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人生的86堂人際交往課
- 陳文琴
- 1740字
- 2022-06-17 19:37:59
解讀社交恐懼:你為什么會害怕和人打交道
社交恐懼又被稱為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都會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心理狀態。恐懼的對象可以是陌生人,也可以是熟悉的人。
具體表現為:不敢見人,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與他人對視,害怕被別人觀察,害怕別人注意自己而發現自己內心的不安,等等,并極力回避所害怕的處境。盡管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些害怕是不應該的或不合理的,但卻并不能防止恐懼發作。
當有社交恐懼的人不得不和別人進行交談的時候,通常會面紅耳赤,精神處于非常緊張的狀態,進而引發生理反應,如發抖、出汗等。嚴重者甚至會拒絕與任何人發生社交關系,只想把自己孤立起來。
小晶是個性格內向的女孩,剛考上縣城高中時,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學和陌生的老師,更加有些膽怯。因此,她平時只顧安靜學習,極少和同學嬉笑。
有一次放學后,小晶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迎面遇到了歷史老師。歷史老師風趣幽默,同學們都很喜歡他,小晶也一樣。可是在課下見到歷史老師,小晶卻感到有些緊張、不好意思,閃躲著不敢和老師打招呼,于是假裝沒看見,低著頭匆匆地走了過去。
身旁的同學追上了她,跟她說老師一直看著她。小晶聽到后,內心更加忐忑不安,生怕老師以后對自己有意見。
后來,每次上歷史課,小晶都不敢抬頭看老師,害怕和老師有眼神交流,更害怕老師叫她回答問題。漸漸地發展到上其他老師的課時,她也不敢抬頭了,總害怕被老師關注到。偶爾抬頭對上了老師的眼光,小晶會立即臉紅心跳,冷汗直冒。
就連和同學的正常交流,也會讓小晶手心冒汗,緊張不已。
由于長期受自身緊張、不安的情緒支配,小晶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眼看著高考在即,她也知道自己再這樣下去將對不起在鄉下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學的父母……最后小晶選擇了求助心理醫生。
許多人在面對老師和領導時會有些緊張,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案例中的小晶已不是單純的緊張了,她在緊張的同時還有心跳加快、出汗的癥狀,并且回避與人交流,甚至到了恐懼的地步。在強大的自我暗示下,這種恐懼越來越嚴重,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這些是社交恐懼癥的典型表現。
通常情況下,我們將社交恐懼癥分為普遍場合社交恐懼癥和特殊場合社交恐懼癥。
普遍場合社交恐懼癥,是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會害怕自己成為別人注目的焦點。像商場、餐館、電影院等這些人們經常聚集的地方,對他來說,便是噩夢一般的存在。學習中,他不敢和老師、同學多交流;工作中,他不敢和老板、同事爭論;生活中,即便對某些事有不同的意見或看法,也從不敢表達。案例中小晶的癥狀便是典型的普遍場合社交恐懼癥。
特殊場合社交恐懼癥是指對某些特定的情境或場合特別恐懼。比如,害怕當眾發言、當眾表演。他們在與別人的正常交往中,并沒有表現出什么異常,可是當他們需要上臺表演,或者當眾演講時,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常常變得結結巴巴,甚至愣在當場。
事實上,特殊場合社交恐懼癥基本存在于每個人身上,根據恐懼的程度不同,分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生理性的往往表現為初次登臺緊張和心跳加快等,但是基本上能完成任務。相比之下,病理性的就嚴重多了,可能會導致嘔吐或是昏倒。
形成社交恐懼癥的原因也比較多,聯系上文的社交恐懼癥類型,大體上可以將它們分為內因和外因。
內因主要是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自信,或者性格上的要強等,具體的有以下幾點。
1.生理原因。
美國著名精神病學教授戴維西漢先生認為:社交恐懼癥的發病是人體內一種叫“5-羥色胺”的化學物質失調所致。這種物質負責向大腦神經細胞傳遞信息。這種物質過多或過少都可引起人們的恐懼情緒。特殊場合社交恐懼癥患者表現得尤為明顯。
2.心理原因。
心理原因導致的社交恐懼癥的患者一般自尊心都較強,害怕被別人拒絕,特別是自卑膽怯型的患者。
3.思考問題的方式。
思考問題的方式除了與個人的思維邏輯有關外,也與性格有關,性格也可以看作人們思維方式的一種外在體現。如自負、多疑、善妒的性格等,都是因思考的片面性而產生的社交障礙。
外因便是來自外部環境的刺激和壓力,外因作用于內因,激發了社交恐懼癥患者的病癥。外因如以下兩種。
1.家庭原因。
從小性格受到壓抑,或是由于家庭的教育因素,導致自卑內向,且害怕與人接觸等。
2.社會原因。
本身所處的社會環境較為惡劣,與人交往時受到的挫折較多,受到了打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