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國事
英國人馬戛爾尼準確預言:“中華帝國是一艘陳舊而又古怪的一流戰艦……它可能不會立即沉沒,它可能會像殘舸一樣漂流旬日,然后在海岸上粉身碎骨,但卻無法在其破舊的基礎上重建起來”。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開始主持虎門銷煙:他派人在廣州東南虎門珠江口的高處,挖開了兩口大池,長寬都在十五丈,灌入海水,撒進食鹽,把收繳來的二百余斤鴉片切碎拋入,再投入生石灰,利用生石灰和鹽的化學反應銷毀鴉片。經過燒煮的鴉片,被腐蝕分解成渣滓,隨著潮水被沖入大海。一連二十余日,所有的鴉片全部被當眾銷毀。
林則徐虎門銷煙,英人不服,與清朝在廣東開戰,不勝而北擊福建,又敗,再北擊渤海灣天津。渤海灣是清朝內海,完全可以水陸夾擊痛殲英軍,而道光帝吝惜銀兩,不愿再與英軍開戰,致使英軍得地得款。大清賠列強的銀兩越多,人家來打大清的軍隊也越多。英法德日美俄,個個狼吞虎咽。幾十年后,清朝就亡了。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侵略者發動了可恥的鴉片戰爭。道光帝懾于英艦的威脅,對內親信主和派的讒言,改變了抗英態度,決定懲治林則徐。9月17日,道光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林則徐雖然身處不利的境地,但仍然堅持抗英斗爭。他還上書給道光帝,闡述了抗英的必要性。同時還建議朝廷制造堅實精致的船炮,堅決抵抗侵略者。他言辭懇切地指出:“即以船炮而言,本為海防必需之物,雖一時難以猝辦,而為長久計,亦不能不先事籌維……若前此以關稅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則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行棘手?”昏庸的道光帝竟把這些卓越見解斥責為“無理,可惡!”10月3日,以“誤國誤民,辦理不善”的莫須有罪名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英軍進攻廣州途中,焚燒房屋,奸污婦女,搶奪耕牛,挖掘墳墓,激起了當地鄉民的強烈憤慨,三元里人民奮起反抗,給入侵的英軍以迎頭痛擊。
道光帝派人審問英俘,所提問題是:“該國地方周圍幾許?”“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與俄羅斯是否接壤?”
《南京條約》簽訂后,道光很難受。清史記載:“上退朝后,伏首于便殿階上,一日夜未嘗暫息,侍者但聞太息聲,漏下五鼓,上乎頓足長嘆?!?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美國緊隨英國之后,在1844年強迫中國訂立中美《望廈條約》,使美國殖民者取得與英國殖民者同樣的特權。
道光病重時,將奕詝、奕訢一起召到榻前,以便決定究竟由誰來繼承皇位。兩位王子事先都向各自的師傅討教對策。奕訢的師傅旬秉恬教奕訢說:“上如有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奕詝的師傅杜受田則很會揣摩皇帝的心理,他獻計道:“阿哥如條陳政,知識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奕詝如法炮制,道光果然大悅,說皇四子仁孝,于是把奕詝定為皇太子。
1849年,道光病逝,奕詝即皇帝位,改次年為咸豐元年,并加封奕訢為恭親王。他之所以在奕訢的親王爵上加一個“恭”字,目的顯然是希望這位很受父皇喜歡的弟弟,對自己也能恭謹服從。當然,咸豐對奕訢還是另眼看待的,1852年,恭親王分府時,就把當時京城內最好的一座宅第賜給了他。
廣東的洪秀全、馮云山等人,創立“拜上帝會”,組織起義力量,于道光三十年(1851)十二月十日,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反清起義,建立“太平天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咸豐十年(1860)八月二十二日,英法聯軍焚搶了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據英國《泰晤士報》稱:“據估計,被掠奪和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英鎊。在場的每個軍人都掠奪很多,在進入皇宮的宮殿后,誰也不知道該拿什么。為了拿金子,而把銀子丟了;為了拿鑲有珠玉的飾品和寶石,又把金子丟了;無價的瓷器和琺瑯器,因為太大不能運走,竟被打碎……”
咸豐十年冬,英、美租界先后劃定,英租界占地四百八十九畝,美租界占地一百三十一畝。次年五月劃定的法租界后來居上,占地達四百九十三畝光緒二十一年,德國借口干涉日本交還遼東半島“有功”,開辟了占地一千余畝的租界。光緒二十四年,日本又距《馬關條約》強占了一千六百余畝的租界。
1860年10月18日,接到命令的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點燃了罪惡之火。一個曾參與英軍罪惡活動的牧師在追憶中寫道:“焚燒的命令發布后,不久就看見了重重的煙霧由樹林里蜿蜒曲折升騰起來。頃刻間,幾十處地方都冒出了一縷縷的濃煙密霧。不久,這縷縷的煙,聚成一團團的煙,又集合成彌天烏黑的一大團,萬萬千千的火焰向外爆發出來,煙青云黑,遮天蔽日。”
洋務運動前后持續30多年,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同治末年以前,主要是在“求強”的口號下集中興辦軍事工業;其后重心轉向“求富”,著力于民用企業的興建。
洋務派興建軍事工業,以咸豐十一年(1861)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為起點,其后有同治四年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南京所辦的江南制造總局和金陵機器局,同治五年,左宗棠創建的福州船證據,同治六年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以及光緒十五年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槍炮廠等。由于遇到資金來源原材料供應及交通運輸等困難,洋務派轉而興辦民用企業,以同治十一年(1872),李鴻章在上海創立輪船招商局為發端,其后還有李鴻章于光緒四年、光緒五年相繼開辦的開平礦物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和天津電報總局,以及光緒十六年(1890)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等。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以后,逃亡承德避暑山莊的咸豐皇帝因又驚又氣,憂患不已,于1861年8月病死。
咸豐死后,年僅6歲的皇子載淳即位,上層統治者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權力角逐。以載垣、端華、肅順為代表的8位顧命大臣,堅決反對太后垂簾聽政,雙方劍拔弩張,氣氛極度緊張。當時醇郡王奕譞在熱河,由于和小皇帝有著特殊的親屬關系,使得他果斷地站在太后一邊,并積極采取行動。他與在京師的恭親王奕訢聯絡,在熱河與北京之間,悄悄地進行著周密的政變籌劃。其后,他親自帶兵在半壁店拿下了肅順,把他解京棄市。關于奕譞的這段經歷,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有生動的回憶:我很小的時候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王府里演戲,演到“鍘美案”最后一場,年幼的六叔載洵看見陳士美被包龍圖鍘得鮮血淋漓,嚇得坐地大哭,我祖父立即聲色俱厲地當眾喝道:“太不像話!想我二十一歲時就親手拿肅順,像你這樣,將來還能擔當起國家大事嗎?”
1861年11月2日,咸豐帝尸骨未寒,慈禧便聯手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次日即在密云抓住頭號政敵肅順。肅順非殺不可,但用什么罪名殺,頗費周章;高層們密商三日,想出這么幾條:一,矯傳遺詔,自封顧命大臣——這條已被史料證偽;二,擅坐御座——這條無法證實,也不可證偽;三,“于傳取應用物件,抗違不遵”——這是唯一一條可以落實的罪名。
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后,這對堅持洋務運動的奕訢來說刺激很大。他總結過去:自自強新政以來,雖“人人有自強之心,亦人人為自強之言,而迄今仍并無自強之實?!彼麘n患未來:“以一小國之不馴,而備御已苦無策,西洋各國之觀變而動,患之瀕見而未見者也,倘遇一朝之猝發,而弭救更何所憑。”為此,他呼吁全國應“上下一心,內外一心,局中局外一心,自始至終,堅苦貞定,且歷之永久一心,人人皆洞悉底蘊,力事講求,為實在可以自立之計,為實在能御外患之計,庶幾自強有實,而外侮潛消。”
中法戰爭爆發,奕訢對慈禧太后說:“法人吞越,顯背公法,專尚詐謀。朝廷不得已而用兵,非徒保護屬邦,實以遏絕外侮。此舉成敗利鈍,關系非輕?!嫉任┯斜袕R算,殫竭血誠冀伐狡謀而維全局?!?
1865年,在慈禧的暗中支持下,忽有翰林院編修蔡壽祺上疏參劾恭親王奕訢。慈禧召集查辦,隨即以同治皇帝名義下詔:朕奉兩宮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據蔡壽祺奏,恭親王辦事徇情、貪墨、驕盈、攬權,多招物議,似此劣情,何以能辦公事?查辦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究屬曖昧,難以懸揣!恭親王議政之初,尚屬謹慎,迨后妄自尊大,諸多狂傲,倚仗爵高權重,目無君上,視朕沖齡,諸多挾制,往往暗使離間,不可細問;每日召見,趾高氣揚,言語之間諸多取巧妄陳,若不及早宣示,朕親政之時,何以用人行政?凡此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正是朕寬大之恩!恭親王著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使,不準干預公事,以示朕曲為保全之至意。
1865年(同治四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他駐營徐州,先后采取重點設防、憑河筑墻、查辦民圩的方略,企圖在黃河、淮河之間,運河以西,沙河、賈魯河以東的區域殲滅捻軍。因師久無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鴻章接替,命其回兩江總督本任。1867年,調任直隸總督。1870年6月,天津發生教案,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9月,仍還任兩江總督。
1873年,同治帝下旨重修圓明園。第二年,工程全面鋪開,內外重臣普遍認為這是勞民傷財之舉,恭親王奕訢也屢屢諫阻重修圓明園。同治帝大怒,以奕訢“召對失儀”、“無人臣禮”為由,下旨降奕訢為郡王,并撤去一切職務。翌日,慈禧出面,“加恩賞還”奕訢親王世襲罔替。此后,奕訢對慈禧更加俯首帖耳。
1876年(光緒二年)6月,朝廷決定為兩宮皇太后冊封徽號。按慣例,冊封大典由大學士捧上冊寶。此次,兩位太后同時冊封,用人必然要比以往多,于是禮部上奏,要求派大學士16名。這一奏折鬧出了笑話。大學士為輔臣首列,是正一品官。其地位崇高,因而朝廷授受歷來審慎。按例大學士只有4名,加上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合計是6人。禮部是掌管禮儀的衙門,奏折中憑空多出了10名大學士,此等疏忽,尤為不該。當時翁同龢為光緒帝的老師,在日記上寫了三個字:“可笑也?!?
光緒皇帝載湉4歲即位,此時朝政大權被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光緒18歲時,慈禧為他籌辦婚事。選后活動在太和殿進行,經過多次篩選的5名秀女依次排列:第一位是葉赫那拉氏——慈禧胞弟桂祥之女,其次是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最后是禮部左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按照規定,選中妃子授予荷包,選中皇后則授予如意。慈禧將如意遞給光緒,假意讓他自己挑選皇后。光緒感到有些為難,不敢擅自做主,慈禧卻仍故作姿態,堅持讓他自己選定。光緒這才慢慢走到德馨的長女面前,正要把如意遞到她的手里,這時慈禧卻大叫一聲:“皇上!”并暗示他將如意交給站在第一位的秀女。光緒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到桂祥之女面前,把如意授給了她。慈禧看到光緒中意的是德馨的女兒,想到她們一旦被選為妃嬪,也會有奪寵之憂,便不容光緒再選,匆匆命公主把兩對荷包交給了長敘的兩個女兒。
1888年12月15日深夜,紫禁城內貞度門失火。東鄰的昭德門、太和門及附近的皮庫、氈庫、茶庫等倉庫化為灰燼。大火燒起來后,王公大臣及各部尚書、侍郎、各旗副都統、各衙門司員警衛兵等7000余人,用了兩天時間,才將其撲滅?;馂倪^后,光緒帝接連頒布圣諭,獎勵救火者。得到獎賞的貴族、官員有156人。其他兵丁、雜役等各賞銀2兩,受傷者賞銀10兩。十余處水會賞銀萬兩。肇事者則處死、降級或罰俸不等。翌年正月,光緒帝大婚,此時距離大火發生日僅40余天?;槠谠诩矗粺龤У慕ㄖo法立即修復,于是搭了幾座與原建筑同樣的彩棚,作應急之用。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與外國的交往日益增多,但清朝沒有國旗,而只有象征皇權的黃龍旗。1889年5月,一個叫張蔭桓的大臣要出使國外,請求朝廷定長方形黃色龍旗為國旗,于是,龍旗就成為了清朝的國旗。
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德宗(載湉)皇帝舉行大婚盛典,各國國家元首和駐北京使節紛紛致賀。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送來的賀禮是一座供玩賞的自鳴時辰鐘,鐘上用漢字鐫刻著一幅賀聯:“日月同明,報十二時吉祥如意;天地合德,慶億萬年富貴壽康?!辟R者無心,受者有意。慈禧一見“日月同明”的鐫字后,立馬臉就拉長了。當即指示大太監李蓮英將英國時辰鐘搬出大殿,匿跡避忌。德宗皇帝知道后,覺得英國女王的賀聯,并非有意嘲弄朝廷。棄之不展,有礙中英外交關系。但在慈禧的怒顏威懾下,未敢進言緩頰。
慈禧太后忙做60大壽,翁同和等大臣上奏要求,能不能壽誕從簡,節約宮中開支以補充前線的軍費,慈禧聽后不悅道:“誰要是令我一時不快樂,我就要他一生都不快樂?!?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壽。由于內憂外困,光緒帝頒布圣諭,傳達慈禧的旨意,意思是不要大肆慶祝,也不用進獻賀禮。而實際上,慶賀的規模非但沒有明顯的縮減,就連日程安排、進貢的禮品等,也一件都不少。由于臣屬們實在“心意誠懇”,慈禧于是特令大臣王公將賀壽貢品于9月25日前呈進,蒙古王公則于9月26日呈進。搜刮得盆滿缽滿的慈禧,發表懿旨說:“該王公大臣等仍循舊例呈進貢物,系屬出于至誠,若仍不允準,無以申臣下將敬之忱,轉若近于矯情,均著加恩賞收?!?
光緒二十年(1894)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張,沒有得到理睬,遂赴檀香山聯系革命分子于十月間創建了興中會。
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月二十五日,日軍攻破旅順,對旅順進行駭人聽聞、慘無人寰的屠殺。在四天的時間里,中國約有兩萬平民慘死于日軍的刀槍下。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賠償軍費白銀2萬萬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國民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得自由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僅納人口稅,各項機器,得自由裝運入口,日本在中國制造的貨物,與進口貨物一樣,免征一切雜捐。
李鴻章在馬關與日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時,如此與對方談判:
李:“昨日我派經方至貴大臣面談各節,一一回告。貴大臣絲毫不放松,不肯稍讓?!?
伊藤:“已讓到盡頭,萬不能改?!?
李:“總請再讓數千萬,不必如此口緊?!?
伊藤:“屢次言明,萬萬不能再讓?!?
李:“賠款既不肯減,地可稍減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
伊藤:“兩件皆不能稍減,不能稍改?!?
……
李:“臺灣已是口中之物,貴國何必急急?”
伊藤:“口中之物,尚未下咽,饑甚!”
鄭孝胥聽說《馬關條約》簽訂后,在日記中寫道:“聞之(和議)心膽欲腐,舉朝皆亡國之臣,天下事豈復可問?慘哉!”
1896年,梁啟超寫道:“……地利不辟,人滿為患。河北諸省,歲雖中收,猶道殣相望。京師一冬,死者千計。一有水旱,道路不通,運賑無術,任其項委,十室九空。濱海小民,無所得食,逃到南洋美洲諸地,鬻身為奴,猶被驅迫,喪斧以歸。馴者轉于溝壑,黠者流為盜賊。”
光緒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赴西歐和俄國作禮節性的訪問。在歡迎會上,按照國際慣例,要演奏賓、主兩國國歌。李鴻章臨時編制了一首七絕詩。以充國歌,其詞曰:“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車駕六龍?!焙髞砣藗兎Q它為《李中堂樂》。
光緒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維新。
1898年,戊戌變法運動失敗,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臺,譚嗣同等六君子慘遭殺戮,很多與變法有關聯的人遭到株連。慈禧為了廢黜甚至加害光緒,先是頒布詔書說皇帝得了重病,要求各地推薦名醫診治。然而此舉卻弄巧成拙,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強烈反對,外國駐京公使也非常關注此事,他們一再通過總理衙門交涉,要求為光緒帝診病。最后,慈禧被迫同意法國醫生前往瀛臺,結果證明皇帝并沒有患重病,借病廢帝的企圖不攻自破。
1900年春,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舉旗進京,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皇西逃,臨走時還忘不了處置珍妃。命李蓮英指揮崔玉貴、王德環將珍妃推入井內,光緒見此情景,心如刀絞,趕忙跪在慈禧面前,請求饒恕珍妃,慈禧厲聲斥責光緒,轉身命令手下人快執行。珍妃喝令太監不準靠近,徑自走到一口八角琉璃井邊,自己縱身跳入。崔玉貴馬上向井內投了兩塊大石頭。珍妃就這樣被殘害了,時年僅25歲。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據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記錄說:“聯軍占領北京以后,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天。由此而死之人,究有若干,實永遠不能調查。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然重大無疑?!?
逃出京城后的慈禧一行,睡土炕,吃粗糧,時而一日三餐、住宿都無法保證,要向百姓乞求玉米充饑,咀嚼秫秸桿解渴。然而,此行人一到太原即忘記傷痛,故態復發:享用祖宗當年巡幸時的行宮,著令各省解送錢糧,繼續揮霍。各省接到命令,立即開始籌措銀糧,先后解送太原的銀兩達500萬之多。行至西安后,愈發鋪張。翌年折返京城,開始大修道路,建華麗行宮、驛站、公館不計其數。而各省孝敬慈禧的私財,從金銀到珍奇寶物用3000輛大車還裝載不完。
1901年,慈禧一行回到京城。慈禧發布懿旨:“上年京師之變,倉卒之中,珍妃扈從不及,即于宮中靖難,節烈可嘉,加恩著追贈貴妃位號,以示褒恤。”
1902年慈禧太后發布勸誡纏足上諭:“漢人婦女,率多纏足,由來已久,有傷造物之和。嗣后搢紳人家,務當婉切勸導,使之家喻戶曉,以期漸除積習?!?
1903年,俄國公使夫人向慈禧贈送沙皇照片。德齡在她的回憶錄中記道:“我們忙著準備一切,等候渤蘭康太太光臨。大約在十一點鐘光景,她來了,先由我妹妹在會客廳接見她,然后引她進仁壽殿見太后。太后登了寶座,皇帝坐在太后左邊,我站在太后右邊做翻譯。太后穿著黃緞繡袍,上面繡著彩鳳和‘壽’字,還鑲著金邊,滿身掛著雞蛋般大的珍珠,手上戴著許多金鐲、金戒指和金護指。我妹妹領著渤蘭康夫人進殿,夫人就向太后行禮,太后也與她握握手,夫人呈上沙皇全家的相片。太后講了一篇措辭極美的歡迎辭,并謝了沙皇帝后的盛意。我都替她翻成了法語,因為大使夫人不懂英語。太后又命皇帝與夫人相見,于是皇帝與她握握手,并問俄皇帝后安好。于是太后走下寶座,帶大使夫人到她的宮中,在那里她們談了約有十分鐘。太后又命我引夫人見皇后。”
1903年1月18日,清政府特別為克林德碑舉行落成典禮,并派醇親王載灃前往致祭。對此,一位在場的美國人有如下記述:北京的各國公使館中的外交使節還有他們的夫人、孩子都參加了落成儀式。到場的還有很多代表中國官員,有的代表當地政府,有的來自清朝的中央政府和外務部。慈禧太后派醇親王參加落成典禮,并由他親自灑酒祭奠。不管他是否喜歡這樣做,醇親王還是表現出了一個大清帝國親王的非凡氣度。醇親王雙手托著一個中國古代祭祀時用的三角酒杯,那桐把酒從一個造型獨特精美的大酒杯中倒進醇親王手中的酒杯。醇親王似乎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是我所見到的唯一一次。我還聽說了另外一件事:中國人認為,中國政府之所以建造這個石拱門,不是為了紀念克林德,而是為了紀念殺死克林德的人。
光緒三十年,德國皇儲來華,時光緒帝已被軟禁,接見他的自然是慈禧太后了,所以不但拍下了接見的場面,而且讓他在京城內外到處照相,據說,慈禧還以帝王出巡的儀式將自己的照片贈送給德國皇后,算是代表自己去德國游歷。這可謂是中國統治者對西方科研成果獨出心裁的運用。
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二十日,興中會、華興會及其他革命士人在日本東京聯合組成中國革命同盟會。
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月,清政府派出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考察歸國后,奏報清廷稱立憲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清政府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七月正式宣布“預備仿行憲政”。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八月一日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宣布以9年為立憲的預備期。
庚子賠款后,清廷實行“新政”,在大辦新式學堂的同時,遣出大批的留學生。留學人中,以赴日者最多:1901年為280人,1905年增加到800人,1906年則激增到23000人。其中官費留學者最多。之所以派大批人員赴斥,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其《勸學篇》中,有這樣的解釋:“同文、同種、費省”。
1906年7月13日,光緒皇帝發布上諭:“時至今日,惟有及時……仿行憲政,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睆拇恕傲棥笨谔栭_始成為當時中國的官方話語。
光緒末年,善耆覬覦奕譞的位置,蠢蠢欲動。善耆本人輕佻,威儀不足,經常親執鼓板和下人雜坐彈唱,然其財力雄厚,與之爭風者,一時無二。袁樹勛曾被提為順天府尹,奕譞向其借銀50萬兩,不得,于是對任命一事抑而不發。袁隨后被提為湖南鐵路總辦,臨行前拜謁慈禧太后。慈禧問起順天府的事,袁說:“……旅居數月,尚未接到任命。”慈禧愕然,方知是奕譞從中作梗。
孝欽(慈禧)病危,張之洞請定大計,孝欽頷之。翼日,出奕劻勘易州陵工,密召世續及之洞入內,諭以立今上為穆宗(同治)嗣。今上,醇親王載灃子也,生四年矣,視德宗(光緒)嗣位時齡尤弱。國難方殷,連三世臨以幼主。世續、之洞恐皇后再出垂簾,因合詞奏曰:“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徑立載灃?!毙J戚然曰:“卿言誠是,然不為穆宗立后,終無以對死者。今立溥儀,仍令載灃主持國政,是公義私情而無所憾也?!敝丛唬骸叭粍t宜正其名?!毙J曰:“古有之乎?”之洞曰:“前明有監國之號,國初有攝政王之名,皆可援以為例?!毙J曰:“善,可兩用之?!?
自從珍妃死后,光緒就如同呆傻一般,經常望著珍妃用過的舊物出神,而對于其他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從前那種急躁的性情完全消失了。1908年11月14日,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載湉在西苑瀛臺涵元殿去世,慈禧太后比他晚死1天。按照清朝舊制,皇帝即位后便著手營建“壽域”,慈禧太后的“萬年吉地”前后修建十余年,所以在其死后次年便順理成章地入土為安。光緒皇帝雖然在位時間長達34年,但因為一直受到太后的挾制,所以生前從來無人過問他的修陵大事。
1908年11月14日,慈禧任命載灃為監國攝政王,規定: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15日,慈禧病勢轉危,自知回天無術,應該全面交權了。于是,她又頒布一道懿旨: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后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1908年末,慈禧和光緒相繼去世。慈禧的靈柩停在皇極殿,光緒的靈柩停在乾清宮。按照禮儀,群臣應哭靈三天。然而,大臣中除了孫家鼐伏地痛哭外,余者皆無戚容。
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死后,遺命3歲的溥儀即皇帝位,其父醇親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則成了清朝繼慈禧之后的又一位皇太后。按照慈禧遺命,監國攝政王載灃須在太后面前稱臣,代行國政時遇有大事也要向她請示。但隆裕對此并不滿足,總覺得攝政王監國之制與她的想象相差太遠,于是便遷怒于載灃,常常與他為難。宣統二年七月十三日,毓朗、徐世昌被載灃任命為軍機大臣??蓭滋煲院?,隆裕卻不說明任何理由,硬要載灃撤掉這兩個人。起初載灃還婉言相勸,想把時間拖延一下再說。然而隆裕并不肯罷休。弄得一向軟弱的載灃也不免生起氣來,說太后不應干預用人行政之權,兩位軍機大臣才未被撤職。
慈禧死后,載灃正式開始行使監國攝政王的職權。為了進一步樹立自己的權威,他于十月二十七日以宣統帝溥儀的名義頒布詔書:本月二十二日,欽奉大行太皇太后(慈禧)懿旨:軍國政事,均由監國攝政王裁定。是即代朕主持國政,黜陟賞罰,悉聽監國攝政王裁度施行。自朕以下,均應恪遵遺命,一體服從。懿親宗族,尤應懔守國法,矜式群僚。嗣后王公百官,倘有觀望玩違,及越禮犯分、變更典章、淆亂國是各情事,定即治以國法,斷不能優容姑息,以致敗壞紀綱,庶幾無負大行太皇太后委寄之重,而慰天下臣民之望。
載灃在新舊黨爭中,當然是同情其兄長光緒皇帝的?,F在,他已經掌握了大權,正是除掉袁世凱的絕好時機。當時的王公大臣中,主張殺袁和保袁者都是大有人在的。載灃的表現是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他擔心袁世凱手握重兵,殺袁恐怕激起兵變,形勢難以駕馭。而此時的袁世凱,幸喜自己以前的深謀遠慮沒有白費,于是想方設法尋求逃生之路。他在年輕時曾因騎馬摔下傷了腳,走起路來有點高低不平,于是便以“足疾”為由主動請求辭職,以圖暫時隱退保全。載灃答應了他的請辭,于1909年1月2日以宣統皇帝名義頒布一道上諭: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御極后,復加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疴,以示體恤之意。
1909年(宣統元年)2月6日,清廷頒布詔諭,禁止蓄養買賣奴婢,此次廢奴詔諭規定:“凡從前旗下家奴”,“概聽贖身,放出為民”,“其經放出及無力贖身者,以雇工人論”。自此,歷經2000余年的奴婢制度告終。
1909年,攝政王載灃罷了袁世凱的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職務,令其回鄉養“足疾”。載灃原意是要殺死袁世凱,因張之洞等力保,袁才逃過一劫。
1910年9月,新刑律草案編制完成。楊度到資政院作報告,三個小時的滔滔發言,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1910年的冬天,在資政院的第一屆常會上,議員羅杰等分別提出剪辮易服的議案,最后經資政院議決通過,從立法上確保人民的剪辮自由。剪辮議案的提出和議決,很快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場南起廣東北至黑龍江的剪辮運動。
1911年(宣統三年)8月19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成立軍政府,各省紛紛宣告獨立。消息傳來,清廷一片慌亂。面對眼前的嚴峻形勢,載灃被迫以皇帝名義下“罪己詔”,試圖通過自我責斥擺脫危機的局面。詔書中明顯吐露出他對大清王朝可能就此不保的極度憂慮,并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說自己的才干不足,“用人無方,施治寡術”;二是說受小人蒙蔽,官紳只顧謀私,自己對這些“不知”、“不覺”。詔書的最后這樣寫道:此時財政外交,困難已極,我軍民同心一德,猶懼顛危。倘我人民不顧大局,輕聽匪徒煽惑,致釀滔天之禍,我中華前途更復何堪設想!朕深憂極慮,夙夜彷徨,惟望天下臣民共喻此意。將此通諭知之。
1911年9月26日,清廷批準了袁世凱提出的內閣成員名單,皇族無一人參與。這時的載灃也已精疲力竭。10月16日,他向隆裕太后面奏請求退位:“自攝政以來,于今三載。用人行政,多拂輿情。立憲徒托空言,弊蠹因而叢積。馴致人心瓦解,國勢土崩。以一人措施失當,而令全國生靈橫罹慘禍。痛心疾首,追悔已遲。倘再擁護大權,不思退避。既失國民之信用,則雖攝行國政,詔令已鮮效力,政治安望改良!泣請辭退監國攝政王之位,不再干預政事。”
宣統三年(1912年)十一月十三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此間,袁世凱與孫中山秘密協商,孫中山許袁世凱繼任大總統。2月12日,清帝溥儀宣告退位,結束了清朝封建專制的統治。
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以清廷的名義,頒布了宣統皇帝退位詔書。其文曰: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將,亦主張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圣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偲谌嗣癜捕?,海宇乂安。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因患痰癥醫治無效,在紫禁城長春宮去世,享年僅46歲。據說她在彌留之際,對侍于病榻前的小皇帝垂泣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故茫然不知也。吾別汝之期至矣。”說完便離開了人世。隆裕六脈既絕,清室便以遜帝溥儀的名義頒布哀旨:朕以沖齡,欽奉皇祖妣孝欽顯皇后懿旨,承繼皇考穆宗毅皇帝為嗣,并兼皇考德宗景皇帝之祧……兼祧皇妣大行皇太后,……自去歲冬令以來,漸致違和。屢進湯藥調理,方期日就安痊。不意服藥罔效,遽于正月十七日丑時,仙馭升遐,……謹遵遺制,穿孝百日,并素服二十七日,稍申哀悃。
1917年6月16日溥儀身穿朝服,登上養心殿寶座。張勛首先跪下磕頭,口稱“臣張勛跪請圣安”;溥儀賜坐,張勛再次磕頭謝恩,然后就坐了下來。關于他們之間的談話內容,溥儀后來回憶道:我按著師傅的教導,問他徐、兗地方的軍隊情形,他說了些什么,我也沒用心去聽。我對這位“忠臣”的相貌多少有點失望。他穿著一身紗袍褂,黑紅臉,眉毛很重,胖乎乎的。看他的短脖子就覺得不理想,如果他沒胡子,倒像御膳房的一個太監。我注意了他的辮子,的確有一根,是花白色的。后來他的話轉到我身上,不出陳師傅所料,果然恭維起來了。他說:“皇上真是天亶聰明!”我說:“我差的很遠,我年輕,知道的事挺少?!彼f:“本朝圣祖仁皇帝也是沖齡踐祚,六歲登極呀!”我連忙說:“我怎么比得上祖宗,那是祖宗……”
1921年,溥儀所在深宮安裝上了第一部電話。電話裝好后,電話局送來了電話本。16歲的溥儀開始興致勃勃地給人打電話,先是讓全聚德送鴨子來,又學京腔打給楊小樓,隨后又撥通了留洋博士胡適的電話。接電話的正是胡適本人,于是溥儀請他來宮里走走。沒兩天,小太監遞進了“北京大學教授胡適”的名片。二人開始了第一次宮廷會晤。胡的到來,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指責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不該去覲見廢帝。胡適則說,他并不是去見一位前朝的皇帝,而只是去見一個可憐的少年。事實上,接到溥儀的電話,胡適亦激動不已。從紫禁城養心殿回來,就連夜給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不得不承認,我很為這次召見所感動。我當時竟能在我國最末一代皇帝——歷代偉大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的面前,占有一席位?!?
1922年,溥儀剛滿16歲,將屆“大婚”之年。他雖早已宣告退位,但仍留在紫禁城內,過著皇帝生活,照例要選后選妃。按照清朝制度,皇帝挑選后妃必須從滿蒙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這時,文繡12歲,家世和年齡都合乎條件,于是被選中,居婉容之下稱妃。1922年,溥儀結婚,文繡被娶進宮內。
1923年7月16日,隨著遜清皇帝溥儀的一聲令下,在宮中當差的近千名太監,一天之內都被驅逐出了紫禁城。這在當時算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時間溥儀受到了新聞媒體的普遍贊譽:宣統皇帝的這種行動,受到本地新聞界和一般老百姓的歡迎,人們把宣統作為今天少數進步的滿族王公之一向他歡呼,如果他早出生三四十年,也許不會有中華民國。
1931年舊歷9月13日,淑妃文繡與末代皇帝溥儀協議離婚。當時報載:“皇妃因不堪帝后的虐待,太監的威逼,自殺未遂,設計逃出,聘請律師離婚。這是數千年來皇帝老爺宮中破天荒的一次妃子革命。”文繡離婚后終身未嫁,過了20多年平民生活,1950年因病去世。后來溥儀感嘆萬分:“現在想起,文繡早日和我離了婚,到后來才沒有成為婉容第二。我認為這不但是她的一個勝利,也是她平生幸福生活的起點?!?
英國通過發動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逼迫清政府簽定《南京條約》,割占了香港島,又通過《北京條約》割占了九龍司地方一區。日本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簽定《馬關條約》割占了中國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割占了中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約60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以后在中俄《北京條約》和《勘分西北界約記》中,強行割占中國西北邊疆8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中俄《伊犁條約》中又強占中國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晚清70年的時間里,沙俄竟割占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紛紛爭奪在華鐵路修筑權,到宣統三年(1911),中國共建造鐵路9600多公里,其中有9000公里是由外國人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