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其實只是過度敏感在作祟
“被‘社交敏感’裹挾的成年人”
某次上課,老師和我們分享與被研究對象發生爭吵的經歷,以此說明某種關系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不破不立”,也就是說,有時發生沖突恰恰是拉近距離、關系發生變化的關鍵。
然而,當老師說完我問道:“倘若對方因此而惱怒,雙方關系徹底破裂,研究該如何進行?”老師愣了一下,回答我:“你應該先搞清楚,你為什么很擔心關系破裂這件事。”
擔心惹惱別人,擔心別人討厭自己,擔心發生爭吵,擔心關系破裂,這大概是像我這種對待社交異常敏感的人每天都在擔心的事。
來找我進行心理咨詢,患有“社交恐懼癥(以下簡稱‘社恐’)”的女孩和我說:“我無法停止自己對對方情緒的揣摩和想象。漸漸地,對方回復我微信的時間、和我說話的語氣都成了我揣摩的重點,倘若有人沒有回復我的微信,那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我甚至會萌生‘這個人不喜歡我,那我以后再也不找這個人說話了’的想法。”這樣的想法逐漸侵蝕了她的生活,于是她活成了一座不愿與人交流的“孤島”。
實際上,當前很多年輕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敏感,你會發現現代人的情緒越來越容易受到他人反應的裹挾。受到上司或朋友的稱贊,你會活力滿滿一整天;然而一句否定的話,則會讓我們對生活的期待火速下降。
“玻璃心”的出現,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越來越脆弱。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提出“鏡中我”理論。他認為,他人對自我的評價與態度,構成了個人的自我認知。庫利將自我形成的要素分成了三個方面,分別是:個人對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象、個人對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象,以及個體對他人的認識與評價作出的判斷。
從這個理論就可以看出,那些正在經歷社會交往敏感的人,實際上正在遭遇的是自我認知恐慌。他們急需他人的正面評價以獲得正向的自我認知,仿佛自身的好壞全部都是由對方的反應來決定的。
有一位姑娘在做心理治療時跟我傾訴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她是這樣說的:“我仿佛過于自我,在社交中總是不懂傾聽。”
在進一步追問后,她說:“我有一個聊得來的網友,彼此的興趣愛好相同。可是前些天她突然‘消失’了,我給她發微信,她直接無視,不再理我。我將我們的聊天記錄從頭看到尾,不停地進行自我反思,最后發現是因為前些日子她和我抱怨某一件工作不順心,可是我沒有回復她。她對我說‘你總是這樣,永遠不會安慰別人,只想著自己’,就是這件事之后,她再也不理我了。”
這次失敗的社交讓她為自己冠上了“不懂體恤別人”的帽子,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在這面“鏡子”的照射下,她的行為開始發生改變:“我不知道要不要向對方道歉,但我又不知從何說起。現在,我在和別人講話的時候都會特別注意傾聽,幾乎不敢傾訴自己的意見。”
有調查結果顯示,負面信息對個人的影響比積極信息的影響更為強烈,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常會忽略大多數的夸贊,而過分糾結于一兩次的批評。
難以正確認識自己、經常以個性化的評價或是失敗的社交作為全部評價標準,這是造成人類“社交敏感”的原因之一。當我們過分放大社交中的負面結果,最后我們就會變成被社交裹挾的人。
“習慣性察言觀色,是我的錯嗎?”
在我的周邊,有很多“高情商”朋友,這群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掌握有“察言觀色”的本領。他們貌似在所有的關系里都如魚得水,時時刻刻都能察覺到對方情緒的變化,及時調整話題,或是能迅速發現身邊人的需求并迅速補位。
但是,我發現具備察言觀色特質的“高情商”人群普遍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的內心比那些“低情商”的人更加敏感脆弱,他們也更難經受社交失敗的打擊。
往往,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基礎性邏輯便是認為自己的付出應該獲得同等的回報。然而一旦期望沒被滿足,便會有失望、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出現,但他們又會將這種負面思維內化成自己的缺點,從而在社交中變得更加敏感脆弱。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為了讓大家喜歡我,我要更加努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去取悅別人”的思維,陷入“取悅癥”的陷阱。
我身邊就有一位取悅癥“重度患者”,她只要與周圍的人發生爭吵,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反應。后來,當她擁有伴侶之后,這種身體反應變成了嘔吐。
“我常常一邊哭,一邊抱著馬桶吐。我知道那只是一些小事,但我就是控制不住得惡心。”
然而,如此注重與人維持良好關系的她卻沒有獲得更多的朋友,她被排斥在一個個的“小團體”之外。這讓她相當困惑,她不知道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于是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造成“察言觀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可能和你小時候生活的經歷有關,比如你有一個強勢的父親或母親,比如你有過寄人籬下的經歷;它也可能與你所處的環境有關,比如你在職場中學到的生存技能,比如你曾受到重要他人的指責和評價,或是曾經受到重要事件的影響等等。
心理醫生布萊克基于二十余年的臨床研究,曾出版過一本《取悅癥》,專門用來剖析“取悅者們”的心理狀況,她將其成因總結為三個類型:認知型“好人”、習慣型“好人”和情感逃避型“好人”。其實往往這三類都會同時出現在取悅型人格中,讓人在社交中處于劣勢,產生更多的負罪感。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就會形成“沖突避免”的心理。在這樣的情緒之下,我們害怕他人憤怒、畏懼對抗、擔心與他人發生的一切沖突,而在沖突發生時,則會將所有的錯強加在自己身上。
當年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負責某場重要活動的現場對接。為了更方便地工作,我忽略了老板兩次讓我撐傘的提醒,自以為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整場工作任務。
事后,我的老板詢問我:“你知道我為什么讓你撐傘嗎?”我自然而然地認為他是在關心我的身體。
但我的老板卻說:“一個女孩子站在雨中忙前忙后,你以為自己將所有人都照顧得很周到,但在外人眼里,你知道他們會怎么想我們嗎?他們會覺得,這個公司非常冷漠、不近人情,只知道讓一個姑娘沖鋒陷陣。所以以后要記住,在職場中的很多場合,照顧好自己是你做所有事的前提。”
看吧,你以為你是在做對別人好的事,但其實卻給別人造成了困擾。我們以為的“察言觀色”,其實某個程度上也不過是自我滿足與想象的狂歡。
“尋找丟失的自己”
作家蔣方舟曾經在某個節目中說:“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在紛繁復雜的關系里看見自己,是我們在這個日趨多元的世界里需要具備的能力。如何成為一個擁有正確自我認知的個體?如何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實現良性互動?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從關注他人到關注自己。
一個社交敏感的人,大多都是不自信的人。前些日子我和幾個好友去一家網紅餐廳打卡,按照“聚餐傳統”,每道菜上來前大家都瘋狂拍照,就連一向不熱衷發朋友圈的Sun對此都頗為上心,將圖片修了又修,和大家一起拼成九宮格發布在網上。
然而吃飯結束,Sun發的那條朋友圈狀態消失了。
“我刪掉了。”問其原因,她跟我說:“大家都不點贊,說明他們可能并不想看到我的這條狀態。發了也沒什么意思,還會讓人誤會我是在故意炫耀什么,我覺得沒必要。”
在社交變得更加便捷的現在,點贊數好像成了我們人緣好壞、朋友多寡的重要衡量指標。然而,當你試著不要那么在意別人的評價,只關注自己的心情,一切會變得不一樣。
其次,從內部歸因到外部歸因。
在社交中,我們會存在某種思維定式。即當與他人意見不一致時,我們往往會按照自己的認知進行推論,將問題的原因歸結在自己身上。
比如,當別人說的某句話刺痛了你,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他對我有意見”。在這里,“對我有意見”實際上便是一種“內部歸因”,這個問題的主要發生人是“我”。長時間的內部歸因,會讓我們的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糟,也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缺乏自信、懷疑自我。
倘若我們轉變思路,當我們將對方的不當言論解釋為“對方情緒過于激動,是無意之舉”或者“對方是因為誤會了這件事情的經過才得出這樣的結論”時,我們就會心平氣和地進行二次溝通,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就是“外部歸因”。
外部歸因能幫助我們聚焦問題本身,避免對他人負面猜測,同時增加自信感,讓自己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最后,從否定自我到接納自己。
接納自己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欣賞自己的優點很簡單,但鮮少有人能夠面對全部的自己。
當代社會以“以瘦為美”的審美觀讓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身材焦慮癥。在某一段時間,我近乎病態地看網絡上的細腰視頻,盡管周圍的人都跟我說我并不需要減肥,可是與視頻中的人相比我仍覺得自己不夠完美。于是我拼命地健身、控制食量,希望自己也能跟她們一樣成為“腰精”。一段時間后,我開始因為自己喝了一杯奶茶而負罪感滿滿,因為自己多吃了一口肉而否定自己不夠自律,我在鏡子前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對自己的外貌評判標準越來越高。健身沒有帶給我健康,反而帶給我沉重的心理負擔,特別是當我發現自己已經如此努力,可是體重并沒有下降的時候。
當我開始長時間地被不幸福侵蝕,我才猛然意識到其實我做這些事的起因,都是因為我沒有完全地接受自己的身體。
承認自己的優點,但同時也承認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愉悅地接受它。學會與不完美共處,這樣我們才會變得愈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