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命!逆轉和預防致命疾病的科學飲食
- (美)邁克爾·格雷格等
- 2654字
- 2022-05-09 17:24:34
頭號“殺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美國的頭號“殺手”,是一種特殊的“恐怖分子”,即沉積在動脈管壁里的脂肪,一種被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東西。對于大多數習慣傳統飲食的美國人而言,斑塊會在冠狀動脈(如花冠般環繞心臟的血管,因此稱為冠狀動脈,負責將充氧血送入心臟)中累積。這種斑塊沉積,稱為“動脈粥樣硬化”[1],是由富含膽固醇的黏性物質在血管中堆積所造成的。這個過程歷經數十年,在動脈里慢慢累積,使血液流動的路徑變窄。當人們要使力時,由于到達心肌的血液循環受到限制,嚴重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導致胸痛和壓迫感,這種癥狀稱為心絞痛。如果斑塊破裂,就會在血管內形成血栓。突如其來的這種血管阻塞可能引發心肌梗死(俗稱心臟病發作),造成部分心臟損害,甚至壞死。
一想到心臟病,你可能會想起那些忍受多年胸痛和呼吸短促的折磨,最終去世的親朋好友。然而,對于突然死于心臟病的大多數美國人而言,他們最初的征兆,也可能成為最后的癥狀。[1]這就是所謂的“心因性猝死”,患者會在癥狀發作后的一個小時內死亡。換句話說,有時在你知道自己是高風險人群之前,就為時已晚了。你可能在前一刻還覺得無病無痛,然后在下一個小時,就與世長辭。這就是為什么事先防治對心臟病來說如此重要,甚至要趕在你知道自己患病之前。
病人常會問我:“心臟病不就是年事漸高的自然結果嗎?”我當然明白,為什么大家會有這樣的誤解。畢竟,在平均壽命的年限里,我們的心臟即便跳動了數十億下,從來不曾罷工過。
大量證據顯示,世界上曾經有許多地區,根本不存在冠心病這個頭號“殺手”。例如,在著名的“中國—康奈爾大學—牛津大學”聯合項目“中國健康調查”(The China Study)中,研究人員調查了數十萬名中國農民的飲食習慣,以及慢性疾病的發生率。貴州某地區,人口50萬,在3年的研究期間里,沒有一個65歲以下的人死于冠狀動脈疾病。[2]
20世紀30~40年代,在非洲整個撒哈拉以南的教會醫院里,西醫們注意到,許多肆虐發達國家的慢性疾病,基本上不存在于大部分的非洲大陸。在非洲東部有數千萬人口的烏干達,冠心病“幾乎不存在”。[3]
難道是因為這些非洲國家的人患其他疾病而早死,沒來得及活到患心臟病的年紀嗎?并非如此。研究人員比較了烏干達與美國同齡去世的死者,尸體解剖后發現,在密蘇里州圣路易斯(Saint Louis)所解剖的632具尸體中,有136人有心臟病史;但在632個同齡的烏干達人中,卻僅僅有1人曾得過心臟病。這些醫生非常驚訝,因此又增加了800個烏干達樣本。在所解剖的1400多具尸體中,研究人員發現,其中只有一名死者的心臟有微小且已經愈合的損傷,意味著心臟病不是其致死元兇。從過去到現在,在工業化國家里,心臟病一直是頭號“殺手”。而在非洲中部,心臟病卻如此罕見,致死率不及千分之一。[4]
移民研究則指出,這種對心臟病的抵抗力,不是因為非洲人的基因特殊。當人們從心臟病的低風險地區移民到高風險地區后,由于適應了新家園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心臟病的發病率會直線上升。[5]在中國的農村地區和非洲,心臟病發病率非常低,這要歸功于居民體內非常低的膽固醇含量。盡管中國和非洲的飲食習慣差異很大,但卻有個共同點:吃的主要都是植物性食物,比如谷物和蔬菜。由于吃進了很多纖維,以及攝取很少的動物性脂肪,這些人的平均總膽固醇含量都低于150毫克/分升(mg/dL)[6,7],這一數值接近當代蔬食者的指標。[8]
這一切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是否患心臟病,或許是選擇的結果。
如果你看過發明牙刷之前一萬年的人類祖先的牙齒,就會發現,終生不曾用過牙刷、牙線的他們,幾乎沒有蛀牙。[9]這是因為當時沒有糖果這玩意兒。現代人之所以會有蛀牙,是因為他們從含糖零食中所獲得的樂趣,勝過了躺在牙醫診療椅上的花費和不適感。當然,我偶爾也會放縱一下自己——因為我有很好的牙齒保險!但是,如果我們所說的不是牙齒上的牙菌斑,而是動脈里堆積的粥樣硬化斑塊呢?如果我們談論的,不只是刮刮牙垢的問題,而是生與死呢?
心臟病是奪走我們自己和我們深愛的人生命的頭號“殺手”。如上所述,這關鍵在于我們決定采取哪種飲食與生活方式。難道我們不該因為可預見的后果,而學著有意識地去做出選擇嗎?就像我們不想蛀牙而主動避開含糖食物一樣,我們當然也可以避開一些會阻塞動脈的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和富含膽固醇的食物。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冠心病在我們體內的發展過程,以及如何通過簡單的飲食選擇在各個階段及早防范、制止,甚至逆轉心臟病的發生。
魚肝油只是騙人的萬靈藥嗎?
魚肝油膠囊已經成長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這要部分歸功于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心臟病高危人群應向醫生咨詢是否應補充ω-3(omega-3)魚肝油。[10]現在,我們每年消耗的魚肝油總量,已超過10萬噸。[11]
但科學證據是怎么說的?魚肝油對預防和治療心臟病所聲稱的種種好處,難道只是傳說?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系統回顧和整合分析報告中,統計了所有最佳的隨機臨床試驗,用以評估ω-3脂肪酸對于壽命長短、心因性死亡、猝死、心肌梗死和中風的影響。該研究不僅包含了補充魚肝油的效果,也包含了建議人們多吃富含脂肪魚類的影響。他們有什么發現?整體而言,研究人員在總體死亡率、心臟病死亡率、心因性猝死、心肌梗死或中風等方面,并沒有發現魚肝油的保護效益。[12]
那么,對于曾經發作過心臟病,想努力預防下一次心臟病發作的人來說呢?研究人員仍然沒有發現任何益處。[13]
所以,我們究竟是從哪里得到這樣的概念,認為魚和魚肝油中的ω-3脂肪酸對身體有好處?普遍認為,愛斯基摩人就是因為攝入ω-3脂肪酸而免于患心臟病,但是,這似乎也只是個未經驗證的傳說而已。[14]然而,一些早期的研究,卻顯示出充滿希望的結果。例如,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魚肝油臨床研究“DART試驗”(Diet and Reinfarction Tria,飲食與再栓塞試驗)中發現,在2000人中,那些接受建議食用脂肪魚類的人,死亡率降低了29%。[15]這個結果令人印象深刻,也難怪這項研究獲得了很多關注。但人們似乎忘記了在后續的DART-2試驗中,結果卻正好相反。由同一組研究人員繼續進行的DART-2試驗,是一個規模更大的研究,研究對象多達3000人。但這一次,接受建議食用脂肪魚類的受試者,特別是那些服用魚肝油膠囊的人,心因性猝死的概率反而更高。[16,17]
研究人員整理所有的研究結果,得到的結論是:在日常臨床治療中,不再有任何正當理由攝取ω-3脂肪酸。[18]那么當病人按照美國心臟協會的建議,詢問是否該補充魚肝油時,醫生應該怎么做呢?就如西奈山(Mount Sinai)心血管研究部的脂質與代謝科主任所說的:“鑒于這個研究結果,以及其他負面的綜合分析,我們(醫生)的職責應該是停止強力推銷魚肝油給所有病人……”[19]