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生活儒學——中國當代儒學的兩種新形態之一

吳光

編者按

此文載《生活·仁愛·境界——評生活儒學》,崔發展、杜霞等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節選自吳光《中國當代儒學復興的形勢與發展方向》,原文首次發表于2010年11月24至28日韓國成均館大學主辦的儒學思想國際學術會議)。吳光,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生導師,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學術委員暨中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顧問,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秘書長。

關于儒學復興的問題,如果在20年前的中國,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或被視為癡人說夢,所以當1988年杜維明先生在新加坡召集“儒學發展的問題與前景”國際學術研討會時,多數的學者對“儒學復興”的前景是悲觀或懷疑的。杜維明引用唐君毅先生的話感嘆“儒門淡薄,花果飄零”,余英時先生在會上提出“儒學游魂”說時,頗獲得眾多的掌聲。[18]然而時隔20余年,一個儒學復興運動已經在中國、在東亞興起,這已經不是或然的問題,而已是不爭的事實了。那么,如何看待這個儒學復興運動?儒學復興的方向可能導向何處?在這個儒學復興運動中,如何重新解讀與重塑儒學的核心價值觀?這是本文要著重探討的問題。

……

那么,新世紀儒學復興的理論形態舍“新心學”“新理學”“新儒教”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的發展方向呢?我認為是有的,這就是以黃玉順為代表的“生活儒學”與本人所追求的“民主仁學”的發展方向。

其實,“生活儒學”的概念最早是由臺灣新儒家學者林安梧、龔鵬程先生提出的。

林安梧教授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討論當代新儒學發展方向的代表作《儒學革命論:后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中就已明確提出了“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的觀點。他是從與儒家經典《論語》的“交談”中體悟“生活儒學”的真諦的。他指出,熊十力、牟宗三等新儒家的理論缺失是其“實踐論的缺失”,此一“缺失在于這實踐是境界的,是宗法的,是親情的,是血緣的,是咒術的,是專制的”,而“后新儒家的實踐概念”則是“以其自為對象主體的對象化活動作為啟點的,是以感性的擘分為始點的,是以整個生活世界為場域的,是以歷史社會總體為依歸的”[19],他又說:

我讀《論語》,《論語》讀我,在世界中讀,在生活中讀。……“仁是生命的源頭活水”,此當在人間之生活世界開啟,此是具體的、實存的,此具體實存當以最切近之家庭開啟。[20]

這是林安梧首次提出“以整個生活世界為場域”的“后新儒家的實踐概念”和“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的證據。據林自述,從1994年撰寫的《后新儒家哲學論綱》到1998年出版的《儒學革命論:后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他已經在多篇文章里論述了這一概念。但略感遺憾的是,他并未系統論述“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理論,而是忙于構建他的“后新儒學”哲學體系,并將論述的重點轉向了其“外王——內圣”的“社會哲學”論上了。

曾任臺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的龔鵬程教授是一位融通儒、佛、道,并具有理論創新精神的人文學者。他在研究現代新儒學利弊得失的基礎上,從與當今一般新儒家學者談論道德心性之學完全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當代儒學重建的方向,主張擴大儒學的實踐性,讓儒學從社會生活中全面活起來,從而提出了他的“生活儒學”理論。龔指出:

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儒者之學,本來是上下一貫的,故孔子論仁,輒在視聽言動合禮之處說。荀子常說禮本于“太一”,而見于飲食衣冠應對進退之間,也是這個意思。但后世儒家越來越強調形而上謂之道的部分,盡在道、仁、心、性上考詮辨析,忽略了視聽言動衣食住行等形而下謂之器的部分?!谑侨鍖W遂越來越成為一種高談心性道理,而在生活上無從表現的學問。因此,現今應將“生命的儒學”,轉向“生活的儒學”。擴大儒學的實踐性,由道德實踐及于生活實踐、社會實踐。除了講德行美之外,還要講生活美、社會人文風俗美。修六禮、齊八政、養耆老而恤孤獨、恢復古儒家治平之學,讓儒學從社會生活中全面活起來,而非僅一二人慎獨于荒齋老屋之間,自盡其心、自知其性而自謂能上達于天地。[21]

這個從“‘生命的儒學’轉向‘生活的儒學’”的理念,確實與一般心性論或政治論不同,可謂為當代儒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

在“生活儒學”的成型過程中,龔鵬程雖比林安梧前進了一步,但仍然缺乏系統的、明確的論述。這一系統化的工作是由中國大陸新一代儒家學者黃玉順先生完成的。

自本世紀初以來,黃玉順在報刊、網絡上發表了多篇論述“生活儒學”的思想來源、哲學內涵及發展方向的文章,他將這些文章結集成書,于2006年9月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一書,同年12月,又由同社出版了《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一書,作了更系統化的論述。在這些論著中,黃玉順著重闡述了如下觀點:

第一,“生活儒學”的提出,有其當下的語境。首先是當前儒學復興運動的現實語境。這種現實語境,就是我們身處其中的當代生活樣式本身。

第二,“生活儒學”是“關于‘實踐’的一種‘理論’”。它追溯到生活本身,認為唯有生活,才是我們的“大本大源”“源頭活水”;認為儒學發展的真正“動力”不在儒學之中,而在生活之中,或曰“實踐”之中。其之所以要凸顯本源性的生活情感,是因為它既要在思想上、學理上警惕儒學原教旨主義,又要在理論上確保儒學的“價值先在性”。

第三,“生活儒學”論者秉持多元主義文化觀,力圖超越“中西對峙”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既明確表示反對自由主義西化派的立場,也警惕另外一種危險性——“企圖拒絕現代民主制度而回到某種前現代的政治合法性”的儒教原教旨主義。

由此可見,黃玉順的生活儒學理論,是一種面向現代生活實踐重建儒學價值觀的儒學存在主義論。這較之港臺新儒家的心性論和蔣慶式的政治儒學論無疑更貼近現代生活,因而很可能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其缺陷是尚未闡明生活儒學的體與用,也未建立起一套生活儒學的范疇體系。

……

我相信,時代在“日新、日日新”,儒學也必須與時俱進。如果新時代的新儒學能夠真正形成“內圣外王”,協和統一的“圓教”,則儒學的復興必然成為21世紀的新文化運動,其發展前景將是無限光明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修武县| 岢岚县| 宁德市| 泽普县| 桦川县| 南华县| 延边| 阿拉善右旗| 郁南县| 新和县| 巴彦县| 平昌县| 基隆市| 玉树县| 翁牛特旗| 冕宁县| 黄冈市| 云南省| 象州县| 桦甸市| 毕节市| 汶上县| 墨竹工卡县| 九龙县| 保康县| 冀州市| 镇康县| 临澧县| 和林格尔县| 台江县| 内丘县| 两当县| 刚察县| 株洲市| 衡阳市| 栾城县| 临猗县| 华宁县| 沂水县|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