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穩定,人生自洽
- 丁十三
- 5846字
- 2022-04-26 16:07:42
不要讓“善”成為傷害彼此的利劍
“周邊人的善意,加重了我的焦慮”
表姐在一家設計公司做了七年,突然有一天她厭倦了既定的生活選擇了辭職,成了一個全職畫手。作畫手雖然收入不穩定,但也能保證她吃穿不愁,日子過得也還算安穩。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周圍的親戚們得知了表姐辭職在家的消息,紛紛憂慮起來。
“你現在還年輕,不知道工作的重要。工資倒是其次,你不工作,五險一金誰給你交?老了之后你就該后悔了。”
“要是外人我也不管,咱們自家人我才多說兩句。你爸媽這么大年紀了還出去打工,你自己在家躺著,壓力不都轉到他們身上了嗎?你不為自己考慮,也得為他們考慮啊。”
……
每個人都神情誠懇,還異常主動地要幫她介紹工作、留意信息,仿佛在家工作的她,年老之后就一定會成為露宿街頭的不孝之人。
在七大姑八大姨的輪番轟炸下,原本辭職之后難得迎來清閑時光的表姐也開始焦慮起來了。這種以善為名的勸誡讓她進退不得,曾為了辭職掙扎許久的她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
我身邊有個朋友家庭條件相當優渥,相比較之下,她的男朋友物質條件就差了很多,但卻非常有才華。我朋友在金錢方面習慣了“大手大腳”,戀愛期間一腔熱血地送了男友一堆禮物,男友也總是很浪漫,會親手給她織圍巾、寫情書作為回饋,每次都能讓朋友感動。
后來兩個人結婚了,朋友在北京三環內買了套房,在家族企業里工作,她曾經的男朋友彼時的老公繼續從事著文藝類事業,和朋友組建了一支團隊做戲劇,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前陣子我出差和這對夫妻一同用餐,發現兩人的相處已是十分不自然,三杯兩盞后他們開始爭吵起來。
“你已經多大歲數了,不為我考慮你也為這個家考慮考慮!搞戲劇能賺什么錢,讓你來公司上班你又不愿意,我真不知道當初怎么嫁給了你。”
男人不說話,這個態度讓我朋友更加惱怒。
“你看看你現在這個樣子,當初結婚,房子、車子全是我們家買的,現在我爸媽就是想讓你去上個班,你有什么不滿意的?以后有了孩子,奶粉錢、上學錢,哪個不要錢,我們也是為了你好,怎么到你這兒就表現得跟我們害你似的。日子過得了就過,過不了就離,甭天天擺個臭臉好像誰欠了你似的。”
在朋友的語言刺激下,男人最后終于惱火,起身留下了一句“隨便你,你愛離就離”之后抬腳離開。
朋友見老公離開,當即就“炸”了,伸手要抓人:“你要是現在走,就再也別回來!”
聲嘶力竭的樣子,撕碎了成年人最后一絲體面。
我看著眼前這一幕,猜測這應該并非他們頭一遭上演這樣的戲碼。
我拉住朋友,連連安撫她的情緒。她冷靜下來才重新開口。
原來,朋友的父母嫌棄男方的職業“不著調”,希望他能到自家公司幫忙,可是卻屢次遭到了對方的拒絕。朋友覺得自己老公“不懂事”,不夠愛她,“我對他這么好,從談戀愛的時候我就開始給他花錢買衣服,送他禮物也從來不看價格,從不要求他回饋我什么。現在呢,不過就是希望他有個正經工作,他卻連這個都不答應”。
說完了這件事,朋友又開始列舉男人“不愛她”的種種表現:“以前戀愛的時候,他會經常哄我開心,我給他買了禮物,他都會給我回禮。雖然沒有多少錢,但都是個心意。誰知結了婚就原形畢露了,不要說禮物,連話都很少說,到家倒頭就睡,飯也不做,碗也不刷,我當初就該聽家人的話,跟他分手。”
朋友口口聲聲說對男人沒有要求,可是話中的每一句都像是一把利劍,插在了男方的自尊之上。
曾經買過的房子、車子,買過的衣服、鞋子,所有付過的金錢都以另一種形式壓在了她丈夫的肩膀上,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要求全部還回來。
這種“我給你花錢,所以你得聽我的”“你得為了家庭犧牲夢想”的強買強賣,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但它被賦予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作“以善為名”。
“沒有誰是誰的救世主”
“以善為名”這樣的情況我們在社會交往中會無數次經歷。
家長與孩子之間、情侶之間、上司和下屬之間,“為你好”就像是一個魔咒,束縛了我們的行為,捆綁了我們的思想,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走在仿佛被準備好的“老路”上。而那些打破規則的人,則被稱之為特立獨行的“危險分子”,被扣上了“乖張”的帽子。
但是,為你好,就真的是為你好么?
學會區分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有目的的“善”,可讓我們在進行人生決策的時候能夠把握方向,更能夠讓我們不會成為善良的“施暴者”。
有一種“善”,是為了滿足自我的期待。
每年高考結束,我都會接到很多家長朋友的問詢電話,不少人會拿著自家孩子的成績,向我詢問孩子該上什么學校和專業。大多數家長都會根據孩子喜歡的地域和感興趣的專業方向進行咨詢,然而只有一位家長,也是我父母的朋友,在跟我通話時開口便是:“你知道哪個專業最賺錢嗎?”
然后,他就“賺錢”這個話題,與我展開了討論。
“‘造價’這個專業以后是干嗎的?能賺多少錢啊?你有沒有認識的朋友是從事這個專業的?你學的什么專業?對了,是社會學是吧?那應該不行,聽起來好像不是很好就業啊。”
在這樣咄咄逼人的壓迫下,我多問了句:“你家小孩有什么意見?”
他的回答更為直白:“他沒有意見,我們給他報啥就是啥。上完大學還是得考慮就業的問題。”
對于這點,我頗為不贊成。考慮到兩家的私交,我便多說了句:“大學是他自己在讀,你們還是要聽聽他的想法。畢業之后從事的工作,很多都跟自己本專業毫不相干。現在選一個他喜歡的,他過得也會快樂很多。”
結果這位家長卻立刻拿出那一套“經典”語錄反駁:“你說的不對,他什么都沒學過,怎么知道喜歡不喜歡,我們這都是為了他好,即便是他不喜歡,但等到畢業了就知道我們的良苦用心了。”
于是,在精挑細選下,他們為男孩選擇了南京的一所高校。
隔了一年我恰巧去南京出差,正好住在這所高校附近,便約男孩出來吃飯。
男孩唉聲嘆氣,抱怨課業壓力太大,而他本人對這個專業絲毫沒有一點兒興趣,他正在籌備開學的轉專業考試,希望能夠“逃離”現在的情況。
這個例子中的父母之“善”,實際上就是非常典型的補償式勸告。當個人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往往會傾向于將這份期待轉移到他人身上。
比如,有人勸你結婚務必找個有錢的對象,那可能她的另一半家庭條件就比較拮據;勸你以后考公務員的貪圖穩定之人,可能自己本身安全感比較弱;勸你找個好專業的,可能對方本身對自己的專業不太滿意。
雙方關系越是親密,就越容易發生情感轉移,因為對方“無私地”希望你能好。但需要警惕的是,這種“好”背后其實還有一句隱藏的話,就是“別像我一樣”。
他們認為自己走了“彎路”,就是因為選擇了A,所以期待著你能夠選擇當時他們沒有選擇的B,就為了一個不同的結局。但往往是否B就是人生的唯一答案,這一點需要那些被鼓勵者自己甄別。
有一種“善”,是為了要你對我更好。
“善”本身是一個褒義詞,它往往帶著某種無私、友好,仿佛是不求回報的。
但實際上,我們遇到的很多“善”是帶著某種傾向性的。
我的富二代朋友給予男朋友金錢和情感,她嘴上說“我不圖你什么,我就是愛你啊”,可是卻仍舊希望對方能夠為了自己放棄熱愛的戲劇事業,轉而去公司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理由是“為了你好、為了我們這個家好”。
我在學生時代,我母親經常會對我說:“我在你身上付出了這么多的心血,你以后要是沒出息,你說你對得起我嗎!”
曾有這樣一則社會新聞,一對夫妻資助了某個貧困大學生,大學生很爭氣,一路從鄉下考到了重點大學,他找到了這對夫妻表示感謝。當時的電視臺做了很好的正面宣傳報道,然而沒想到的是,過了幾年這個大學生與這對夫妻對簿公堂,原因是這對夫妻見大學生如今有錢了,便一直以“恩人”的角色對大學生進行勒索。
他們認為,沒有自己的資助就沒有大學生今天的成就,烏鴉尚且知道反哺,現在他們經濟狀況不太好,大學生也有幫助自己的義務,否則便是“不知感恩”。
曾經的“善”成了傷害彼此的利劍,也成了大學生的心理枷鎖。
這樣的善意,其實帶著某種壓迫感,因為接受善意者此時會感受到某種責任感,并且帶著某種程度的“道德綁架”,增加我們的心理負擔和壓力。
這種善其實也和我們尋求心理平衡有關,我們在從事某件事前,總是會習慣性地進行某種“投入回報比”衡量。比如我們養育子女,會希望他們能夠知恩盡孝;我們努力愛伴侶,會要求他們以同樣的愛意回饋我們,這就是我們最原始、最樸素的交換。
這種“為你好”的背后,其實也有“為我好”。
有一種“善”,是為了撐起個人的面子。
很多企業或個人,對自己的捐款行為大張旗鼓地報道,其實背后隱藏著某種“面子”上的事,它不但是一種慈善行為,也是一種宣傳行為。
因工作的原因,我認識這樣一位老板,他是個熱衷公益事業的人。每一次捐款,他都要帶著專業團隊拍照錄像,并且請各個媒體宣傳報道,以此樹立自己的形象。甚至在他們的圈子中,一度還形成了“攀比行善”的風氣,他們以自己捐贈了多少錢為榮。
當然,于社會而言,這是一種值得提倡的行為,但從出發點來說它的內核并非屬于“不求回報”的善。
我身邊還有一位比較好面子的母親,每逢聚餐便喜歡在餐桌上大肆吹捧自己的女兒有多么優秀。我私下了解到,她在女兒的培育上花了很多錢,為了讓女兒更漂亮,初中起就帶她去韓國微調整容,請鋼琴老師來家中授課,勵志讓女兒成為名媛淑女,長成她期待中的模樣,這樣才能成為她的談資。
可是這樣的“善”并不能讓人覺得幸福,因為后來我聽聞她的女兒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在服藥自殺的時候被救了回來。這件事之后,這位母親在聚餐時就再也沒提過自己的女兒。
這樣的“善”,帶著壓迫感,甚至有某程度的嘩眾取寵的意味。往往希望取得這樣效果的施善者,通常是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行為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滿足內心的虛榮感。
辨析周邊人“為你好”的言論,當然并不是要我們抵制周圍人的“好言相勸”,也不是拒絕成為一個良善之人,而是希望大家能夠擁有在紛雜聲音中聆聽內心、減少焦慮感的勇氣。
我們成不了別人的救世主,相應的,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人能成為我們的救世主。唯一能幫助我們進行選擇的,只有我們自己。
“不必要求他人善良,但請對自己慈悲”
“有所求”的善更趨近于我們日常需要應付的生活。
并非所有的勸告都必須遵循,如何讓善言真的能夠幫助到自己的生活,而非為我們增加焦慮,是我們需要學會的一項技能。聽起來有點復雜,但實際上只需做到以下三點。
1.認清自己的問題與處境。
只有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處于什么位置、能夠對自己的選擇進行個人風險預估的人,才能迅速進行信息分類,區分出哪些“好言相勸”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大多數的迷茫,都是因為在沒有做好選擇的情況下進行了決策,對困難預估不全,沒有面對結果的勇氣。
去年我在和一位企業家用餐的時候,聊到了他初入金融圈的經歷。
“我和我愛人其實最早都是體制內的員工,當時我要辭職下海經商,家人全部都不同意。我父親就是農民,在家種了一輩子的地,家里有個當官的簡直是祖墳冒青煙的事兒,結果我要辭職,他跳起來和我吵架。那時候街坊鄰居輪流來我家做思想工作,其實在那個時候,我繼續踏踏實實在體制內干下去,是很穩定的一條路,在小城市,我和我愛人這樣的情況能過得很舒服。”
可是周圍人的好言相勸并沒有阻斷這位企業家的決心,他分析了自己當時的工作情況和生活處境:“那時候再工作個兩三年,我能升到科長的位置,這對一個年輕人而言其實速度很快了,只是我認為穩定的工作并不是我想要的,這樣一眼望到頭的日子我覺得很沒勁,我想要闖闖,想看到自己的能力極限。那時候我老婆也是在體制內,只要她不辭職,我們的存款就可以支撐那個階段我們的生活。我詢問了她的意見,她說愿意支持我,所以我毅然辭職了。”
當我們自己能夠承擔選擇的最壞結果,并且自己對進行某件事有堅持的勇氣,那就放手去做。
2.了解自己的目標和期待。
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做這件事究竟想達到什么樣的結果?然后按照成功的方向去采納諫言,能夠讓你距離成功更進一步。
前陣子我聯系了辭職后正在焦慮中的表姐,她正在繼續待業與找工作之間迷茫搖擺著。
“我做全職畫手其實也能賺錢,并且時間充裕,但是周圍人的勸說讓我不確定了。以前我接下一個畫稿單子的時候就會很開心,現在接單子的時候就會不自覺開始思考做完這一個還有沒有下一個單子讓我做,我感覺自己被剝奪了快樂。”
但是,如果最初表姐辭職的目的只是做一個全職畫手,并且希望把這作為自己的職業在這一行長遠發展,那這樣的瞻前顧后、左右拉扯只會讓她變得越來越猶豫。
聽從建議并不是全部吸納,而是需要根據自己的目標,有選擇地篩選。
所以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如果你承擔不了未來辭職的風險,但又想堅定夢想,那不如限定期限、制訂計劃、設定目標,而在這個階段,你要聽的建議并不是家人的勸告,而是你圈子里前輩的建議。”
給自己的選擇一個緩沖期,適當屏蔽阻礙信息,對于緩解情緒焦慮有很好的作用。
3.明確自己的方向和未來。
實際上,這個問題和上一個需要探討的觀點有相似之處。
你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路才是適合你的?你的未來又想要實現什么樣的生活?你是否有這樣的能力讓自己實現這樣的追求?都是我們需要衡量的標準。
前段時間,有一位正在念大四的作者在網上找我訴說煩惱。
她去年開始寫作,并且在網站賺到了一些錢,每個月的平均稿費所得已經超越了她父母的工資。
“我現在每天都想著寫文,完全不想上課。現在正面臨寫畢業論文、找工作的關鍵時期,但是我完全沉不下心來,我現在覺得畢不畢業都無所謂,反正畢業了我回家也是隨便找個工作,拿著每個月三千多的薪資,還不如就一直寫作,賺得比較多,時間還自由。我想放棄學位,但是我家人現在完全反對我這樣的做法,我是否該聽取他們的意見?”
我們在生活中確實會遇到短期利益擾斷正常判斷的情況,讓我們以為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就是這樣的簡單。
這個時候需要拉長時間線,權衡個人決策的綜合因素。
學位所對應的,不僅是過去十幾年寒窗苦讀所付出的努力,它還是個人在社會中的有效競爭力。在考慮近期利益的同時,忽略個人未來發展中對風險的評判,放棄學位、全職寫作之后,一旦寫作所在的網站紅利被耗盡,沒有任何學歷、技能的她就將受到嚴重的職業創傷。綜合這些因素考量她本人是否能夠承擔這樣的風險,這是重中之重。
善意,無論是施人以善還是授之以善,都是架構在獨立人格和足夠自尊的基礎之上。不讓“善”成為自己焦慮的來源,但也不要讓自己的善成為壓倒別人的稻草。
我有一個朋友,自從結婚生娃之后就熱衷于勸人趕快結婚生孩子,并且一再強調現在的自己有多么幸福,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可愛。在某次聚會中,一個丁克終于無法忍受:“你的幸福構想,是我恐懼的未來,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后請不要再和我說這樣的話了。”
我們沒有必要要求他人事事給我們純粹的善良,但自己對自己慈悲卻是幸福的唯一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