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故事
- 車明正
- 2401字
- 2022-08-11 11:23:18
千古一帝為大一統使出大手筆
成語 書同文,車同軌
解釋 指車軌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統一。
出處 《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從古到今,中國人把“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這一成語,當作國家“大一統”的代名詞,也有人把它作為秦始皇建立統一帝國的頌詞。
車同軌,指的是所有車輛的輪子間距要相等;書同文,指的是寫文章、寫書信都要用相同的文字;行同倫,指的是所有人的行為準則要遵從統一的道德規范。
中國人對“大一統”一直是崇拜有余、偏愛有加的。孔老夫子心中的理想王國,儒道墨法諸子百家的行為準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或多或少都潛藏著“大一統”的蹤影。國人對大一統有著精神依賴,華夏子民追溯到同一個祖先是炎帝和黃帝,往往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華夏民族很早實施婚姻開放,這樣有利于民族融合。著名的民間故事《牛郎織女》里就有“牛郎織女隔河望,炎黃戀戰七千年”的詩句,記錄的正是炎帝族與黃帝族常年糾結于既要通婚又免不了爭戰的歷史情結。
到了公元前 221 年,這一天,對于坐在咸陽宮里的嬴政來說,真是個值得他額手稱慶的好日子。七國爭雄時期最后一個齊國國王田建,終于棄城投降了。敵對的六個國王中,五個已成為戰俘,最后一個也束手待斃了,歷時九年的秦統一戰爭正式宣告結束。秦王嬴政心里十分得意,他開始籌劃全國大一統以后,下一步該怎么辦了。
“大一統”,能建立環繞中央統一的國家機構,它能包容一切,統率一切,具有奮力向上的氣魄。大一統,能讓我們的民族從分散歸于凝聚,在世界民族之林,享有一定的地位。這個大一統,是從始皇帝嬴政開創的。嬴政認為:大一統,必須做到“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于是他對全國的文字、車輛、行為規范開始全面整頓。
嬴政是個不肯服輸的君主。他想超越“三皇五帝”,將“皇”與“帝”合在一起,做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稱為“始皇帝”。“皇帝”這個稱謂,反映了新的統治理念,只有皇帝才可自稱“朕”,這是上天給予他的君權。是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人稱代詞。“朕”這個字就從嬴政開始。《史記》中說:“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嬴政用“黑色”代表他的帝國色彩。以往楚人、魏人、趙人、燕人或齊人,不管他們怎么恨死了秦人,現在都得稱自己為秦帝國的臣民。秦統一后,六國邊界被廢除,嬴政認為不能再搞那套“分封制”了,他將全國劃為 36 郡,郡下分縣,每一個郡或縣,有守(等于省長、縣長)、尉(等于警備司令、警長)和監(等于監察專員)各一名。全國從上到下,組成“三套馬車”的管理政務。他將原先六國的王室成員和貴族,強制遷移到秦國都城咸陽,便于統一管理。
他讓丞相李斯出來主持文字改革。以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汲取齊魯等地“蝌蚪文”筆畫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定為官方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有了“書同文”,全國臣民可提高辨認、閱讀和書寫效率,他批閱奏折也方便多了。
嬴政重視道路和驛站建設,大幅修筑以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馳道。這種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均寬五十步,最寬處 60 米,長達700 多公里。馳道作用很大,既利于管理六國舊地,又便于戰爭糧草補給,還能讓始皇帝出巡時,一路暢通無阻。在馳道上,規定所有車輛的車寬以六尺為制,全國百姓出門打車,必須“車同軌”,得坐同一種寬度并已被校準了的車輛,一車可以通行全國。
嬴政還認為自己可以勝過天神。在一次巡游時,因為受大風阻擋,不能強渡湘水,于是歸罪于湘君女神在作祟,他立即遣發 3000 名囚徒,砍伐湘江附近山上的樹木,用來報復湘水女神。他是在和超自然的神力較勁呢。
嬴政巡游來到泰山腳下。這里原是齊國的故地,號稱“禮儀之邦”。嬴政為了建立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命令手下在泰山石塊上,刻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凈”(意思是:男女界限分明,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他巡游會稽時,吩咐在石頭上刻留銘文,對淫泆之風大加鞭笞。這也許是嬴政心目中的“行同倫”了。
嬴政為統一全國度量衡和貨幣也煞費心思。廢棄原來在六國通行的五花八門貨幣種類(有珠玉、龜貝、銀錫等),統一由中央鑄造新幣。“上幣”用黃金、“下幣”用銅錢,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造型是圓形方孔,這種“外圓內方”的銅錢模式,一直延續到清代。
國人一向注重中土與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區別,由中央延伸到五湖四海,稱為“九州”天下。嬴政雄心勃勃,他南征百越;北擊匈奴,對嶺南、西南及北方邊遠地的開拓。他一直想積攢實力,擴大版圖,統一他心中的世界。可惜他在剛滿四十九歲時,就被死神召喚去,在巡游途中,他駕崩了。
他是個不怕疲勞的帝王。預定自己每天過目的竹簡以重量考核,不到120 斤的目標,不得休息。由于工作勞累,加上七月巡游正遇高溫,使他在旅途中病發身亡。在渡黃河時,他的癲癇病突然發作,后腦殼猛撞在車子的青銅冰鑒上,使病情加重,頓時處于昏迷狀態。當車子趕到沙丘時,趙高與李斯發覺他已死去多時。
歷史是由人書寫的,自然夾雜著史學家的喜怒哀樂和統治者的意志。歷代帝王宣揚秦始皇殘暴不仁,焚書坑儒、建阿房宮、筑長城、驪山墓,說他是個十足的暴君。但李白卻贊嘆“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贄尊始皇為“千古一帝”,可見褒貶不一。
他吃虧在于秦帝國只傳二世就亡了。短短 15 年的秦朝,造就了長達 400多年的漢一代。嬴政建立的功績和創舉,卻讓劉邦建立的漢代一手繼承去了。
毛澤東曾這樣評說秦始皇:“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可見,毛澤東對秦始皇統一全國大業還是持贊許態度,這似乎又應了那句名言:英雄所見略同。
中國人有強烈的崇拜祖先、認祖歸根的情結。這種情結有利于各地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老百姓即使經歷再多的劫難,心中仍有個“大一統”的祖國的輪廓。“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是國家實現大一統的基礎,嬴政為中華民族起了一個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