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遷與文明興衰
- (英)布萊恩·費根 納迪亞·杜拉尼
- 2462字
- 2022-08-05 09:43:33
前言
上埃及的尼肯(Nekhen),公元前2180年前后。在飽受異見和饑荒困擾的埃及,安赫提菲(Ankhtifi)是一個權勢熏天的角色。他身為州長,屬于地方行政長官,至少在理論上算是法老的臣屬;可實際上呢,他卻是全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此人在莊重嚴肅的隊伍中,由全副武裝的守衛簇擁著,走向太陽神阿蒙(Amun)的神廟。他身穿一襲白袍,頭上的假發整整齊齊,脖子上掛著幾串由次等寶石串成的項鏈。這位貴族大人沐浴著明亮的陽光,毫不左顧右盼,似乎對聚集于路邊的一群群沉默而饑餓的民眾視而不見。他手持自己那根長長的官杖和一根儀式用的權杖,腰間則系著一條裝飾華麗且打著結的腰帶。士兵們的目光來回掃視,提防著矛和刀。百姓們全都饑腸轆轆;他們所得的口糧少得可憐,偷盜與輕微暴力的現象正在日益增加。號角響起,這位大人物走進了神廟,太陽神就在那座陰暗的神殿里等著他。州長向太陽神阿蒙獻祭,祈禱來一場充沛的洪水以緩解近年的災情時,全場一片寂靜。
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數代之久,連許多的當地農民也記不清了。在尼羅河的下游,祭司們多日來都在觀察洪水的情況,在河岸邊的臺階上標出洪水的上漲位置。其中有些祭司搖了搖頭,因為他們感覺到,洪水的流速正在變緩。不過,大家還是滿懷希望,因為他們相信,眾神掌管著這條河流,掌管著來自遙遠上游且滋養了這里的洪水。安赫提菲是一位強悍直率的領導人,用鐵腕手段統治著子民。他定量配給食物,控制人們的流動,封鎖了治下之州的邊界;只不過,這個能干而又魄力非凡的人心中也深知,他和子民都任憑眾神擺布。向來如此。
安赫提菲及其同時代人所處的埃及世界,位于尼羅河流域。他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當時的埃及深受河水泛濫與饑餓的困擾,這兩個方面都威脅到了國家的生存;這一點,與我們如今這個世界并無太大的不同。只不過,我們這個時代的氣候風險是全球性的,其嚴重性也史無前例。從政治家和宗教領袖到基層活動家和科學家,有無數人士都已強調,人類的未來岌岌可危。許多專家則提醒說,我們還有機會來糾正人類的前進路線,避免可能出現滅絕的命運。的確如此,只是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忘記,我們其實繼承了人類與氣候變化方面的巨大遺產。
人們普遍認為,古代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與當今這個工業化的世界無關。完全不是這樣的。我們不一定要直接學習過去的做法。但是,通過多年的考古研究,我們已經更深入地了解了自身;無論是作為個體還是作為一個社會,都是如此。而且,我們也開始更加理解長期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種種挑戰。
遺憾的是,如今我們對碳形成的化石燃料的依賴程度幾乎沒有降低。2020年肆虐美國西部的災難性森林火災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說明了人類導致的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威脅。持續變暖,颶風與其他一些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發,海平面上升,史無前例的干旱,屢創紀錄的氣溫……種種威脅,似乎不勝枚舉。基礎性科學研究的浪潮已經確鑿無疑地證明,我們人類就是造成大氣中碳含量升高和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
盡管有了這種研究,但許多否認氣候變化的人(通常會獲得他們捍衛的產業提供的資助)卻聲稱,如今的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以及極端氣候事件的日益頻發,都屬于事物的自然循環中的一部分。這些“懷疑論者”花費大筆的資金,精心策劃一些具有誤導性的運動,甚至是炮制出一些陰謀論來詆毀科學。他們言之鑿鑿,以至于很大一部分美國公民認為他們說的是真話。不過,他們又是根據什么來得出這種結論的呢?在這里我們最關注的是,對于人類在過去的3萬年里應對氣候變化的情況,我們的認識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以前的人們,是如何應對天氣與氣候中的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呢?他們采取的措施,哪些有效,哪些又無效呢?我們能從他們的生活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來指導我們自己和未來的決策呢?否認氣候變化者的主張,在這些討論中都沒有立足之地。
哪怕是在25年之前,我們也還不可能講清這些問題。在所有的歷史學中,考古學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能夠研究人類社會在極其漫長的時期里發展和演變的情況。考古學家的歷史視角可以回溯的時期,要比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時候和古羅馬帝國時代久遠得多。與人類600萬年的歷史相比,約5 100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是一眨眼兒的工夫。在本書中,我們會把透視歷史的“望遠鏡”的焦點集中于這段漫長歷史中的一個部分,即從最近一次“大冰期”處于巔峰狀態時的頂點到現代這3萬年間的人類和氣候變化上;這一時期,也是人類社會一個顯著的變革期。古氣候學領域里的一場重大革命,最終改變了我們對古代氣候的認知。其中的大部分研究都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并且發展迅猛,每周都有重要的論文問世。掌握這門知識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幾乎引不起外行的興趣。但是,我們并沒有一頭扎進大量的科學細節中去,而是先撰寫了一篇關于氣候學的“緒論”,作為本書的開篇。這樣做,是想概述一些重大的氣候現象(比如厄爾尼諾現象和北大西洋濤動),以及人們在研究古代氣候時運用得最廣泛的方法,它們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利用所謂的“替代指標”(proxy)、較為間接的方法。由于本書內容是以考古與歷史為主,故我們認為最好是對這些主題分別進行討論,以免偏離敘述的主要方向。
有史以來頭一次,我們這些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能夠真正開始講述古代氣候變化的情況了。我們認為,過去的人類如何適應長期性與短期性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與如今人類導致的(即人為的)全球變暖問題之間,具有直接的相關性。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可以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即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應對或者沒有應對好氣候變化帶來的種種困難的。誠如天體物理學家卡爾·薩根在1980年所言:“唯有了解過去,方能理解未來。”
《氣候變遷與文明興衰》一書不但吸收了最新的古氣候學研究成果,而且借鑒了一些新的、經常具有高度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它們涵蓋了人文學科與人類科學,范圍廣泛,其中包括人類學、考古學、生態學與環境史學。我們還會為您提供那些在過去20年里對人類行為與古氣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的人所做的貢獻;他們的研究成果,常常都深藏于專業期刊與大學圖書館里。我們搜集了這些資料,以便生動地將過去人類對氣候事件所做的反應再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