭長告別。
然后,項羽和二十八個人沖入漢兵營,斬殺百人,人見畏之,皆不敢上,項王發現領兵來的將領竟是自己的好友,項王謂之:“聽說漢王以千金、萬戶侯以購我人頭,既然你我好友,我就把這個好處給你吧。”話畢就自刎了,眾士兵沖上搶項王尸首,最終為五人分得,皆因此而封侯。
形勢使然
這種推測認為,項羽渡不渡江都一樣。項羽自從固陵戰敗之后,就連連敗退,退到垓下。垓下突圍時往東南逃,一直逃到烏江邊緣。由此可知,他早已經有了退守江東的想法,所以才一路逃奔至此。若說項羽因為失敗,使得帶領的江東八千子弟葬送了性命,因而愧對江東父老的話,垓下被圍時,“虞姬死而子弟散”,他也應因羞愧而自殺。項羽在渡淮之后,從騎僅僅只有百余人,到陰陵時又迷了路,向一農夫打聽,結果又被騙,最后身陷大澤,被漢軍追上,無法自救才自刎。
種種推測不一而同,但項羽為何不渡烏江,兩千多年來尚無定論。
相關連結——虞姬
據《史記》和《資治通鑒》記載,項梁殺人后為了避禍,攜項羽從下相跑到了吳中,也就是今天的蘇州。虞氏當時是會稽郡吳中的名門望族。項梁叔侄就在此地結交了江東子弟。虞姬,是吳中的虞氏美女,應為名門望族之女,因為仰慕項羽的英名,便嫁給項羽,伴其左右。
一種傳說認為,虞姬出生文化悠久、風景秀麗的江南名城——紹興,具體出生地是今紹興縣漓渚鎮美女山腳下的塔石村,風光秀麗的美女山也是因此地出此奇女子而命名的。美女山比鄰書法圣地蘭亭、西施故里紹興諸暨,此地出美女不足為奇。
還有傳說認為,虞姬是今沭陽縣顏集鎮人,因為該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臺、項宅等因歷史而得名的古跡。
不論如何,虞姬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經常隨項羽出征。楚漢之爭的后期,項羽趨于敗局,西元前二〇二年被漢軍圍困在垓下,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絕,半夜聽見四面傳來楚地歌聲,悲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飲酒后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悲壯蒼涼,情思繾綣動人,這就是有名的《垓下歌》。
當下,這位曾經叱咤風云的豪杰,也發出了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哀嘆。而身旁的虞姬則無比愴然,拔劍起舞,并自歌和項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遂自刎,以斷項羽后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的斗志,希望項羽能勝利突圍。后來,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的大義凜然又忠于自己的愛情,至今令人們傳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