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癥(原書第2版)
- (美)阿倫·貝克等
- 1582字
- 2022-05-19 12:55:52
抑郁癥和正常情緒
專家就正常個體經歷抑郁和情緒改變兩者之間的聯系并未達成一致意見。情緒這個詞通常指一類情感的范圍,從極度的高興快樂到極度的悲傷不幸。因此,包含于其中的特殊情感都是直接與快樂或者悲傷有關。主觀說來,例如焦慮、憤怒這類不在快樂-悲傷這一范圍內的情緒則不包含于其中。一些作者14認為所有人都有情緒浮動,因此人有那么幾個小時或者幾天是郁悶的則是正常情況。這種說法得到了在正常人身上進行的情緒浮動系統研究的支持。15
正常個體發生情緒低落或者郁悶的情況與臨床上的抑郁癥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一,對于正常情緒低落和抑郁兩者之間主觀體驗的描述有著相似性。用以描述正常情緒低落的詞匯與抑郁癥患者表述他們的感情時用的詞匯一樣,如郁悶、悲傷、不幸、空虛、低落、孤獨。然而,也有可能這種相似性是由于抑郁癥患者找不到其他合適的詞匯用以表達他們的情感,所以只能用自己熟悉的詞匯來描述這種病理性狀態。事實上,不屬于臨床型抑郁癥的一些患者在描述他們的郁悶情緒時,會將其情感與之前經歷的任何一種情感明顯區別開來。
第二,抑郁癥患者與那些自感悲傷、不幸的人的行為有著相似性,尤其表現為悲痛的表情和低沉的嗓音。第三,抑郁癥患者的一些植物性或者軀體性的癥狀特征在自感悲傷的人身上偶爾也會出現,但這些人并不會被認為患有抑郁癥。一個人考試不及格、失業、被人拋棄時也許不僅會感到氣餒和凄慘,而且也會出現厭食、失眠、易疲勞。第四,很多人感到郁悶似乎是因為在一個協調規律的外部環境中彷徨了,而與內部刺激、抑郁強度節律性更替的暗示無關。抑郁癥和正常情緒低落狀態之間的相似性使人們認為病理性的狀態只是對正常狀態的一種夸大。從表面上來看,這種看法似乎是有理的。接下來第2章中,在一個維度內根據抑郁癥的強度對其每一個癥狀進行定級,那么輕度的癥狀越多,就會與正常人感到郁悶時觀察到的現象越相似。15
為了支持抑郁癥和正常情緒之間有連續性的這個觀點,Hankin16等人在一群兒童和青少年中,運用Meehl17的生物學分類程序對抑郁癥的構成進行檢測。考慮到抑郁癥狀的不對稱性,作者只報道了青少年的抑郁是一維的,不是絕對的、臆造出來的。在討論他們研究成果中所蘊含的其他內容時,Hankin16等人指出通過不斷打亂比分,該項研究的統計學信度就會得到提高,這樣就有助于研究者查明抑郁癥的確切原因和結果。
與Hankin等人17的研究結果相似,Haslam和貝克18用生物學分類程序對5位假定為嚴重亞型抑郁癥患者的癥狀組成(不連貫部分)進行了測試,包括內源性的、社會性的、自發性的、自我批評性的和絕望性的等類型。該研究采納了531名在門診被確診為持續性嚴重抑郁癥患者的自述癥狀和個性資料。除了內源性的亞型18,其他各亞型的特征沒有如預測的一樣發生變化。
有人認為許多病理性的狀態似乎與正常狀態之間有連續性,但在其本質特征上還是區別于正常狀態的。為了證明這個說法,我們會將情緒離差和內部體溫進行一個類比。然而,內部體溫的顯著變化和體表溫度的變化是連續一致的,潛在因素引發的巨大離差也不是正常健康狀態的延伸:一個人也許會得病,例如傷寒,它以一系列的進展性體溫變化為特征,然而與正常狀態還是絕對不同的。同樣,抑郁癥出現的情緒離差也會是一種疾病進展的特征,這與正常狀態是有區別的。
關于抑郁癥和正常情緒波動之間的關系,專家并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一些作家,如克雷丕林和他的追隨者,已經把抑郁癥當作一種定義明確的疾病,與正常情緒截然不同。他們假定存在一種深層次的生物學紊亂,而這正是導致抑郁癥的關鍵因素。這個疾病和健康的二分法理論通常為體因性學派所用,環境論者似乎也支持這樣的持續性假設。在他們看來,一個敏感的人身上存在著一系列持續性的情緒反應,從正常反應到極端反應。精神生物學派的創始人阿道夫·邁耶(Adolph Meyer)就傾向于這種觀點。
直到抑郁癥的病因學問題得以全面解決,正常情緒和抑郁癥兩者是對立的還是連續的這個問題才會有最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