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組織才能管好人作者名: 張應春本章字數: 3713字更新時間: 2022-07-26 18:56:46
制造業正在發生的五個轉變
一、企業護城河從外向內轉移,對傳統路徑的依賴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掣肘
(一)企業發展的傳統路徑
為什么很多人覺得企業不好變革,企業發展總會遇到瓶頸?因為很多企業還在依靠傳統的發展路徑,即人際關系優勢、區域優勢、資本優勢和粗放式經營管理。
1.人際關系優勢
很多人做生意靠關系,包括人脈關系、政府關系。自己有同學、親戚在政府部門,便靠政府關系創業發家,做一些跟政策相關的產業;或者有一些國外的朋友,能夠拿到國外的訂單,就開了一個小工廠?,F在傳統的關系優勢正在逐步消失。
2.區域優勢
企業在一個地方投資辦廠,首先考量的是這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包括是否可以獲得廉價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很多工廠建在東部沿海,因為東部地區有區域優勢,靠近消費主體,交通發達,供應鏈配套齊全。但現在隨著物流體系的完備和營商環境的改善,區域優勢正在逐步消失。
3.資本優勢
過去人們創業、做生意,覺得有本金是最重要的。而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會接到許多“騷擾電話”,問要不要貸款,連別人問自己要不要錢都變成了我們嗤之以鼻的“騷擾電話”?,F在真正稀缺的是好的商業模式,傳統的資本優勢正在消失。
4.粗放式經營管理
過去只要你有錢,把錢投下去,買幾臺設備,招幾個人,就可以辦個廠。現在已經不可能了,環保要求、管理要求、政策規范化要求等涉及的成本越來越高。
(二)企業發展的“護城河”
傳統路徑如今已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掣肘,我們要重新問自己一個問題:“現在企業的護城河是什么?”
企業的護城河,即怎樣能夠保證企業的安全不受侵犯,使團隊有活力,讓經營有業績。通過這幾年對制造型企業的研究,我發現企業的“護城河”在由“外”向“內”轉移,即由原來的人際關系優勢、區域優勢、資本優勢和信息優勢轉變為企業的團隊優勢、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和管理優勢。如圖1-1所示。

圖1-1 企業“護城河”由外向內轉移
1.團隊優勢
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團隊優勢。我們不能像原來一樣只滿足于有人“干活”,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如何打造團隊。
2.技術優勢
企業需要思考相比于其他企業自己有沒有足夠的研發、技術和創新優勢,有沒有核心技術,而不是一味地依賴ODM/OEM。
3.產品優勢
產品有什么優勢是別的企業暫時無法超越的?怎么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卓”?
4.管理優勢
擁有同樣規模,生產同類型的產品,使用同樣的設備,進行同樣的投入,企業要做到比其他企業有更高的產出還得發揮管理優勢。
企業的“護城河”在逐步地由外向內轉移,企業一定要認識到如果還去外面找關系、走捷徑而不苦練內功,日子肯定會日益艱難。
二、從存量與增量的雙重競爭向存量競爭轉變
五六年前,有位老板跟我訴苦,說他有一名員工在企業做了八九年,做到了廠長這個職位,積累了各種資源,最近辭職單干了,在他的工廠對面新辦了個工廠,兩家企業的客戶資源、產品和銷售渠道一樣。這位老板說他心理不平衡、很不好受,說自己給自己培養了個競爭對手。其實在那個階段,企業基本是增量競爭,競爭對手悄無聲息地在你的周邊不斷地圍獵。
如今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你不用顧慮員工出去開個工廠跟你搶生意,這個可能性已經變得非常小了,因為市場競爭已經逐步趨向于已有市場和競爭對手間的存量競爭。如今規范化經營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發展的基礎性建設。開設再小的工廠,最基礎的環保設備的投入至少得要100萬元,包括政策法規的規范、企業經營的頂層設計所需花費的成本至少也要100萬元,再加上周轉資金、設備投入、研發投入等,現在新開個工廠,最少需要三五百萬元的資本金,這是最低的門檻。
除新興產業、互聯網行業外,制造領域頭部品牌在行業內占據相當高的市場份額,新生品牌已經難以短時間內殺出重圍,行業競爭基本上由存量和增量的競爭轉變為存量的競爭了。
三、從模仿式創新向原始創新轉變
朗歐咨詢的總部設在廣州,許多朗歐服務過的企業每年會在廣州參加各種展覽會,我有時也會一起去展會參與調研。前十年,我發現很多企業家喜歡帶著公司的研發人員、技術人員去逛展會,展會的銷售業務由業務老總去對接。他們更多的是去現場看看同行做了什么新產品、有沒有什么新技術,然后拍個照片回來把尺寸、外觀和結構改一下,功能再稍微優化一下,就變成自己的“創新”產品。那時候同行之間相互抱怨,說這是抄襲,但有位企業家不這么認為。他跟我說:“張老師,我們這是創造性的模仿,是模仿式創新?!爆F在,我們去展會上跟企業家交流后發現,每個企業都有越來越多的原始創新,逐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
企業靠模仿創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正逐步進入原始創新階段。很多企業逐步對知識產權、技術專利有了非常明確的規范化意識,涌現出一大批以華為為代表的擁有核心技術優勢的企業,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重心投向了研發和技術創新,從模仿式創新向原始創新轉變。
技術的絕對領先可以使企業忽略成本。如今“中國芯”的窘境,不是價錢的問題,價錢給得再高,別人都不賣給你。如果企業也擁有這樣的技術,是不是也可以忽略成本呢?
很多老板原來模仿式創新的固化思維是有缺陷的,認為研發和技術創新的成本太高,投入產出不合算。但現在要強調的是,企業只要想生存并保持穩健發展,就必須關注研發和技術創新。
四、從關注企業自身效率向關注供應鏈效率和產業鏈效率轉變
(一)企業效率升級路徑
圖1-2為企業效率升級路徑。

圖1-2 企業效率升級路徑
1.企業自身效率的升級
在過去制造業“野蠻生長”的時代,企業只要有訂單、有錢賺,可以忽略品質、成本和效率?,F在企業競爭趨于白熱化,企業要關注團隊、品質、技術、交期、成本和品牌,必須提高自身效率。
2.供應鏈效率的升級
要實現供應鏈效率的升級必須關注交期、成本、技術和戰略。我認識一個家具廠的老板,他到俄羅斯建了家木材廠。因為做家具需要大量的木材,木料成本是工廠的核心成本,他就是從整個供應鏈角度控制成本。比較大型的正規化企業都有自己的采購企業名錄,采購名錄里的企業都是經過嚴格審核的,如豐田有“豐田系”供應商、本田有“本田系”供應商?,F在許多中國企業已經在供應鏈的打造上下功夫了。
3.產業鏈效率的升級
當實現自身效率和供應鏈效率的升級以后,企業要關注產業鏈效率的升級,要關注核心技術、材料、資源和品牌。廣東陽江刀歷史悠久,刀具生產是當地特色產業?!瓣柦俗印币寻l展為整個產業鏈的代表性品牌,有十八子刀具城、十八子鋼材、十八子飯店等。企業做到一定體量以后,需要關注整個產業鏈上下游效率的升級,進行橫向和縱向的產業鏈升級。
(二)對于產業鏈效率的升級,企業要關注哪些方面
1.客戶需求分析:企業生存的根本在于發現、滿足、引導客戶需求
每個產品都有生命周期。諾基亞作為曾經的行業霸主,在智能手機出來后,漸漸失去原有的光環。曾經蘋果手機一家獨大,但現在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的優秀手機品牌的崛起。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客戶需求所決定的。企業要不斷發現、滿足、引導客戶需求。
2.價值鏈分析:包括內部價值鏈分析和外部價值鏈分析
內部價值鏈分析是企業的內部價值運動。內部價值鏈分析始于原材料、外購件的采購,終于產品的銷售——顧客價值的實現。價值鏈分析的目的是找到企業最基本的價值鏈、企業生產作業的成本動因以及和競爭對手的成本差異。企業的內部價值鏈分析包括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職能活動,分析和確定企業如何開展生產等問題。
外部價值鏈分析是一種產業分析,針對上下游企業、同行競爭者、社會環境開展分析。如對主要供應商及顧客作出成本與利潤分析,并擇優選擇外包供應商及建立顧客聯盟等。
3.核心能力分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核心能力即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是指其他對手很難或者無法擁有的一種能力。通俗地講,就是人家有的,你要做得比別人更好;人家沒有的,你要爭取擁有。
4.戰略競爭分析:包括同行、同業、異業競爭分析和宏觀競爭分析(外部競爭分析、跨界分析)
同行業競爭分析:相對于同行企業的競爭優勢是什么?企業在成本、管理、產品設計等方面有沒有優勢?
宏觀競爭分析:包括外部競爭分析和跨界分析。比如,隨著微信的出現,手機短信收費業務萎縮嚴重,相關企業就要開展跨界競爭分析。
5.成本結構分析:成本模塊化、模塊數據化
分析成本結構可以幫助管理者更清楚地了解其所管理的業務中,哪部分成本提升了,哪部分成本降低了。企業通過分析產品的成本結構,可以尋找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徑。
企業需要認真分析和深度思考企業利潤來源和邊際成本。如果還是僅僅關注進料、后勤、生產是遠遠不夠的,當然這是最基礎的,是不可或缺的。但企業產生效益的價值點或許在逐步地發生轉移。比如,對于有的企業,原來制造端是主要利潤來源,但現在研發端或銷售端變為主要利潤來源,或許將來延伸的產業鏈會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五、從“人口紅利”向“人效紅利”轉變
在用工成本高增長的背景下,企業需要關注“人效”。什么是“人效”?即人均效益,人效=利潤總額/總人數。需要注意的是,是用利潤總額除以總人數,而不是總產值除以總人數。
2017年,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新年獻詞中提道:“華為要繼續堅持以有效增長、利潤、現金流、提高人均效益為起點的考核。”這是企業開始從注重人口紅利向注重人效紅利轉變的重要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