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遷與文明興衰
- (英)布萊恩·費根 納迪亞·杜拉尼
- 2270字
- 2022-08-05 09:43:33
長達3萬年的故事
本書并非一部論述古代氣候變化的科學教科書,而是一個關于我們的祖先如何適應各種大小變化的故事。氣候變化這門科學,則只是我們在本書中講述的人類故事逐漸展開時的背景;它們講述的是過去的人,即構成了各種不同社會的個人——無論他們身為獵人和覓食者、農民和牧民,還是生活在工業化之前各個文明中的人。這些故事,跨越了萬千年歷史,發生于政府機構、天氣預報、全球模型、衛星,以及我們如今認為理所當然的任何一項技術出現之前(參見下文中的“15000年前至今的重大氣候與歷史事件年代表”)。
我們的故事始于“大冰期”末期,距今大約3萬年。我們理當如此,因為此后的數千年里,人類一直采用服裝、技術和各種風險管理策略去適應極端的寒冷。“大冰期”的藝術,尤其是洞穴壁畫有力地證明了歷史上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復雜關系;這種關系盡管有著不同的形式,卻一直延續到了現代世界?!澳┐问⒈凇保╨ast glacial maximum)在大約18000年前達到了巔峰,接著出現了一段漫長而沒有規律的全球自然變暖期。“大冰期”晚期人類的適應技能,就成了15000年前之后那些后來者面對快速變化和不斷變暖的世界時一種充滿活力的遺產。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氣候變化的一種現實,那就是氣候變化反復無常。它環繞著人類的方方面面,在寒冷與溫暖的循環、降雨與洪水的循環、長期與短期的嚴酷干旱的循環,以及偶爾由大型火山噴發引起的氣候變化中消長交替。
本書前三章講述的是大約15000年前“大冰期”結束到公元1千紀之間的情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其間出現了從狩獵與采集到農業與畜牧業的轉變,隨后不久又興起了工業化之前的第一批城市文明。直覺與社會記憶,對自給農業的成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農業中,經驗與對本地環境的深入了解始終都是風險管理和適應能力當中一個利害攸關的組成部分。然而,日益復雜和產生了等級分層的社會不但很快出現了嚴重的社會不平等現象,而且越來越容易受到氣候快速變化的影響。通過將大量人口遷入城市,并且讓城市人口依賴于國家配給的口糧,統治者又反過來開始嚴重依賴于城市腹地的糧食盈余,以及由政治精英階層掌控的集約化農業。隨著羅馬與君士坦丁堡這些城市的發展,它們開始嚴重依賴于從埃及和北非其他地區等遙遠之地進口的糧食,風險也日益增加了。這些城市還越來越容易暴發流行性的瘟疫,比如公元541年那場災難性的“查士丁尼瘟疫”。
第四章至第十章講述的,則是公元1千紀,直到羅馬帝國終結、伊斯蘭教在中東地區崛起,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達到鼎盛時期的情況。在此期間,人們對氣候的記錄變得精細多了。我們會再次看到,工業化之前那些復雜的中央集權國家變得日益脆弱,有時這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在柬埔寨的吳哥窟復雜的供水系統受到壓力之后,這座偉大的城市便土崩瓦解了。從安第斯山脈南部的冰蓋與湖泊中開采出來的巖芯,記錄了1000多年前玻利維亞和秘魯高原上的蒂亞瓦納科與瓦里這兩個國家的崛起與崩潰(這個詞,用在此處恰如其分)。強季風和弱季風,則要么是對東南亞與南亞諸文明發揮著支撐作用,要么是危及了這些文明,并且對非洲南部那些變化無常的王國產生了影響。
這七章里,描述了工業化之前各種不同文明的情況,對古代的氣候變化進行了重要的概述。長期或短期的氣候變化,從來就不曾“導致”一種古代文明崩潰。更準確地說,在那些專制的領導階層為僵化的意識形態所束縛的社會里,它們是在生態、經濟、政治和社會脆弱性方面助長危險程度的一個主要因素。您不妨想一想,把一顆鵝卵石扔進一口平靜的池塘里,漣漪從撞擊點向外一圈圈地輻射開去的情形。氣候變化所激起的“漣漪”,就是一些經濟因素與其他因素;它們會結合起來,撕裂繁榮發展的國家看似平靜的表面。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大家更加熟悉的、過去1 300年間的氣候學和歷史領域,其中就包括了“中世紀氣候異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與“小冰期”這種氣候變化無常的情況;在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里,我們將加以論述。同樣,我們的論述視角是全球性的,關注的是氣候變化對一些重大事件的影響,比如歐洲1315年至1321年的“大饑荒”和1346年的黑死病,以及太陽黑子活動減少的影響,其中包括了1645年至1715年間那段著名的“蒙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我們將描述寒冷對北美詹姆斯敦殖民者的影響,美國西南部的古普韋布洛印第安人如何適應漫長的特大干旱期,以及氣候如何促進了尼德蘭地區所謂的“黃金時代”,那里的精明商人和水手曾經利用寒冷天氣造成的盛行東風遠洋航行。第十四章里還會描述1816年那個有名的“無夏之年”;它是前一年的坦博拉火山爆發造成的,而那次火山爆發還帶來了全球性的影響,導致了嚴重的饑荒。最后,我們還談到了始于19世紀晚期、由日益嚴重的工業污染導致的全球變暖問題。
這是一場很有意思的歷史之旅,但這一切對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第十五章里會強調指出,人類過去應對長期性和短期性氣候變化所積累下來的經驗,對于我們如今應對史無前例的人為變暖至關重要。在這一章里,我們會仔細列舉出今昔之間的差異,尤其是今昔氣候問題的規模差異。各種各樣的書籍中,對氣候“末日”(Armageddon)的預言比比皆是,以至于它們聽上去常常像是現代版的《圣經·啟示錄》,帶有“末日四騎士”。相比而言,我們認為,無論是古時的傳統社會,還是如今仍在興旺發展的傳統社會,都有許多重要的教訓可供我們去吸取。例如,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中,必須包括長期規劃和財政管理兩個方面,可古人卻不知道這一點,只有安第斯地區的社會除外,因為他們了解長期干旱的種種現實。我們已經知道,就算是到了今天,許多方面也是既取決于我們對具有威脅性的氣候變化做出地方性反應,也取決于以過去不可想象的規模進行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