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督與界限:媒體侵權典型案例解讀與啟示
- 奚丹霓
- 1868字
- 2022-07-28 11:03:45
案例四:李某元與某日報社名譽權糾紛上訴案
一審:濟南市歷下區人民法院(2015)歷民初字第2218號
二審: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魯01民終3369號
【裁判要旨】
新聞媒體所作報道是否構成侵犯名譽權的關鍵在于報道是否具有“真實性”。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應當同時具備“來源真實”及“確信真實”兩個條件。報道的文章不僅要有明確、合理、真實的消息來源,且報道文章的作者應該客觀分析所涉及的消息事實及文章的遣詞造句,避免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用詞。同時,作者必須對新聞素材進行細致核實,新聞媒體對其發表也有審核義務,否則應當對該消息因被新聞媒體發表造成他人人格損害承擔責任。
【案情簡介】
2015年4月17日,某日報社下屬編輯部《某晚報》刊登《母親去世被瞞,怒討“吊唁權”》的文字和圖片報道。該報道的副標題為“省城一男子狀告親兄妹,要求賠禮道歉和賠償精神損失12萬元”。報道的主要內容是2015年4月16日,濟南市市中區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了濟南市民李先生因其兄妹三人隱瞞母親去世的消息,向法院起訴其兄妹三人侵犯其吊唁權的案件,并對起因、起訴、說法等內容進行了詳細報道。上述報道刊登后,被多家網站轉載。
2015年6月18日,《某晚報》刊登《“討吊唁權”追蹤,親兄弟對簿公堂,是否侵權難辨》的文章。該報道中稱“然而,李先生的大哥告訴記者,實際上李先生在母親去世前兩年就跟母親關系不好……母親去世后第二天就火化了,也是她老人家的意思,我們沒有義務去通知他,是他自己兩年都不回家來看一看,自己主動放棄了這些權利”。李某元(報道中李先生的大哥)主張自己從未接受過某日報社下屬編輯部《某晚報》記者的采訪。雙方因此發生爭議。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在錄音證據中,雖有李先生因未被通知其母親去世的消息,找其兄妹理論并砸壞其妹房子的內容,但只能表明其兄妹間有沖突,并非雙方“大打出手”,報道中使用“大打出手”一詞不準確;某日報社下屬編輯部《某晚報》的報道對新聞素材的來源未盡細致審核義務,兩篇報道中李先生最后一次看望母親的時間前后不一致,且涉案報道中引用李先生委托律師所說的“惡意隱瞞”一詞,使眾多讀者及李某元鄉鄰認為其家庭矛盾激烈;由于涉案報道未能全面反映案件情況,且未對案件的最終審理結果及時報道,使人們認為李某元侵犯了其弟李先生吊唁母親的權利,導致李某元社會評價降低,名譽受到一定損害。因此,某日報社的相關報道已經構成了對李某元名譽權的侵害,侵權行為成立。鑒于某日報社已作后續報道,刪除了網絡上的相關文章,并在法庭調解中作口頭道歉,故判決某日報社向李某元支付精神撫慰金5000元。李某元不服提起上訴后,二審法院確認了一審法院認定的上述事實,維持原判。
【法院觀點輯要】
一審法院認為:1993年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八條規定:“……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新聞媒體所作報道是否構成侵犯名譽權的關鍵在于報道是否具有“真實性”。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應當同時具備“來源真實”及“確信真實”兩個條件。報道的文章不僅要有明確、合理、真實的消息來源,且報道文章的作者應該客觀分析所涉及的消息事實及文章的遣詞造句,避免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用詞。同時,作者必須對新聞素材進行細致核實,新聞媒體對其發表也有審核義務,否則應當對該消息因被新聞媒體發表造成他人人格損害承擔責任。本案中,某日報社下屬編輯部《某晚報》對李先生及李某元的侵權糾紛一案的報道中使用了“怒討”一詞,是根據采訪情況對該侵權糾紛案件中李先生的心理描述,符合“反映問題基本真實”,且“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不應認定為侵權。在錄音證據中,雖有李先生因未被通知其母親去世的消息,找其兄妹理論并砸壞其妹房子的內容,但只能表明其兄妹間有沖突,并非雙方“大打出手”,報道中使用“大打出手”一詞不準確;某日報社下屬編輯部《某晚報》的報道對新聞素材的來源未盡細致審核義務,兩篇報道中李先生最后一次看望母親的時間前后不一致,且涉案報道中引用李先生委托律師所說的“惡意隱瞞”一詞,使眾多讀者及李某元鄉鄰認為其家庭矛盾激烈;由于涉案報道未能全面反映案件情況,且未將案件的最終審理結果及時報道,使人們認為李某元侵犯了其弟李先生吊唁母親的權利,導致李某元社會評價降低,名譽受到一定損害。因此,某日報社的相關報道已經構成了對李某元名譽權的侵害,侵權行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