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做人的智慧(4)
書名: 智慧做人術(現代人智慧全書)作者名: 林可行等主編本章字數: 4474字更新時間: 2014-09-30 10:50:14
妒忌是一種消極的、不良的病態心理,我們不要小覷它的危害性。它平時深藏在我們的心中,使我們備受精神折磨,生理上也會造成內分泌紊亂,腸胃功能失調,神經衰弱,腰痛,背痛等等。但丁說:“嫉妒只會拉動風箱扇起你的嘆息。”美國劇作家佩恩說:“嫉妒者對別人是煩惱,對他們自己卻是折磨。”《三國演義》里的東吳大都督周瑜嫉妒諸葛亮之才,千方百計要害死諸葛亮,結果落得自己活活氣死,臨死時還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我們難道也要讓嫉妒的感情時時折磨自己嗎?
嫉妒這種不良情緒積壓得多了,往往會因一個偶然因素或特定場合,“以歪曲的形態炸開來”。公孫子都竟會暗箭傷人,就是例子。留美學生盧剛開槍殺害自己的美國導師和中國同學,也是強烈的嫉妒心使他喪失了理智。
愛默生說:“凡是受過教育的人最終都會相信,嫉妒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嫉妒的人并不是對所有比他強的人都嫉妒,對那些資歷和水平確實比他高的人,他并不一定嫉妒。他所嫉妒的對象,大多是同學、同事、同齡人,因為他認為他們之間應該平起平坐。如果不是這樣,他就會產生種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憤怒的情緒就會隨之而來。正如培根說的:“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決不能原諒一個身邊人的上升。”
日本詫摩武俊說:“嫉妒能使親密的好友翻臉,雙方都會受到傷害,可以說,它是一種令人無可奈何的感情,象征著人性的弱點與丑惡的一面。”
盡管我們都免不了會有嫉妒這個似乎“令人無可奈何的感情”,但只要我們真正認識到了它害己害人的危害性,通過自我的心理調整和控制,是可以逐漸克服它的。
明人陳繼儒說,在江上行船,見到他人順風揚帆,而自己逆風行駛,這時便對順風者產生妒念,只能是自尋煩惱。陳繼儒講,別人順風,是別人的事,和我有什么關系呢?我和別人的生活目標不同,我做我自己的事,實在不必去和別人攀比。
英國思想家培根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嫉妒“來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如果沒有比較就沒有嫉妒”。“要想消滅嫉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表明自己的目的是在求事功,而不是求名聲。”凡是“埋頭沉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我們不要看到別人“順風揚帆”的得意風光就忘了自己的目標,我們總不能為了也求這種風光,而掉轉自己的船頭吧。
有嫉妒心的人,常有一種“危機感”,就是怕別人超過了自己,顯出自己的落后和平庸。因此他們常常盯著別人的缺點,對別人長處不是視而不見,就是故意詆毀。其實,這只能說明自己氣量狹小。我們要有寬闊的胸懷,謙虛的態度,像古人說的:見賢思齊。不是去嫉妒別人,而是虛心向別人學習,爭取和別人一樣有所建樹。
克服嫉妒,還有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跳出自我,與人為善。別人取得成功,別人獲得了幸福,別人一帆風順…我們應該為他們高興。哪怕我自己并不成功,并不幸福,是“逆風行船”,我也衷心地祝賀別人,像一支歌中的:“只要你過得比我好…”
詫摩武俊說:“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瓜葛的社會。而且,也意味著現代的人,生活存嫉妒的溫床中。”
在這個充滿競爭、機會和變化的時代,在我們身邊,幾乎天天都有成功的人、幸運的人、發財的人:創造奇跡的人。他們也許就是你原本瞧不起的同事,或者是你曾領導過的下屬,你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寬闊的心態、與人為善的心態而不妒忌嗎?這的確是對我們每個人品格修養的考驗。
如果我們能當著我們身邊的某個幸運兒的面。爽朗地或故作痛苦地高聲對他說:“我好嫉妒你喲…”那就表明,我們已經戰勝了嫉妒以及它帶來的沮喪、失望、敵意、憎恨、羞恥、消沉等等的不愉快。我們有的是正常的羨慕,而非嫉妒。
有人將比較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的人的特點作了如下的劃分和歸納:
自己本事不大,能力不強,但是其欲望又極其“旺盛”者。
不是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而是靠關系、靠權術、靠后門、靠整人達到目的者。而且達到目的以后,自己的業績不高,又處心積慮地維護自己的地位、名譽者。
心胸狹窄、目光短淺者。
有了一定地位,但又惟恐別人超過自己者。
好勝心過盛,競爭心理過強,但是動機不純,不擇手段者。
上述所舉各條,更進一步說明了只有加強個人思想意識修養,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和化解嫉妒。因此,結合每一個人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水平,是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的直接對策。具體來說,應采取下列一些基本態度:
□對待他人要寬容
一般來說,心胸狹窄的“小心眼”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足有使自己的胸襟開闊,改變器量過小的性格特點,才能時時刻刻清醒地意識到“世界是很大的,能人背后有能人,要想自己在一切方面都勝過別人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想自己在某一方面永遠勝過別人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優勢是暫時的,相對的,別人超過自己,也是正常的。如果能夠逐步樹立起這種大度的胸懷,那么也就不會以自己的暫時優勢而“沾沾自喜”,也不會為自己處于劣勢時而“四面楚歌”了。胸懷大度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是寬厚待人。一個人如果善于以寬厚的態度對人處事,就必然能夠善于容人。所謂善于容人,就是善于與任何人包括超過自己的人相處。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出現事事斤斤計較,惟恐委屈自己的嫉妒心理了。做人無私,胸懷寬廣,坦誠處事,才能凈化自己的心靈,才能真正感受到心底無私天地寬,也才能避免沾染上嫉妒心理之病。
《尚書·秦誓》中說:“假如有那么一個人,雖然沒有什么才能,他的心卻很好,就會有寬大的胸懷。別人有才能,好像是自己的才能。對別人的美德,總是真誠地愛慕。別人有才能,嫉妒加上厭惡,別人有美德,就極力擾亂,這就不是好人了。”由此看來,如果具備以天下為公的胸懷,就能容納有才德的人而不會產生嫉妒心理。嫉妒原本就是一種出于私心的卑劣感情。如果真正大公無私,對什么事情都能從整體方面、大的方面考慮,就不會產生嫉妒心理。如果做到了這樣,別人有了成就就會感到高興,別人長了本事,也會由衷地喜悅,并以“見賢思齊”來要求和勉勵自己,嫉妒心理怎么會產生呢?
去私和立公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去掉私心雜念才能立公,也只有立就公心,才能真正去掉私心,也才能真正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才能真正將自己融于事業之中,感覺到天闊地寬,私心無存,嫉妒之心自然不生。
伯特蘭·羅素是20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在其《快樂哲學》一書中談到嫉妒時說:“嫉妒盡管是一種罪惡,它的作用盡管可怕,但并非、不完全是一個惡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人們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歸宿,也許只是走向死亡與毀滅。要擺脫這種絕望,尋找出康莊大道,文明人必須像他已經擴展了他的大腦一樣,擴展他的心胸。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學得像宇宙萬物那樣逍遙自在。”
19世紀初,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已蜚聲樂壇,而肖邦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卻深為贊賞。怎樣才能使肖邦在觀眾面前贏得聲譽呢?李斯特想了妙法:那時候在鋼琴演奏時,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坐在鋼琴面前,當燈一熄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眾被美妙的鋼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為出現了這為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秀深表欽佩。
李斯特對肖邦的這種心底無私的精神,比起那些妒才忌能的小肚雞腸的人來說,真可謂天地之別。
□對待自己要客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滋生嫉妒心理,從而給自己的精神生活帶來煩惱和不安。那么,從自我修養方面怎樣才能避免和化解嫉妒心理呢?首要的是培養自知之明,以便客觀和公正地評價自己。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估價自己,不能客觀地評價別人,那么他就很難不產生嫉妒心理。面重要的是正確認識自己,因為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正確認識別人。
培養自知之明,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除需要在日積月累中加強各方面修養外,還應注意在嫉妒心理萌發時,或是有一定表現時,能夠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動,從面自覺控制自己的動機和感情。這就需要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同時客觀地評價一下自己,從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問題。當認清了自己后,再重新認識別人,自然也就能夠有所覺悟了。如果能夠經常做到這樣捫心自問和反復重新評價別人,就會迅速提高自己的修養水平,戰勝嫉妒心理的侵擾。
10.切莫自作聰明
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喜歡抬杠,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么,他總要加以反駁,其實他自己一點主見也沒有。不過當你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當你說“否”的時候,他又說“是”了。這是一種極壞的習慣,事事要占上風。
即使你真的比別人見識多,也不應該以這種態度去和別人說話。你簡直不為對方留一點余地,好像要把他逼得無路可走才心滿意足。相信你并沒有想到這一層,但實際上你卻是這樣做的。這種不良習慣使你自絕于朋友和同事;沒有人愿意給你提意見或建議,更不敢向你提一點忠告。你本來是一個很好的人,但不幸你染上了這種壞習慣后,朋友、同事們都遠你而去了。唯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談論中,你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把雙方的意見綜合起來,你至少有一半是對的。那么,你為什么每次都要反駁別人呢,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他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他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完全錯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討論問題,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另外有一點你也應該注意,那就是在輕松的談話中不可太認真了。
別人和你談話,他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你若要硬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即使確是高超的見解),對方也決不會樂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隨時表現像要教訓別人的神氣。
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贊同,但起碼要表示可以考慮,不可馬上反駁。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應注意,太多的執拗能把有趣的談話變得枯燥乏味。
如果別人真的犯了錯誤,而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時,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后退一步,把時間延長一些,隔幾天再談,否則,大家固執己見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傷害了感情。
因此,你千萬要謙虛一些,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一個固執的人,而應讓人們都覺得你是一個可以交談的人。
大量事實說明,人們談話時都有一個目的:想知道別1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他們希望別人也能和自己一樣對某件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別人的看法與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應該顯得對此很有興趣。
如果雙方的意見一致,你就會感到一種同情的安慰;如果發現雙方的意見有差異,你也會感到這是一種刺激,因而引起雙方的爭論。
因此,當你聽到別人的意見和你一樣時,你要立刻表示贊同。不要以為這樣做會被人認為你是隨聲附和,因而就不吭聲了。不吭聲,雖然不會被人誤解為隨聲附和,卻也容易使人認為你并不同意。
同樣地,當你聽到別人的意見和自己不一致時,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為這樣會傷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