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法律分析及建議

原新聞出版總署印發的《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指出,“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媒體公信力的基礎,也是新聞工作者基本準則”。這里的“真實”指的主要是“新聞真實”。新聞的真實性是指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的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表現為新聞報道中的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經過(how)都經得起核對。[2]盡管從對新聞活動的要求來講,我們必須堅持將“真實”作為新聞活動的生命,但從法律層面來講,新聞活動作為對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客觀事實的主觀認識活動,又不可能苛求其與客觀事實完全一致,否則將嚴重制約新聞活動的空間。因此,在具體司法實踐中,一般采取“相對真實”的標準去判斷新聞報道是否符合真實性原則。

“相對真實”的理論前提是承認人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對客觀世界認識能力的有限性,我們對具體事務的認識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一定層次上具有正確性和真實性,因此,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能達到絕對真實,而只能在有限的條件范圍內達到近似性的真實。在訴訟法領域,這種真實一般被稱為“法律真實”,也即在訴訟過程中,各方按照訴訟規則對案件事實進行調查,并依據依法取得的訴訟證據所能達到的、從法律角度認為是真實的程度。這里的“法律真實”在司法層面有雙重含義:其一,它是現有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排除了主觀臆想的事實、沒有證據支持的推測事實等;其二,它強調獲取證據過程的合法性,排除了通過違法手段所取得的證據所證明的事實。“法律真實”在訴訟證據理論中依據不同案件性質(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可以有不同的證明標準(證明要求),如刑事訴訟中定罪要達到“內心確信”(大陸法系)、“排除合理懷疑”(英美法系)、“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我國)標準,而民事案件中則要達到“高度蓋然性”標準等。

那么,新聞工作領域的“相對真實”是什么呢?在“《某晨報》社等與黎某馨侵犯名譽權、隱私權糾紛案”中,法院提出:報道是否達到新聞真實的標準,應當依據一般合理謹慎之人在相同情景下的認識能力判斷,有可以合理相信為事實的消息來源作為依據,即為報道的事實基本真實。在“潘某訴任某等名譽權糾紛案”中,法院認為:“新聞真實”不要求新聞內容達到客觀真實的標準,而要求記者經過采訪、調查或親身經歷,能夠使自己合理相信其報道的事實基本真實。因此,“新聞真實”要求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基本屬實,并且新聞媒體確有證據證明,可以合理相信報道的事實是真實的。而在“李某華訴與A報社等公司名譽權糾紛案”中,法院更是提出:新聞報道并不要求符合客觀真實和法律真實的標準,只要求做到新聞真實,即符合新聞報道的規范;新聞媒體只要做到相關事實的“來源真實”且無主觀惡意就足以免責了,這就是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上述案件及本部分后列延伸案例中,不同的法院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新聞真實”進行了解讀,并作為判斷具體案件中新聞媒體的報道內容是否符合新聞真實性原則的標準。總的來說,“新聞真實”在司法層面的判斷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一是應當明確“新聞真實”區別于“客觀真實”和“法律真實”。首先,不能苛求新聞媒體所報道事實與客觀真實相比百分之百準確,凡出現與客觀情況不一致的情形即要求新聞媒體承擔侵權責任顯然是不合理的;其次,不能苛求新聞媒體具備與國家司法機關、偵查機關、監察機關一樣的調查能力,而必須認識到其調查手段十分有限,對事實的報道難免出現差錯。只有充分認識到這個大前提,才能對新聞媒體所要達到的“新聞真實”標準有科學、合理的認識,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以更加自由、開放的方式發展壯大,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應當確保主要事實和關鍵細節真實。認可新聞真實區別于客觀真實和法律真實,并不是說新聞媒體可以進行任意報道,其也必須做到主要事實、關鍵細節與客觀情況基本相符?!爸饕聦崱薄瓣P鍵細節”指的是那些一旦不準確即可能導致對事物的認識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引發讀者重大誤解的事實。這也是司法機關判斷新聞媒體的報道是否構成“嚴重失實”的重要考量因素。如在“《某晨報》社等與黎某馨侵犯名譽權、隱私權糾紛案”中,《某晨報》社主要依據對劉某的采訪即以劉某系真的“金×××”、黎某馨為假的“金×××”對事實進行報道,并無法舉證證明黎某馨假冒劉某在網絡上的身份從事相關不法行為這一重要事實,最終法院認定其構成誹謗,應承擔法律責任。在該案中,《某晨報》社對于基本事實即“黎某馨是否假冒劉某”的調查是不全面的,故而法院認定其構成嚴重失實。在“杭州W科技有限公司與《J報》社、北京L互聯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名譽權糾紛案”[一審:海淀區人民法院(2016)京0108民初5515號,二審: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7)京01民終5483號]中,法院明確提出:如果新聞報道確有失實的,應當區分屬于主體或基本失實還是細節失實,如果失實的內容涉及主體內容或基本內容,或者細節內容構成了報道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細節內容的失實足以影響到受眾對人或事本身是非善惡評判的,則該新聞報道內容的失實構成嚴重失實。

三是應當強調新聞媒體的注意義務。盡管我們強調新聞真實不同于客觀真實和法律真實,要對新聞事實與客觀事實存在的合理出入予以容忍,但這不能作為新聞媒體不妥善履行其真實義務的理由。原新聞出版總署印發的《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強調“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媒體公信力的基礎”。為確保新聞真實性,該規定對新聞報道形成的過程提出了較為具體的要求,如:必須深入新聞現場調查研究,充分了解事實真相,全面聽取新聞當事人各方意見,客觀反映事件各相關方的事實與陳述,避免只采用新聞當事人中某一方的陳述或者單一的事實證據;嚴禁依據道聽途說編寫新聞或者虛構新聞細節,不得憑借主觀猜測改變或者杜撰新聞事實,不得故意歪曲事實真相,不得對新聞圖片或者新聞視頻的內容進行影響其真實性的修改;必須堅持實地采訪,采用權威渠道消息或者可證實的事實,不得依據未經核實的社會傳聞等非第一手材料編發新聞;開展批評性報道至少要有兩個以上不同的新聞來源,并在認真核實后保存各方相關證據,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客觀、準確,新聞分析及評論文章要在事實準確的基礎上做到公正評判、正確引導。同時,《民法典》明確規定“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需承擔法律責任(第一千零二十五條),并對如何判斷媒體是否盡到“合理核實義務”進行了細化規定(第一千零二十六條),進一步強化了媒體對于新聞真實的注意義務。以上規定,實際上是通過對新聞作品制作過程的控制,確保媒體所報道的新聞事實符合真實性要求。新聞媒體如嚴格按上述規定履行了其注意義務,就能基本確保所報道事實符合真實性要求,至少在法律層面面臨民事糾紛時不會被判承擔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山县| 翁牛特旗| 玉屏| 宣化县| 天全县| 泸西县| 和平区| 公主岭市| 六枝特区| 富顺县| 荣昌县| 土默特左旗| 阿尔山市| 华蓥市| 民和| 阳泉市| 贡嘎县| 登封市| 越西县| 邹平县| 淮北市| 海门市| 丁青县| 改则县| 理塘县| 天柱县| 扎鲁特旗| 西乌| 景洪市| 甘孜县| 大新县| 酉阳| 台前县| 中西区| 封开县| 达日县| 辉县市| 景德镇市| 宾阳县| 云霄县|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