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這一對難兄難弟,同父同母,父親塔克世為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母親喜塔臘氏為建州右衛(wèi)都指揮使王杲(《清史稿·后妃傳》作“都督阿古”,二名同一人)的長女。努爾哈赤十一歲、舒爾哈齊五歲時,生母去世,家事由繼母那拉氏主持。繼母為人刻薄,對塔克世吹枕邊風,使塔克世與二子分居,且給的財產(chǎn)很少。無奈,舒爾哈齊便跟隨哥哥離開家,寄居在外祖父王杲門下。
萬歷二年(1574),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率軍攻陷王杲的古勒寨,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雙雙被俘,被充作幼丁,隨軍征戰(zhàn)。每次作戰(zhàn),明軍都讓女真俘虜打頭陣,玩命沖殺。幾仗下來,大部分女真俘虜兵都戰(zhàn)死,只有努爾哈赤兄弟僥幸活下來,并且練就健壯的體魄和一身精湛的武藝。
祖、父死于兵亂后,努爾哈赤攜舒爾哈齊偷偷離開李成梁部,走上了復仇與統(tǒng)一之路。
舒爾哈齊成了兄長努爾哈赤的得力助手和主要戰(zhàn)將。舒爾哈齊幫助努爾哈赤不但滅掉了殺父仇人、圖倫城主尼堪外蘭的勢力,還征服了渾河部、董鄂部、蘇克蘇滸河部、哲陳部、完顏部、朱舍里部、訥殷部,統(tǒng)一了建州女真。
難兄難弟,情意甚篤。各部貝勒拜見他們時,兩兄弟同時受賀,分南北落座。金梁《滿洲秘檔》“太祖責弟”條曰:“太祖弟舒爾哈齊貝勒為太祖同母弟也,篤念手足之情,待遇優(yōu)厚,服御玩好,悉擬宸居。”
2
《滿洲秘檔》“太祖責弟”條繼續(xù)說:“然尤不自饜足,臨陣退縮,時有怨言。上乃責之曰:弟之所以資生,一絲一縷,罔不出自國人,即罔不出自我,而弟反有怨我之意何也?舒爾哈齊終不悟,出語人曰:大丈夫豈惜一死,而以資生所出羈束我哉?遂出奔他部居焉。”
在長期的征戰(zhàn)中,舒爾哈齊的軍功越來越多,聲望越來越高,成了威望和受禮與努爾哈赤不分伯仲的二號人物。他不情愿與哥哥原有的平等關(guān)系被君臣有別的政治地位打破,甚至有取而代之的欲望和野心。
很快,以李成梁為代表的明方統(tǒng)治集團掌握了舒爾哈齊的政治欲望,對其積極培植,并予以最大支持,除了授予其同努爾哈赤同品級的官職外,還讓李成梁之子李如柏娶舒爾哈齊的女兒為妾,故而有了“奴酋女婿作鎮(zhèn)守,未知遼東落誰手”的歌謠,證明舒爾哈齊與明朝在遼東的軍政代理人李成梁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
舒爾哈齊主動進行部落之間的政治聯(lián)姻。萬歷二十四年,他娶了烏拉部貝勒布占泰的妹妹為福晉,第二年他又將自己十二歲的長女額實泰嫁給了舅哥布占泰。
萬歷三十五年三月,蜚悠城一小部落不堪臨近烏拉部的奴役,想依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派舒爾哈齊為統(tǒng)帥,領(lǐng)兵三千,前往蜚悠城收編該部。舒爾哈齊行至半途,卻要找借口退兵,遭隨行的褚英、代善反對才作罷。收編成功,歸途又遭布占泰派遣大將博克多率萬眾大軍攔截,兩軍在烏碣巖對陣,舒爾哈齊率本部退在一邊觀戰(zhàn),留下褚英、代善等英勇奮戰(zhàn),打敗了烏拉騎兵。歸來,努爾哈赤準備將舒爾哈齊手下二將常書、納齊布以臨陣脫逃的罪名處死,舒爾哈齊不但不認錯,反而說:“誅二臣與殺我同。”最后,努爾哈赤為避免公開沖突,做出讓步,只罰了常書一百兩黃金,奪了納齊布所屬人馬,并且剝奪了舒爾哈齊的兵權(quán),不再派他領(lǐng)兵外征。
舒爾哈齊不甘心變成一個有名無實的二老爺,于是,他與長子阿爾通阿、三子扎薩克圖商議,“吾豈以衣食受羈于人哉”(《清史稿·舒爾哈齊傳》),圖謀另立門戶,與努爾哈赤分庭抗禮。這就有了舒爾哈齊率諸子和親信部眾移居臨近明朝軍事重鎮(zhèn)鐵嶺的黑扯木,開辟根據(jù)地一事。李成梁看到這一分化女真的大好機會,立即上奏朝廷冊封舒爾哈齊為建州右衛(wèi)首領(lǐng)。這是明朝在遼東地區(qū)設(shè)立的最高地方軍事長官。
努爾哈赤責令舒爾哈齊放棄自立為王,勸說無效,于是采取強硬措施,于萬歷三十七年誅殺舒爾哈齊的兒子阿爾通阿、扎薩克圖,將舒爾哈齊下獄。
《滿洲秘檔》“太祖責弟”條記載:“上怒,籍收舒爾哈齊家產(chǎn),殺族子阿薩布,焚殺蒙古大臣烏勒昆,使舒爾哈齊離群索居,俾知愧悔,舒爾哈齊果愧悔來歸,上以所籍收之產(chǎn)返之。然舒爾哈齊仍懷缺望,越二年,辛亥八月十九日,遂抑郁而卒。”
努爾哈赤沒有殺舒爾哈齊,也沒有放舒爾哈齊。萬歷三十九年八月十九日,舒爾哈齊在囚禁中死去,時年四十八歲。
3
舒爾哈齊死了,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多爾袞都不愿為他做一些追封的表示,直至順治十年(1653)福臨親政后才給他這位開國大元勛一頂和碩莊親王的帽子,此時距舒爾哈齊死時已有四十二年之久。這個追封,應(yīng)該與其子濟爾哈朗參與清洗多爾袞勢力,有大功于順治帝有關(guān)。舒爾哈齊的和碩莊親王爵位,并未讓其子繼承。
清初撰《開國諸王公諸大臣傳》、乾隆年撰《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始終未給舒爾哈齊立傳。而《清太祖實錄》中沒有記載的太祖兄弟、通達郡王雅爾哈齊和太祖叔叔、武功郡王禮敦、慧哲郡王額爾袞、宣獻郡王齋堪,反而被補充立傳。
清朝官方文書對舒爾哈齊的記載多為丑化、貶抑,《滿文老檔》記載:“聰睿恭敬汗之弟舒爾哈齊貝勒,因系同父同母所生之弟,雖無才能,因系汗之唯一親弟,諸凡物品皆同樣給與(予)養(yǎng)之。”這與史實形成了巨大反差,直至民國初修《清史稿》才給了他一個列傳,但只說烏碣巖一戰(zhàn)和移居黑扯木二事。
舒爾哈齊死于自己對權(quán)勢的欲望與野心,也死于努爾哈赤對功臣的猜忌與無情。
雖然金梁稱舒爾哈齊是被幽禁“抑郁而卒”,但在不少明朝文人看來,舒爾哈齊是被努爾哈赤殺死的。沈國元《皇明從信錄》云:“奴兒哈赤殺其弟速兒哈赤,并其兵。”茅瑞征《東夷考略》稱:“奴酋忌其弟速兒哈赤兵強,計殺之。”張鼐《遼夷略》記載:“努兒哈赤殺其弟速兒哈赤,復耀兵侵烏拉諸酋。”
明人所言,難免為民族仇恨所致,但不論舒爾哈齊死于何因,都與努爾哈赤有關(guān)。故,孟森在《清太祖殺弟事考實》中一語中的:“是其二子遭戮,身復還錮,由此而遂死。則縱非剚刃而終,亦可稱由太祖殺之,非誣傳也。”
剚刃,就是用刀劍刺殺。
究竟是為何而殺,各有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