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調整心理邊界,識別并遠離“PUA”

“成年人的社交雷區”

前些天我的QQ收到了一條好友驗證消息,對方是某個作者群里的女生,稱有些寫作上的問題想向我咨詢。當我同意了她的好友申請,才簡單聊了兩句,對方就開始問我:“你賺的錢多嗎?一本書的稿費有多少,能賣出去多少本啊?”這樣敏感的問題讓我覺得備感不適,便沒有再回復那位朋友。

“言深交淺”是我們在社交中經常遭遇的尷尬,之前有同事談了女朋友,一群同事八卦地圍著人家打探女方情況,最后在得知對方的家庭條件時還頻頻搖頭:“這樣的家庭你可得慎重考慮,以后你就知道門當戶對有多重要了。”從那之后,男孩對自己女友的情況便不再談起。

在職場中,打探個人隱私是大忌,尤其是在遇到對方探聽自己的薪資、晉升情況時,有時候雖然知道對方沒有惡意,但仍舊會覺得對方越了界。

辦公室的一個小伙子有個習慣,就是不管有事沒事他總是喜歡端著個茶杯四處溜達,然后站在別人的電腦屏幕旁邊詢問對方在做什么。

盡管電腦中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東西,但每次他站在我后面盯著我的時候,我總是會覺得渾身不自在。這讓我覺得相當苦惱。

某天在他再一次到我后面看我電腦的時候,我終于忍不住,半調侃半認真地問他:“老張是不是給你多開一份工資?”

他不解,我笑著說:“監督費啊。”

我說完,辦公室其他小伙伴紛紛了然,也跟著調侃:“是啊,自從小汪來了,咱們辦公室的氛圍好得不得了,再也沒人敢摸魚了,連我珍藏多年的小游戲網站都狠心清空了。”

前些天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帖子,問題是“死后最害怕的事是什么”,其中獲得最多贊的回答就是“手機被破解,里面的瀏覽記錄和聊天記錄被別人看到”。

有人跟帖:“想想就覺得社死,那無疑是讓我再死一次。”

在現代社會,禮貌性地視覺回避對方的手機、電腦屏幕,已經是大家約定俗成的規則。

邊界缺失,會不自覺將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拉遠,讓自己“被討厭了”還不自知。

一個剛上大學的妹妹向我吐槽她的好友,認為對方“好小氣”。

“我們在同一個宿舍,前幾天我的護膚乳液用完了,就用了她放在洗手間的。結果她發現后跟我大發脾氣,說我沒有邊界感。我又不是占她便宜,也不是自己不買了全都用她的,我真服了她了,怎么這么小氣!她還冠冕堂皇地說什么邊界感,明明就是小氣。”

那個妹妹越說越氣:“她一直都是這樣,上次我肚子餓吃了她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回來她又開始甩臉色。大家都是好朋友,我買了水果也會分給她吃啊,至于嘛。”

因為我們關系好,所以我就可以隨便動用你的東西。“你的就是我的”這種思想,實際上正是缺失邊界感。

這讓我想到上學期間,我的一個同學每次去食堂總會忘記帶飯卡,總讓我幫她刷卡買飯,而之后的錢也總是以“下次我請你”一語帶過。后來我提醒她帶飯卡,她回我:“你是不是就怕我刷你的卡,你怎么這么小氣,跟我還斤斤計較。”

無邊界社交,一方有恃無恐,另一方有苦難言,最后關系只能破裂。

“無邊界的人,長到多大都是‘巨嬰’”

人的邊界感,就是人對于主客體之間的一種感知。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混淆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從而越到他人的界限范圍內,這樣的行為就叫“越界”。

最先提出“心理邊界”這個概念的是心理學家埃內斯特·哈曼特,他認為心理邊界作為個人的一種認知,是個體與外界連接方式的重要指標。心理邊界將個體與外界區分,確保我們成為獨立的人。

往往,嬰兒是沒有這樣的界限區分的。

客體關系心理學理論認為,個體在生命初期與母親是出于完全共生的狀態,此時的嬰兒并不懂“你”和“我”的區別,他們將所有的東西都視為是自己的。

隨著年齡增長,大概2至3歲,孩子才開始逐漸意識到自己與外界的區別關系,而此時當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當重要照顧人(多為母親)離開時也不會感到恐懼,可以實現很好的個體化分離。

這是邊界形成的第一步。

“邊界”的范圍相當廣泛,其中最容易被區分的就是“物品所有權”的邊界。

拿別人的東西要征得他人同意,這是我們應該習得的最基本的知識。但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一家人”是不分彼此的。

比如孩子會理所應當地認為父母的東西是自己的,當我們年幼時吃母親買的餅干,很多家庭都會認為即便孩子不征得母親的同意也沒關系。久而久之就會給孩子造成一個錯覺,那就是親密的人之間是不存在邊界的。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有孩子問母親:“是不是咱們家以后的東西都是我的?”在得到母親肯定的回答后,孩子又問:“既然這樣,是不是就等于你們現在是在住我的房子、用我的錢?”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親密邊界模糊”的人不算少數:熊孩子背著家長拿錢給主播打賞、把母親的首飾偷出去變賣等等。實際上的邊界感是,或許我知道你會允許我做這件事,但我仍舊會征得你的同意,不管我們的關系有多親密。

在物品所有權邊界中,有些人還有一種錯誤觀念,就是以價格來定論它是否需要征得同意。

我們往往會遇到一些不懂事的小孩,在看到別人拿著糖吃的時候,他也會喧鬧著搶奪。這時候不懂事的家長或許也會“助紂為虐”,認為“不就是一塊糖,給他又怎么了”。仿佛只要這個東西沒有多大價值,那就可以隨便讓出。

習慣在物品所有權中越界的人就像長大的“巨嬰”,雖然身體成長了,但是仍舊分不清“你我”概念。

但是還有一些邊界,是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忽視的,比如時間的邊界、語言的邊界、隱私的邊界、權利的邊界。

在剛學心理學的時候,周圍的親戚朋友凡是遇到心理困擾都喜歡找我傾訴。他們經常會不分時間地點地給我打電話,拉著我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起初因為彼此熟識不好意思拒絕,我總是耐著性子傾聽,后來我的學習和工作越來越忙,慢慢地對他們長時間的電話轟炸變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倘若我有事在忙,我就拒接電話。某次一位經常給我打電話的長輩因此惱怒,跟我母親講:“你們家孩子現在出去念書都看不起我了,開始拒接我電話了!”

這樣的時間邊界感缺失,讓所有的人都覺得尷尬。

“不要讓你的邊界破損”

每個人對心理邊界的認知都有所不同,一個心理邊界認知健全的人,他們懂得尊重別人,同時也能夠很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但如果心理邊界不清晰,則會時常沉溺在不被理解的痛苦中,將所有的問題歸咎于別人。

要想讓自己的心理邊界在合理界限內,需要我們自己不斷察覺。

哈曼特說:“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那么心理邊界強度便是古堡外的一圈護城河。當然,護城河的寬度由你自己決定。”

人的心理邊界有寬有窄,這受到我們的生活環境以及后天教育的影響。

我母親是個非常強勢的人,她會不敲門直接進入我的房間、趁我不在翻看我的日記本、從我書包里搜尋別人給我的情書……直到我單獨在外居住了,她來到我家還會將我柜子里的東西全部倒出來收拾一遍。在她的觀念里,我是她生的,沒有什么東西是她不能看的。

母親過寬的邊界壓縮了我的邊界范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未經母親同意我都不敢隨意使用家里的東西,我會在潛意識里認為那些都是母親的東西。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喪失獨立意識,會習慣性地尋得周圍人的認同,與人交往也小心翼翼,過于恐懼自己的語言會傷害到別人。

同樣地,我身邊的一位朋友和我有著類似的經歷。強勢的父親讓她從小失去了自由成長的空間,她父親動輒就會對她大發雷霆甚至拳腳相向,很長一段時間里,她的性格都帶著明顯的自卑和軟弱。后來,當她成年以后,終于意識到自我邊界已被嚴重擠壓的她性格驟變,為了爭取到更大的邊界,她強迫自己變得“強硬易怒”。她時常會因為陌生人的一句話而與對方發生爭吵,認為對方侵犯到了她的自主權;在擇偶上也盡量找一些對她言聽計從的“軟柿子”,她跟我說因為這樣“好控制”。她說:“我絕對不會再過童年那樣憋屈的生活,現在沒有人能干預我的生活。”

此前,“PUA”這個詞在網上引起了大家廣泛的討論,實際上,從邊界的角度上看,所謂“PUA”就是一群心理邊界過寬的人通過言語來灌輸給那些心理邊界過窄的人以“你不行”的思想,讓他們最后完全失去屬于自己的邊界范圍,從而達到對這些人的精神控制。

一個邊界范圍過強的人,往往伴隨有不同程度的控制傾向。既包括諸如習慣性批評、命令、羞辱、指責等硬控制,也包含撒嬌、苦肉計、威脅等軟控制,以及以身作則、強勢、大談恩情等的無形控制。

一個邊界范圍過窄的人,往往伴隨著依賴(把自己的事推給別人)、討好(渴望得到他人認可)、共情(幻想他人能夠完全理解自己的感受)、過度闡釋(與人交往過于敏感、神經質)、過度暴露(容易談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秘密)等情緒。

分辨邊界的范圍與特質,明晰當前自己與他人的邊界范圍,才能通過不斷調整讓自己形成一個健康獨立的個體。既不被他人控制,也不控制他人。

合理調整自己的邊界,我們要做到:

1.為自己設立底線。底線是我們與人交往的最低接受程度,它包括身體的觸碰、心理感受以及精神能承載的限度。在生活中,感受哪些事會讓你感到不適,這樣能夠幫你看到自己的底線。底線一旦被確立,便不再允許任何人侵犯。

2.允許自己說“不”。生活中有很多請求,我們明明內心是拒絕的,可是因為各種各樣的擔心會選擇答應。很多時候,這樣的不拒絕與善良無關,而是害怕對方會因此對自己產生成見。為了避免沖突,我們一直選擇回避拒絕。但是很多接受伴隨的是對自我的妥協,你以為你的一次妥協會換來對方的感激,可事實卻是,妥協往往伴隨的是肆無忌憚的侵犯。健康的邊界感,就是對那些侵犯你邊界的人說“不”。

3.能夠和人坦率溝通。坦率,就是要讓我們能夠直接告訴其他人自己的好惡。我們當然希望對方能夠了解我們的感受,但并非每個人都有察言觀色的本領。在事情發生前,坦率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底線會提前規避問題的發生。不要害怕你的坦率會傷害到別人,你的坦率會讓對方知道你的需求,你們的交往也會變得更加輕松愉悅。

上周,那位喜歡在上班時間窺視別人電腦屏幕、觀察別人在做什么的同事也被人窺視了。

在他與女朋友微信聊天的時候,我們一位同事小劉毫不禮貌地在旁邊圍觀,并且打趣道:“原來你對你女朋友的昵稱是‘小不點兒’啊,哈哈哈,有點意思!”不僅如此,小劉還把這件事當作新聞在我們辦公室廣而告之。很快,“小不點兒”這個名字成了大家調侃的梗。

那位同事跟我抱怨:“小劉怎么這樣,隨意窺視別人的隱私,好沒有邊界感啊。”

我笑而不語。

你們看,邊界感這個東西,其實沒有人喜歡被侵犯,即便是那些會偶爾侵犯別人邊界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林市| 玛纳斯县| 喀喇沁旗| 巴楚县| 恭城| 枣庄市| 凭祥市| 阜城县| 房产| 龙江县| 大港区| 肃宁县| 铁岭市| 芮城县| 五寨县| 东乡| 太白县| 黄浦区| 黎平县| 太和县| 五华县| 宣城市| 准格尔旗| 和平县| 宽城| 无棣县| 清镇市| 高要市| 五家渠市| 陆丰市| 洱源县| 闸北区| 建宁县| 雅江县| 肥西县| 东源县| 红原县| 容城县| 农安县| 呼伦贝尔市| 敦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