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力10堂課:從0到1培養賦能領導力
- 沈小濱
- 2933字
- 2022-07-26 15:39:59
領導力要回答的四個根本問題
作為領導者,需要回答四個方面的核心問題。
?憑什么讓人追隨你?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領導者在發揮領導力之前,必須回答“憑什么讓人追隨你?”這個問題。理由越充分,領導力的根基越牢固。
阿里巴巴的第二號人物蔡崇信,當年為什么愿意放棄580萬元的年薪,選擇拿500元的月薪跟馬云創業?蔡崇信說,他做事看人。最初接觸時,馬云的一個舉動讓蔡崇信非常感動。
“我見過他們18個創始人,都是馬云的學生,一群沒出過國的人,但個個精力旺盛,龍精虎猛,感覺很奇特。我跟馬云說,你把股東名單發給我,我給你注冊公司,馬云就發來了傳真,18個人都在上面。雖然他們都是馬云的學生,但馬云把他們看作創始人和伙伴。與同伴分享,這在創始人中可不常見,我就動心了。”
蔡崇信說:“跟誰干,很看重感覺,有沒有操守,品格如何,值不值得信任,有沒有友情。如果覺得對方會照看你,你就有縱身一躍的勇氣。我絕對相信人的因素。”做事最重要的是,跟對人。一個人要追隨你佩服的人,然后和他一起做事。如果你看不上你的領導或老板,你很難獲得成功。
?憑什么凝聚人心?
人心齊,泰山移。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但是人們性格各異,出身背景不同,訴求也不一樣,領導者憑什么凝聚大家,讓大家在目標上達成共識、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合作中相互合作呢?把人湊在一起容易,把大家擰成一股繩很難。馬云說,員工為什么離職?就兩個原因:要么錢沒給夠;要么心受傷了。凝聚團隊不僅需要物質,還需要精神。
2000年,孫正義投資2000萬美元入股阿里巴巴,占據3/4的股份。現在看來,孫正義是非常有眼光的,當時他已經投資了新浪和網易,但還是堅持在阿里巴巴上砸出大價錢。事后孫正義表示,是被馬云的創業理念打動了。孫正義發現馬云的創業合伙人多達18個,馬云能說服18個人跟他一起創業并能均衡不同性格的合伙人,說明他的領導能力超強。實踐證明孫正義的眼光相當厲害。
吳起是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常勝將軍,著有《吳子兵法》一書,流傳后世。吳起身為將軍,卻一點兒將軍的架子都沒有,吃穿都和士兵們一樣,睡覺也隨便找個地方就行,出行也不騎馬,士兵都愿意跟他在一起。
一天,有個士兵長了個瘡,吳起知道后,來看這個士兵。
吳起說:“瘡的膿必須吸出來,吸出來也就好了。”
吳起手下的人都知道,吳起又要親自吸膿了。果然,吳起讓士兵脫了衣服,然后自己俯下身去,用嘴對著瘡,把膿給吸了出來。過了兩天,士兵的瘡好了。
其他的士兵都非常感動,去了這個士兵的家,對這個士兵的母親訴說了此事。這個士兵的母親聽后,立即大哭了起來。
士兵們說:“你的兒子只是個士兵,現在將軍親自給你兒子吸瘡口的膿,你應當高興、感謝,怎么倒哭起來了?”
這個士兵的母親搖了搖頭說:“你們不知道,當年他父親也曾長過瘡,也是吳公親自為他吸的膿,結果他爸爸作戰不要命,最后戰死了。現在吳公又吸我兒子的瘡膿,我想兒子也快死了,因此才哭的。”
這一說大家都震動了。
憑什么凝聚人心,不僅要靠利益,還要靠人心。勝則舉杯相慶容易,敗則拼死相救困難。
?憑什么激勵人們?
美國管理學家貝雷爾森和斯坦尼爾給激勵下的定義是:“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希望、愿望、動力都構成了對人的激勵。它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人的一切行動都是由某種動機引起的,動機是一種精神狀態,它對人的行動起激發、推動和加強的作用。領導者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要做拉拉隊隊長,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團隊的正面情緒,同時還要想盡一切辦法消除團隊的負面情緒。激發的背后,是對人性的把握。美國心理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提出了XY理論,X理論認為:多數人天生懶惰,盡一切可能逃避工作;多數人沒有抱負,寧愿被領導批評,也不愿承擔責任,視個人安全高于一切;對多數人必須采取強迫命令,軟硬兼施的管理措施。Y理論則相反,它認為,一般人并非天生厭惡工作,多數人愿意對工作負責,并有相當程度的想象力和創造才能,人們有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如何激勵人心,是一門大學問。
我在培訓中,經常問學員:能不能告訴大家,你上一次漲工資是什么時候?有人調侃地回答:老師,我們有好幾年都沒漲工資了。不滿的情緒寫在臉上,課堂里響起一片笑聲。我接著問:你上一次漲完工資以后,高興了幾天?這個時候,課堂中的笑聲更大了,期待著對方講實話。學員回答:沒有幾天。有個別學員回答:一直到今天,都還很興奮!這個時候,班里的笑聲達到了高潮。
據大數據統計,人性使然,大多數人漲完工資以后,都高興不了幾天。如果有人到現在還激動,那一定是特殊人才,對這樣的人,HR是一定要多多關照的。這樣的人多半就是虛偽。這個調查告訴我們一個真相,工資是否增長,與一個人每一天、在每個項目中工作的積極性并沒有直接的關系。請不要誤會,我并沒有說漲工資不重要。如果員工的薪資報酬長時間低于行業的平均水平,會發生什么呢?員工就會辭職,就會離開公司。這是自由人的正常選擇,也是市場經濟的法則。赫茲伯格著名的雙因子理論,一個叫保健因子,另一個叫激勵因子,講的就是這個原理。員工的滿意與不滿意是兩回事。員工的滿意往往受到心理層面的因素影響,也就是所謂的激勵因子,像工作的動機或成就感等。員工的不滿意則往往受到物質層面的因素影響,稱為保健因子,如拿多少薪水、工作環境如何等。員工期望找到一份好工作,工資高,事兒少,還要離家近,這就是保健因子,但并不一定讓人在工作中有激情、有干勁、有創造性。激勵人心,真的是一門大學問。
?憑什么使眾人行?
領導者如何讓團隊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創造出一個富有激情的、能打勝仗的團隊呢?激勵一個人難,激勵一群人更難,長期激勵一群人朝著一個目標努力,更是難上加難。華為真正的厲害之處在于,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根本,指揮著千軍萬馬,通過“利出一孔”,達成“力出一孔”。如何使眾人行,考驗著領導者的智慧。
法國工程師林格曼曾經設計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拉繩實驗:把測試者分成1人組、2人組、3人組和8人組。要求各組用盡全力拉繩,同時用靈敏的測力器分別測量其拉力。結果,2人組的拉力只是單獨拉繩時2人拉力總和的95%;3人組的拉力只是單獨拉繩時3人拉力總和的85%;而8人組的拉力則降到單獨拉繩時8人拉力總和的49%。
“拉繩實驗”中出現的“1+1<2”的情況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社會現象,對團隊的管理意義重大。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只要大家的重心高度不一致,出力的方向不一致,節奏不一致,其合力就會打折扣。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一旦加入一個組織,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會對組織起到某種程度的破壞作用。因此,能一個人做的工作,最好不要安排兩個人去做,除非組織有其他的目的,比如,因為分工、專業化或人才培養的需要。社會心理學家還有一個解釋,認為集體工作時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社會浪費”。
如何使眾人行?如何提升拉繩的效率?參加過拔河比賽的人都知道,要想贏得比賽的勝利,有如下幾項至關重要的因素:(1)團隊領導,統一指揮;(2)組織協同與組織設計,例如,決策把胖子放在前面,還是后面;(3)節奏一致,大家一起喊口號;(4)大家齊心協力,110%付出;(5)相互信任,絕不輕言放棄……還有特別重要的一條,讓拉拉隊來現場,提升團隊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