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與全球現代供應鏈
- 李芏巍編著
- 1876字
- 2022-05-06 13:08:02
2.1.3 “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
1.“一帶一路”經貿合作規模擴大、質量提升
“一帶一路”經貿合作規模擴大、質量提升、亮點紛呈,加快向高質量發展。2019年,“一帶一路”進出口值第一季度為7.03萬億元,第二季度為7.68萬億元,第三季度為8.26萬億元,第四季度達到8.59萬億元,2019年12月甚至達到了3.01萬億元,同比增速達到兩位數,為12.7%。其中,出口額為1.67萬億元,同比增長9%;進口額為1.34萬億元,同比增長17.7%。2019年,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仍然是歐盟,進出口額為4.86萬億元,同比增長8%;與東盟的進出口額為4.43萬億元,同比增長14.1%;與美國的進出口額為3.73萬億元,同比下降10.7%;第四大貿易伙伴是日本,與日本的進出口額為2.17萬億元,增長0.4%。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額為9.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8%,高出整體增速7.4百分點。中國已與18個阿拉伯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中國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協調推進中非合作論壇“八大行動”各項舉措,推動“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不斷走深、走實。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五大洲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超過40萬名境內外采購商云集。2019年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共吸引181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3000多家企業參展,超過50萬名境內外采購商到會,意向成交額高達711.3億美元。
“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貿易往來快速發展;二是投資合作不斷深化;三是重大項目做優做精;四是自由貿易試驗區網絡加快建設;五是合作機制逐步完善。
2.多項資金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專項投資基金是國家級專項基金,已成為“一帶一路”投融資的重要力量。“一帶一路”建設基礎設施的資金需求量達數萬億美元,引導各方資金“輸血”至項目中,資金融通使市場化投融資體制迎來破題。
由中資銀行金融機構共同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的絲路基金于2014年年底正式啟動。絲路基金投資覆蓋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涵蓋金融、基礎設施、開發、產業合作四大領域,為“一帶一路”建設“走出去”的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此外,絲路基金出資20億美元設立了中哈產能合作基金,切實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和金觸支持。
2019年3月4日,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與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全面業務合作協議》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支持企業“走出去”專項合作協議》。雙方將繼續加強各類業務合作,共同服務好“一帶一路”建設,采取有效措施擴大出口信用保險保單融資規模,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2014年9月,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啟動,主要發起人為中資銀行,基金規模達50億美元,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股權投資平臺之一。另外,中歐共同投資基金、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亞洲區域合作專項資金、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等都是“一帶一路”資金平臺,其資金量可達700億美元。
由中國進出口銀行等平臺共同出資100億美元成立的中非產能合作基金,批準投資項目6個,批準投資額為5.42億美元。另外,中非產能合作基金立項11個項目,備案項目近60個,參與投資36.8億美元的埃塞俄比亞—吉布提石油天然氣重點項目。
此外,還有一些開發性金融項目,主要集中于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資源和裝備制造及出口方面。來自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55家銀行已經在中國設立了機構。海外基本項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靠國內資金供給,一是不能滿足要求,二是不符合項目雙方伙伴共享利潤的國際市場交易準則。多方位的融資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好辦法。
3.加速輸血“一帶一路”沿線項目
目前,全世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供給每年不到需求量的5%,“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量不少于20萬億美元,因此“一帶一路”建設資金空缺最大。堅持互利共贏原則,“一帶一路”投融資以市場化為主,投融資合作不是“撒錢”和單方出力,實現財務中長期可持續性才是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帶一路”產業投資基金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金融支撐,定位為中長期、開發性、投資基金,投融資方式為股權、債權、貸款、基金等多元化模式,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投融資服務。其尊重國際經濟金融規則,遵循對接、效率、合作、開放四項原則,重點圍繞投融資、統一貨幣結算和金融服務三大需求,實現財務收益和中長期可持續發展。
4.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一帶一路”正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在成果方面,“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科技交流、教育合作、文化旅游、綠色發展、對外援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增加了就業,提供了稅收,改善了民生,添置了優質資產,促進了相關地區乃至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