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才能管好人
- 張應春
- 5431字
- 2022-07-26 18:56:46
第一章 制造型企業突圍之道
制造型企業發展現狀與發展機遇
得益于自然資源、人口紅利及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各種政策優勢,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了40多年。隨著對外貿易的擴張和國內市場需求的擴大,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這40多年,是中國制造業突飛猛進的40多年,也是中國制造業“野蠻式生長”的40多年。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效應的衰減、原材料等各種成本的攀升和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改變,世界各國制造業格局不斷變化,中國制造型企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頸,曾經規則明晰、相對穩定的經營環境變得無常和復雜。
筆者帶領朗歐咨詢團隊常年進駐制造型企業,幫助企業進行管理變革升級。我們通過深度的駐廠咨詢,提供保姆式服務,發現如今中國制造型企業面臨的經營管理環境有了非常大的改變。這一方面對制造型企業是一種促進,另一方面也使制造型企業面臨更多的壓力和挑戰。
一、制造型企業發展現狀
經常有企業家跟我說:“張老師,我做企業做得太難受了,都不想做了。”經營企業的確非常煩瑣,很多老板心里感覺很難受,總想逃避,但是最后還得直面問題、繼續經營,可謂“上船容易下船難”。人類社會是在各種挑戰和機遇中發展與進化的,制造型企業需要積極地擁抱這種變化,抓住這種變化帶來的機遇。十多年來,我通過深度的駐廠咨詢服務,在工廠一線觀察和總結制造型企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機遇,現整理出來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一)員工平均年齡增長,勞動力成本提高
員工年齡越來越大,車間內年輕的操作工越來越少。這種現象在陶瓷、化工、家具、五金、服裝等生產環境相對落后、體力勞動強度大的一些行業尤為突出。在管理、財務、人事、銷售等領域從業的年輕人比較多,因為在這些領域工作體力勞動強度相對沒那么大,而且讓人覺得很“體面”。
20世紀90年代初,深圳富士康發布招聘通知,計劃招聘50名一線員工,可能有200多名年輕的女孩子在廠門口排隊應聘。那時候電子廠大都需要女工,因為女孩手巧一點,也相對好管理一些;男孩則調皮一點,不太好管理。在那個年代,男孩在電子廠是不好找工作的,電子廠基本都會有男女職員的比例限制。然而現在,很多企業的招聘廣告上都赫然寫著“50歲以下、45歲以下……”企業已經不好招25歲以下的年輕人了。很多年輕人或者去了互聯網公司,或者做微商、做網紅、做直播,總之要做點跟互聯網相關的事情。這也迫使傳統企業在產品結構和生產方式上不得不進行變革,以此減少對人的依賴,降低勞動成本。
一方面,人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富足,員工工資待遇和福利升高是必然的。但是在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下,體力勞動強度大、重操作性崗位的工作效率沒有得到提高,員工工資待遇卻逐年升高,企業人工成本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平均人工工資逐年升高也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每年每個城市都在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思考如何優化工藝流程和產品結構,并在自動化設備等方面突圍,從而提高“人效”。“人效”是指人均效益,也指人均效率,在管理上更多地會將人的效率具象為人均效率,體現在人均產量、人均產值等指標上。對于我國許多制造型企業,“人效”還是偏低的。同時,技術性、專業性的人才也嚴重不足。現有中國制造型企業的人才大都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21世紀初從農村走出來的。他們從農村出來后,找個工廠上班,做了兩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對流程和工藝熟悉了,有的慢慢向管理崗位發展,有的則成為企業的研發技術人員。他們并非管理科班出身或者未經過專業的技術培訓,現在這一現象正在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我們不僅要關注“人效”,還要關注對新型人才的培養。在人均工資逐年攀升的情況下,企業想穩步經營,就得通過提升管理效率提升每個員工的工作效率,提高每個員工的人均產值。我們需要關注一個指標——工資產值比,即員工工資福利總額/總產值。我們既然改變不了員工的福利待遇、工資水平不斷提高的現狀,就得練好內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業的工資產值比,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二)制造型企業“公轉”和“自轉”的雙轉移進入實質性階段
地球有公轉和自轉,制造業也有“公轉”和“自轉”。公轉,即全球制造業遷移,從歐美發達國家向亞洲國家(日本、韓國)遷移,然后遷移到中國,現在又開始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自轉,即國內沿海地區的很多企業由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向內地轉移。東莞曾經是實至名歸的“世界工廠”,可現在我們去東莞,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空置的工業廠房。富士康也把工廠從沿海轉移到內地,還不斷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新的人力成本洼地,在印度尼西亞、墨西哥、越南等處設廠。
“自轉”和“公轉”雙轉移是制造型企業發展路徑的變化趨勢,發生這種變化不僅是因為人力成本發生變化,還因為產品個性化需求越來越高,多批次、小批量的訂單越來越多。互聯網行業不斷發展,對交貨時效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工廠需要更加接近消費市場,同時提高對消費者服務的效率。
你到越南考察,就會發現其就像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到處是腳手架,到處是在建的工業廠房。很多朗歐正在做咨詢輔導的企業已經在越南辦了廠。
為什么說制造型企業的“雙轉移”進入了實質性階段呢?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1)工業基礎逐步完善。東南亞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和中國內地的制造業基礎建設逐步完善,包括工業園區的設立、招商政策的推出和政府服務職能的提升等。
(2)供應鏈逐步形成。在一些東南亞國家,比如越南,很多企業的供應鏈在逐步完善。不像四五年以前,那時很多企業雖然遷到了國外,但主要的生產原料還需要從國內運輸。中國內地通過這些年的發展,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地方產業鏈和供應鏈。
(3)產業人才不斷成長。現在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跟我反饋說,“海歸”人才比往年要多很多,很多求職者的簡歷上會寫他有海外工作的經歷,一看簡歷發現他去過越南、印度。國內工廠在越南、印度開了分廠,很多人到那邊工作。一兩年之后,有的人適應了;有的人不適應,于是想回國工作。制造型企業“公轉”和“自轉”的背后是人才的不斷流動。
(4)互聯網和物流業快速發展。互聯網的充分發展解決了原來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的問題,企業在各地設廠,信息傳遞成本越來越低;國際和國內物流體系充分發展,產品送達的及時性得到極大提高,企業物流成本越來越低。
在制造型企業的“雙轉移”過程中,我發現一個規律:往外遷移的大都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低的企業;而新進來的則更多的是一些技術性、以研發為主的企業。當然有地域要求或運輸成本太高的企業還是需要在距離消費市場最近的地方設廠。根據不同的企業類型,每位企業家都需要重新定位和深度思考企業未來的產業布局。
(三)企業成本優勢和“窮”的競爭力逐漸削弱
改革開放以來的40余年,是中國制造靠“窮”的競爭力“野蠻生長”和高速發展的40余年。
這種“窮”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1)勤勞。人在窮的時候,一般就會很勤勞。馬斯洛需求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改革開放之初,工人尚處于滿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的狀態之下,他們不顧風險和勞累,可以忍受長時間的機械化勞作。因為和他們務農的父輩相比,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收入都有了改觀,他們看到了希望,因此能忍受繁重的勞作。
(2)人力。這一時期是人口紅利期,中國有充足且廉價的勞動力,很多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愿意為基本的收入去從事重復性、機械性的操作工種。
(3)需求。經濟發展激發了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激發了龐大的內部消費需求。白色家電的幾大巨頭都是在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中快速發展起來的,消費需求的激增使得各行各業都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4)土地成本。之前工業流轉用地的土地成本很低,很多地區在招商引資的時候推出非常優惠的土地政策,現在國家針對土地流轉的政策越來越嚴格,工業土地的獲取成本越來越高。
(5)環境。過去中國工業的飛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原來經濟不發達,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哪顧得上關心環境呢?那時候辦企業的環保成本很低。我有一次帶領企業家去越南考察了一家造紙廠,這家造紙廠污水呼呼地往外排,工業廢氣也未經過環保處理。同行的企業家朋友提醒工廠負責人要注意環保,但他們并不在意。
(6)政策。過去企業的經營環境非常粗放,國家相關監督部門的政策法規也相對寬松。現如今,稅務、工商、環保等政策法規的規范化建設已經成為企業的“基礎建設”。
如今以上的優勢已經逐漸消失,企業如果是依賴這種“窮”的優勢成長起來的,必須深度思考如何在新常態下繼續發展。
(四)規范化經營成為企業經營發展的“基礎建設”
為什么會有中國制造“原罪償還”這一說法?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法規的不完善造成的。比如,我國1993年才頒布《公司法》,也就是之前你成立公司,你把資本金拿走了,可能沒人來管你,因為沒有相關法律規定。在當時的政策法規下,“不追究就是依法辦事”,但在今天,企業家要意識到“原罪”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感受到環境保護越來越嚴,稅收優惠政策逐步取消,國家逐步對工業用地加強管控,各國金融賬戶共同申報準則(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CRS)等深入推行,中國制造的“原罪償還”正當時。
以前我們總說企業要規范化經營,但尚且停留在發展理念層面,如今規范化經營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發展的基礎建設。這也是2019年朗歐咨詢要成立公司治理事業部的原因,就是幫助企業實現規范化經營。
企業要針對法律和政策風險進行頂層設計,其實現在還有兩三年的規范窗口期,政府還是給了我們很多的時間和機會。
我們一定要具備規范化經營的思維,不能再有“關系思維”和僥幸思想。有一次在和一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溝通時,我問她:“從你個人的角度來講,公司上市前和上市后有什么區別?”她說:“要從老板思維向職業經理人思維轉變,從拿經營所得向拿社會工資轉變。”這其實就是規范化經營的思維。
(五)保證產品品質已經成為企業生存的基礎條件
在改革開放的40多年里,很多企業借著供不應求的東風,即使產品粗制濫造,也不愁沒銷路。在法律法規還不是特別健全、消費者的產品品質意識還沒有建立的前提下,中國制造野蠻生長了40多年。
但是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法律法規的健全、管理的日益嚴格、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提升和消費需求的升級,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當下,保證產品品質已經成為企業生存的基礎條件。現在消費者無論是網購還是在實體店消費,幾乎都不用再擔心“質價不匹配”的問題了。因為行業競爭已經非常充分,如果企業的產品介紹與實際品質不相符,消費者就會用“腳”投票。現在辦企業,必須把20世紀90年代掛在企業墻上的口號——“品質是企業的第一生命力”落到實處了。
二、制造型企業發展機遇
筆者通過走訪一線工廠,總結了中國制造業的五個發展機遇。
(一)中國制造業逐步實現全球化,“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機遇,世界開始承認中國制造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制造逐步走向全世界。國外消費者逐步承認中國制造,中國生產的產品滿足甚至引領著消費者的需求。在國外,很多商品包裝上標著“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即使在一些奢侈品品牌店,你跟店員多交流幾句,他會告訴你店里很多產品是中國制造,至少是在中國加工的。中國制造就像20世紀中后期的德國制造一樣,逐步摘掉了“劣質產品”的帽子,得到了世界各國消費者的認可。
中國大力倡導“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3,這預示著中國制造未來的市場很大。。企業要以開放性思維去經營和發展,因地制宜,主動提前布局。
(二)營商環境日益改善,有助于企業開展良性競爭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人憑借一二十萬元的啟動資金就可以開個小作坊,并慢慢經營發展為大中型工廠。那個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經營企業必須做好規范化的頂層設計。
在過往規則不清晰的營商環境中,可能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一些規規矩矩的企業反而沒有競爭力。但如今,規范化的營商環境將會加速淘汰不良企業,能夠生存和良性發展的企業將是真正優秀的企業。
(三)“工業母機”等自動化設備技術飛速發展
機床向來被譽為“工業母機”,是制造生產設備的機器,是整個裝備制造業的生產基礎,尤其是超高精度機床、多軸聯動高檔數控機床等頂級機床的技術水平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
原來我國幾乎都是靠進口,或者一臺設備里面的主機是美國、加拿大的。但2019年以來,很多國內的設備研發生產企業基本具備了工業母機設備的生產技術,生產的產品在性能上與進口設備生產的產品并沒有太大差距,設備穩定性也在逐年提升。
(四)市場消費主體強大
有調研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中產階級將達5億人,這是一撥強大的市場消費主體。新中產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正在發生變化,由過度關注性價比向關注性能比轉變。現在很多消費者在買東西時關心的不是哪個便宜,而是商品的品質和特性。中國制造正處于消費升級、產品升級的窗口期,企業需要重新思考新的價值洼地在哪里。
同時,強大的市場消費主體也為中國企業應對外部營商環境的惡化提供了一張王牌。比如,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企業的出口造成一些影響,但此時企業可以深耕國內市場,“出口轉內銷”。我國逐步建立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為企業提供廣大的市場空間。
(五)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為企業提供了數字化人才基礎
信息化、智能化是中國制造發展的趨勢,信息化技術的高速發展為中國制造型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人才基礎。20世紀八九十年代,軟件編程技術人員是非常稀缺的,但如今信息化人才快速增長,為制造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